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郃阳】合阳:400年的记忆与遐想
发表时间: 2018-10-07来源:
【和谐中国网·和谐书院】古莘文化
        如果说,文脉是一座城市记忆的延续,那么,对合阳而言,千金塔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千金塔不仅是一座静态的古塔,更是一座具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建筑。见过千金塔的人都知道,这座塔倾东北而立,东北方向有4株松树生长,虽然树身都不算高,但能够在无土无水的环境下傲然塔顶,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公元1609年,也就是409年以前,渭南市合阳县文化街有一位名叫康守己的乡绅,多次实地勘察之后,认为当时合阳之所以人才不兴、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地形特殊、风水不好、文脉不盛而致。所以,他个人捐银一千余两,专门兴建了一座旨在改变这种现状的宝塔,故名曰千金塔。又因塔旁庙宇内曾经供奉着一位白衣菩萨,又名白衣寺塔。主要建材为叠涩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身位于合阳县城东南方向,天合园广场正中位置,塔体共十三层,高约35米,是该县保留至今的八座宝塔建筑之一,也是陕西省人民政府第六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学生创作的纪念碑
        许多人一直在疑惑一个问题,那就是合阳作为经济欠发达、硬件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如何能在全省教育领域独领风骚,向清华北大持续输送人才?成为陕西省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县。许多人把这种现象单纯归功于县委、县政府,或者是教育主管部门,我觉得这并不全面。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合阳数以万计老百姓对教育全力信仰、高度推崇、鼎力支持的普通老百姓,和一批有灵魂、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甘于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好老师,因为他们才是合阳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根基和沃土。
        我从小在异地长大,以前总觉得异地人对教育比较重视。等到了合阳以后,我才发现异地人相对于合阳人的重视只能算作是毛毛雨。
合阳家长为孩子送饭
        十年前,异地的家长一周能够奔赴十里之外为孩子送上一包馍的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都是孩子们自己骑车回家取馍。那时,我每天都能看到合阳城乡的许多家长坚持每天为孩子们送饭。一放学,孩子们就来到学校门口,吃着父母或爷爷奶奶亲手做的可口的饭菜,身在远处求学仍能吃上家里做的热饭热菜,这大概是合阳孩子独有的“专利”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合阳人对教育的重视与虔诚正如同党宪宗先生在《沉重的母爱》一书中描述的那样。
        在合阳,民间支助教育事业发展的人犹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有每次数百元的退休老教师雷福海,有每次三千元每生的全友家私老板张小平,有一次性捐资20余万元的最美夫妻党宏超、刘鹏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爱心人士常年累月、连续不断的支助,有像成创生、马俊明这样一批倾情教育,把教育当作终身事业的好老师,合阳教育才更有血脉和根基,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翻阅了《合阳县志·清》之后,从公元1609年至1766年157年间,合阳平均每年有3人以上考取(文武)秀才举人进士。从2003年至2017年,合阳共有38位学子进入清华北大学习深造,平均每年有3名左右的学生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在平常的日子里,合阳民间热爱文学、书法、戏曲、舞蹈、摄影、武术,从事文艺创作表演的人也都在百人以上。真可谓是文脉兴盛、人才辈出。
        绘画教育的重点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主线,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孩子的思考力、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提升孩子的审美力。让孩子通过思考,情趣,塑造心灵,学会寻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对孩子们理想信念、习惯养成、道德意识方面的教育也很重要,所以赛尚夏加儿每次选定的写生的地点都是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创作合影
        最近之所以选在天合园,除了因为这里是千金塔所在之地,更是因为这里是240多位(其中合阳籍105人)革命烈士长眠的地方。在这里练习写生,既是对孩子们历史文化教育的绝佳之地,也是对孩子们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理想之地。这些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合阳人民的早日解放,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以身殉国。真是应了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孩子们一边聆听故事,学习知识,了解历史、认识家乡;一边陶冶思想、树立志向,培养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对文脉文化有了更深理解,对英雄和历史有了更多敬畏,这才是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试想,许多大人和孩子连我们自己身边如此震撼人心的建筑文物的文化背景都不知道,我们怎么还能指望他们去通过观瞻远处的那些山山水水感悟人生呢?
【投稿】和谐中国网
  邮箱:731590068@QQ.com
  微信:131 4145 7599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