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合阳——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张正斌
【和谐中国网】
合阳文庙
我是一个长期在外地从事农业的科研人员,小的时候没有出过远门,对故乡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不是很了解,后来一直在外求学和工作,也没顾上深入了解故乡。
“人老思故乡,家乡饭难忘。”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已经退休,思乡之情愈来愈浓。人往往是在故乡羡慕他乡,而在他乡则思念家乡。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我从中看到了一些文章和视频介绍家乡合阳的历史人物和文旅景点,对故乡才逐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一篇全面介绍合阳历史文化的文章。我也一直想写一篇全面介绍合阳历史文化的文章,可惜我不是学人文的,不敢斗胆下笔。
最近看到了《渭南宣传》中有一篇《因为诗经》的文章,勾起了我的遐想,让我思绪万端。我便根据自己以前对农业(神农祖-后稷)和水利(治水之神-大禹)历史人物知识的了解和关联分析,根据中华文明编年史来叙述和挖掘与合阳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供大家参考,以了解我的故乡——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这一中华文明发祥地。
网上相关报道里说渭南是“中华之根”,宝鸡是“中国之源”,那么我们合阳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主要依据是基于以下四个关键历史人物:
(1)帝喾——三皇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生于有莘国(合阳古称),帝喾陵在合阳县洽川镇莘野村;
(2)商朝宰相伊尹——治大国如同烹小鲜;
(3)周文王元妃太姒——周文王迎娶太姒《诗经》中这样记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4)汉武帝的行宫武帝山——国家森林公园。
一、三皇与合阳
1.三皇编年史和系谱图
燧人氏:约1万年前到7000年前左右,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
伏羲氏(伏羲):伏羲氏又称包牺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相传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还教会人们渔猎方法等。
神农氏(炎帝):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神农氏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被世人尊称为“神农大帝”“五谷王”“五谷先帝”“医药之祖”等。
三皇系谱图
2.伏羲八卦在合阳伏六塬
黄河在合阳县境东缘自北向南而流,徐水发源于梁山东腋,先流向东南,继而折向东,在岔峪村注入黄河。黄河与徐水的夹角处形成一道塬,叫做“伏六”,是伏羲氏的部落,相传是当年伏羲画八卦的地方。
据合阳文史研究者史耀增先生介绍:传说有一天伏羲顺着黄河边往前走,到了现在被称为“赤白嘴”的地方上了塬,这里的人们从来没见过这么一个高大的人,都纷纷围上前来问他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伏羲说:“我叫伏羲,是雷神的儿子,我母亲是华胥,我从很远的雷泽来。”
人们奇怪地问他:“你走了这么远,就没有迷路吗?”伏羲笑着说:“怎么会迷路呢,记清方向不就对了吗?”
伏羲随手拣起一根树棍,先在地下画了一个长杠,说:“你们记着,这叫阳爻。”又划了两个短杠,连在一起和那个长杠一样长,说:“这叫阴爻。我们把阳爻和阴爻三个摞在一起,可以摞成八种样子,我们就把它叫八卦,来代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你们只要记着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再把八卦记清楚,就不会迷失方向了!”伏羲又说:“咱们再从八卦中任取两卦,每卦六爻,便可成为六十四个别卦,你们以后碰到大事,可以用它来占卜吉凶,不是更好吗?”
后来周文王根据伏羲画的八卦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周易》中称卦中的阴爻为六,人们为了纪念伏羲,就把这块地方叫做“伏六”。
为了纪念伏羲画六爻八卦这件事,人们便把离画卦的地方最近的两个村子起名叫“伏六”,按村子的大小分别称为“大伏六”和“小伏六”;又因为伏羲是雷神的儿子,便把“大伏六”东边的三个村子分别叫“西雷”“中雷”“东雷”;“大伏六”村东南的两个村子分别叫“南伏蒙”和“北伏蒙”,意思是“蒙受”了“伏羲”的恩德;按照这个意思又把“大伏六”西边的三个小村子分别叫“东蒙”“中蒙”“西蒙”;再后来,又从“六爻”中取了“阳”字,从“八卦”中取了“坤”字,”从六十四卦中取了“井”字,把离大伏六村稍远的三个村子分别起名为“和阳”“坤龙”和“灵井”,这就是今天的合阳县伏六乡十二个村庄名称的来历。民间为了好记,还把这十三个村庄名编成顺口溜:“大小伏六,南北伏蒙,三雷三蒙,和阳灵井坤龙。”
