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绛:心静如水过好每一天
发表时间: 2011-07-18来源:

 

杨绛先生(资料图)

  钱钟书的夫人昨日迎来百岁生日 遵照老人意愿 这一天一如往常 没有仪式没有庆祝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

  她是文学大家、翻译巨匠,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华年代,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她是钱钟书的夫人、钱瑗的母亲,也是千千万万读者尊敬和爱戴的偶像。7月17日,她迎来自己的百岁寿辰。

1934年在北平(资料图)

  她就是杨绛。

  留下“打扫战场”的人

  7月17日,杨绛先生的百岁生日。遵照老人意愿,这一天一如往常,没有仪式没有庆祝。

  有记者前去探访,一如既往吃了“闭门羹”。她的同事,也是工作中的后辈薛鸿时介绍,杨绛先生每天自己下楼已经有点困难了,就在房间里面锻炼身体,往往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午饭后再睡个午觉,每天都写字。

  杨绛的一生,低调是出了名的。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

  即使忽略“钱钟书先生的妻子”这一称谓,杨绛先生自己的著作亦可在中国文坛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堂吉诃德》的经典翻译让她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小说《洗澡》、《我们仨》、《走在人生的边上》体现了她的灵性文字。

  回顾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钱钟书去世之后,她说自己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 ’”的。

  1997年早春,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走在人生的边上》中平静悲怆的文字。

  而现在,百岁之际,杨绛说,“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中新)

杨绛与钱钟书留影(资料图)

  悲天悯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润泽之笔回首往事不枝不蔓

  杨绛在翻译界可谓大家。通晓英语、法语的她自学西班牙语,翻译了巨著《堂吉诃德》。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干校六记》《将饮茶》是杨绛的散文代表作。卢翎说:“我常对学生们说,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新华)

钱钟书一家三口(资料图)

  忍痛完成女儿丈夫遗愿

  百万稿费版税尽捐母校

  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夫人,钱瑗教授的母亲,且不说她在事业上和生活上给予丈夫及女儿莫大的支持,最令人动容的,是当钱钟书和钱瑗相继去世后,杨绛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完成女儿和丈夫的遗愿。

  钱瑗生前曾打算写《我们仨》一书,还起好了写作大纲,然而却因为早逝未能如愿。为了满足女儿遗愿,杨绛以她的视角写出了《我们仨》,内里充满对亲人的深情追忆,读之令人恻然。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牟朦是杨先生的忠实“粉丝”。2003年,一本《我们仨》让她在很多个夜晚里泪流不止。“文学家的身份让她在磨砺中已经参透了世事,而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又让她不舍每一天的回忆。”

  杨绛在晚年以惊人的毅力开始整理钱钟书的手稿书信。高群在《杨绛这一百年时间中》写道:“钱钟书的手稿多达7万余页,涉猎题材之广、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手稿多年随着主人颠沛流转,纸张大多发黄变脆,有的已模糊破损、字迹难辨。重重叠叠,整理起来十分辛苦。2003年,《钱钟书手稿集》能及时与读者见面,杨绛功不可没。而出书之后,杨绛却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数百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 奖学金。

钱杨晚年(资料图)

  固守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

  “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在上个世纪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杨绛以自己的方式保持了知识分子的尊严。一个羸弱的身体却支撑着如山般坚硬的风骨,与诸多共遭劫难的学者共同筑起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倒的脊梁。

  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她的短篇作品《老王》。高中生陆天琳回忆起不久前学的这篇课文时说:“我觉得作者的内心是很柔软的,她被善良的老王感动,自己一定也是个善良的人。”

  杨绛先生晚年闭门谢客,但千千万万的读者却不会忘记这位世纪老人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新华)

杨先生的著作。(资料图)

  钱杨趣事

  公公代儿写情书

  将儿托给儿媳妇

  钱钟书和杨绛第一次短暂分开后,钱钟书写信写得很勤,连父亲钱基博也看出了端倪。有一天,老先生擅自拆了杨绛的一封信,从而对杨绛大加赞赏,原来那封信是杨绛写来和钱钟书讨论婚嫁问题的,她这么写:“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钱基博看完,也不问钱钟书的意见,自作主张提笔给杨绛回了一封信,夸奖她明理懂事,并郑重其事把儿子“托付”给她。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