在当代世界,文化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复兴中华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与思想保证,而且对复兴中华文化、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传统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人;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设和谐文化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社会不和谐的原因主要是某些人的文明素质低下。文化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是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人创造的;另一方面,文化塑造人格,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类型的人。世界上各民族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一种和谐有序的文化体系对个人意识和行为的约束力很强,但在当前,不少人文明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等受到严重的冲击,造成文化失序与不和谐,无法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文化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科学地继承、弘扬和恢复优秀传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矗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有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观、和谐的办事原则、和谐的处世方式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是“三纲”、“五常”、“五伦”、“四维”和“八德”。诚然,有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已与现代社会不适应,如“三纲”等。但其余大多都没有过时,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较少封建糟粕,较易于转换成现代文明,是传统价值观和美德的代表,都必须继承、弘扬和恢复。
建设和谐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恢复其固有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我国许多有良知的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中国人要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认为不如西方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如果失去传统,则将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特色,在国际政治中也就没有地位。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西文化是性质和来源不同的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差异性较大,互补性也较强。科学地对待西方文明及其他优秀文明,吸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早在80多年前,便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审视中国和西方文明,他认为,中国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中西文化都有长处和短处,中西双方都应该保留自己的长处,借鉴对方的长处。在他看来,“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他十分欣赏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和谐”、“中庸”、“仁义礼智信”和孝道等价值观,以及宽容的美德与平和的心灵。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短处是缺乏科学。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罗素特别强调,中国文明在吸取西方文明时,一是不能“全盘西化”,抛弃自己的传统;二是不能排外,“拒绝任何西方文明”。他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并说:“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骄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国。……只要中国人愿意,他们可以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既要立足国内,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同时也要放眼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思想道德基矗
在当代世界,文化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被称之为“软实力”。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文化的控制是21世纪世界争夺权力的焦点。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有吸引力,别国就会自动向它靠拢;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她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某些超强国家谋求世界文化霸权,一是以“硬实力”扩张,迫使一些国家接受自己的制度和文化;二是以“软实力”扩张,大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以“颜色革命”的方式颠覆别国政权。
文化多元共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产生稳定性。我们应该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多样性,全力维护和发展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和谐世界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和谐世界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谐世界是文化共存和互补而不是文化趋同的世界。世界各民族应当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西方文明必须从中国文明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他说:“从人类整体的利益来看,……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批评欧洲人推崇竞争、永不知足、开发过度和破坏自然环境。他说,如果不借鉴东方智慧,“西方文明就没有指望了。”日本开国元勋佐久间也曾说,中西文化各有长短,“惟有合并二者,方为完全。”
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但是在近代,由于国力的衰弱,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逐步缩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开始扩大。许多国家把汉语列为大专院校学习的主要外国语之一,并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既要努力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主动地向外介绍、宣传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和谐价值观、和谐的外交原则。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达到多种目的,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和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维护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与西方文化并行发展;促使东西文化取长补短,构建一种综合东西文化的长处、既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东方的一种新型的全球价值观、普世伦理和行为规范,作为世界各国的新的共识和准则,构建和谐世界。 (何星亮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长春撰文: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构建和谐文化,先要消除文化贫困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专电(记者程义峰万一)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快和谐文化建设步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如果人们没有精神文化追求,社会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和谐也不可能来到我们的身边。”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说。
作为一名哲学教授,彭富春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有其内在标准和外在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雄厚的物质基储可靠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必须通过建设和谐文化来实现。”全国人大代表谭徽在说,“和谐文化应该以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
高校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同志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筑牢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高度
重视和谐文化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