在大伏六村南“龙马沟”的沟尾塬畔,原先筑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砖砌门洞,门洞下是南北大道,门额上砖刻“伏羲画卦处”五个大字。门洞上端有庙,塑着伏羲的像,门洞东北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可惜时间磨灭,碑文模糊不清了。
3.女娲与合阳伏六及武帝山
《山海经》传说在远古开天辟地时,宇宙洪荒、河水横流,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人类,天帝派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到世上造人,他们就来到了今天的合阳伏六大地以东的黄河岸边。伏羲靠捕鱼打猎和女娲共同生活,而女娲就在黄河边用河泥,仿照他们二人的模样捏成男女,晒干以后就变成和伏羲女娲一样的人,他们让这些原始男女到各地去创造新的家园。因为女娲用黄土捏人,我们中华民族的皮肤便成为和黄土一样的肤色,世界上称我们为“黄种人”。
据合阳《张家庄本社后土娘娘重修正殿香亭乐楼暨增建戏台记》记载,合阳在明朝是就有纪念女娲的“后土祠”(俗称“娘娘庙”),碑文全文如下:
县治东南三十余里张家庄,有神祠,规模闳大,殿宇巍峨,其来旧矣。乡人因其像,谓之“娘娘庙”,所以亲之也,得无疑于亵(“亵”音“谢”,意即轻慢不庄重)乎;文人学士颜其额,称曰“后土祠”,取于尊之也,得无疑于僭(“僭”音“渐”,意即冒用位高者名义)乎!亵则不恭,僭则难格(格即推究)。社人何以事神,又何以邀神之眷佑乎?夫居神之域,食神之祉,循其名不察其意,惑乎疑亵疑僭之纷纷也。昔吕泾野先生(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教育家,理学家。明正德三年进士第一,累官礼部侍郎)记高陵后土宫,谓之“方社之神”,诚考诸古经,徵之近典,确而有据者也。古者天子有王社,诸侯有侯社,乡里有民社,明太祖初制天下,乡饮酒礼,府州县行之学宫,社饮酒礼,里人百家行之社,祭之后,则兹之祠,其为方社审(审即的确、果然)矣。夫社能出百谷、养万民,于气阴也,有母道,故乡人因是而称焉,何亵焉?于行土也,实地类,故文人学士因是而称焉,何僭焉?予为记,合题曰“本社后土娘娘庙”,则亦尊而非僭、亲而非亵矣。或曰是祠也,世多有之,率祀以三月十八日,兹独祭赛(赛即祭祀酬神)以六月十九日,于义何居?夫土旺于四季,春季其旺之始也,故人多于始旺之时祀之,兼取“祈谷”(祈谷即祈求谷物丰熟之祭)之义。然土与火相连,火旺于夏,则土于夏季,其尤旺者也。乘其尤旺之气祀之,于义较胜,故独祭赛于六月十九日,夫岂独然与?若夫外传别记,谓后土诞于三月十八日,则幻妄违经(违经即违背义理法则)甚矣,何足道哉!夫神既主一方生民之命,是默赞天地之化、阴畅山川之郁、发育品彙(“彙”音“汇”,意即类、族类)之繁者也。故社人事神,不特享赛有期,其他春而祈、秋而报(报即报赛、谢神)、旱而雩(“雩”音“余”,求雨之祭)、灾而禳(“禳”音“瓤”,消灾除恶之祭)、疾病而祷、无子孙而乞,悉于神所,诚亲神其如慈母、尊神其如地祇(“祇”音“其”,地祇即地神)矣。其敝者葺之,缺者补之,讵能已载!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正殿,十八年(1679年)重修香亭,首事人雷君陈等;至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乐楼,又于两旁创建戏台二间,首事人雷耀龙等,是皆社人事神之谨申、尊亲于无已者也。今立石以记其事,其前后首事同事之人,俱得列名于左,以垂不朽云。
康熙35年(1696)岁次丙子仲秋谷旦
因黄河涨水几次冲毁,“后土祠”几经东迁,清朝末年在山西荣河县(在合阳黄河的东对岸)建成如今的“后土祠”。这是纪念人类母亲的祭祀地方。为什么叫“后土祠”?有一个词叫“皇天后土”,皇天代表天、父、阳;后土代表地、母、阴。所以万荣县的“后土祠”是中华民族纪念人类母亲祭祀的地方,故叫“后土祠”。
远古时,轩辕黄帝曾祭拜后土,至今留下一块石碑“轩辕扫地之坛”。历史上有多位帝王去祭拜后土,汉武帝一生祭拜六次,唐玄宗开元十年祭祀后土时,挖出两个大铜鼎,宋真宗也曾去祭拜。据说毛主席也知道山西“后土祠”,因工作繁忙始终未去成。直到1998年10月3号,由他的女儿李纳去“后土祠”,并留下了“秋风楼”三个字,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合阳的历史闻名与汉武帝和黄河有关。武帝山是梁山的西峰,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以帝王之名命名的山,位于陕西省合阳县北端,背靠连绵不断的黄龙山,这里是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
相传,汉武帝在位时,将祭祀后土华夏始祖女娲氏列为国家祭祀大典,曾先后六次从合阳东渡黄河去山西祭奠后土女娲,梁山是必经之地。因梁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而汉武帝在此建造望仙宫(遗址在今甘井乡仙宫村),为祭祀中途休息之所。
此后,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在梁山上建了武帝祠,百姓因此称梁山为武帝山,武帝山因汉武帝的威名而名扬天下,武帝祠在后世几经毁坏,复又重建。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54年,奋战44年终于打败了匈奴,巩固了国土,凿空了丝绸之路,扩大了疆域,也使汉民族走向强盛。
武帝山
4.夸父逐日到合阳
由文献可知,刳首是因夸父曾居住而得名。“夸父逐日”的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原文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大荒北经》记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相当于后土娘娘是夸父的奶奶,有传说夸父是最后一代炎帝,当时“神农氏世衰”,而后轩辕代之,为黄帝。到夸父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
关于刳首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原文为: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唐杜佑《通典•州郡三》云:“郃阳:汉旧县,在今郃水之阳,即《大雅•大明》之诗所谓“在郃之阳”。有郀首水、羁马城。刳(ku)首水,又名洿(wu)谷水,传说夸父曾沿渭水东下,到达合阳东南之刳首。唐杜佑通典记载:合阳县有刳首坑。由此推断,夸父族人在此居住,应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刳首坑当为夸父族人的墓葬群,刳首之地由此得名。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八记载:刳首水:《左传》云:晋败秦师於令狐,至於瓠首。杜注云:令狐在河东,当与瓠首相接。瓠首坑在郃阳也。《水经注》记载:郃阳城南有瀵水,东注于河,与刳首水相近。《黄河史》隋唐治水人物记载:唐代同州刺史姜师度恢复朝邑河西两县耕地2000多顷,设十余屯。姜师度又在廉庄东崖下拦堰洿谷水(刳首水)形成阳班湫。阳班湫为合阳县有史以来最早的水利工程,《钦定四库全书》《陕西省通志》《同州府志》《渭南市水利志》《合阳县全志》《宰莘退食录》等典籍均有记载。
据合阳人秦建增先生考证,刳首在山西省临猗县西南、永济市西北、陕西省合阳县东南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之内。《朝邑县志》记载:昔时朝邑县东北有刳谷镇。即今大荔县与合阳县交界金水入黄河处,应与刳首相近。
刳首之地
5.炎帝后裔党项羌在合阳
羌族,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在历史进程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联盟互相融合,后成为华夏族(汉族)。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藏族、彝族、纳西族以及今天的羌族。
汉人始祖黄帝与羌人始祖炎帝角逐于黄河中游,战败后炎帝率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今汉族),少部分西迁甘陇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羌族。公元前720年,古羌分支——大荔戎从甘肃东部“逐水草而居”来到今大荔(是合阳南邻县)地界建国立业,自此开辟了民族融合发展的先河。从大荔戎算起,大荔之境的古羌势力呈愈来愈壮之势,以致到了两汉三国时期,“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徙戎论》),荔北荔西的羌族竟占户口人口的大多数,羌族首领居统领地位。
西晋永嘉(307—312)年间,羌族首领姚弋仲率领一部从赤亭(今甘肃陇西)迁徙到陕西关中一带居住。五胡乱华之时,后赵政权强制把关中鲜卑、羌等族百姓大批迁徙到包括今大荔在内的渭北地区以便控制,这些都进一步增添了大荔境内的羌族人口。
公元384年,姚弋仲之子姚苌建立了后秦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羌族建立的唯一一个割据政权。陕西渭南大荔县地方志资料记载:党姓是由古代羌族演变而来,羌族中有姓党项的,东汉时期落脚大荔县羌白镇,和汉族融合通婚,学习汉族文化,接受了汉族单姓的习惯,就改为党姓。
据《合阳县志》(1996年版)记载:党姓,夏后氏之后裔,原居晋南或黄河中游西岸。后为西羌别种,盖为汉时党项族。东晋时,姚苌割据秦川,党耐虎将军率族众东进,驻镇冯翊郡(今大荔县),遂取部落名首字为姓。后部分子孙辗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本县孟家庄党姓宗谱载:‘吾合党姓颇多。其分布约在百村以上,有数大支自称祖辈来自同州(大荔,合阳和大荔以前归同州府管辖),然吾族始祖党氏圭公,为洪武进士,明初自洪洞迁合阳。初渡河,居灵泉村,后圭公弟(已失其讳)原居此村,圭迁至孟家庄’。其后裔分支有东凤、行家庄、马家庄诸村,瓜瓞繁衍六百余年。”
二、五帝与合阳
1.五帝编年史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约公元前2700年左右,阪泉之战打败炎帝王朝最后一代帝王榆罔。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约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他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帝喾:出生于高辛,约公元前2436年-公元前2367年。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尧:帝喾之子,约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258年。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舜:约公元前2257年-公元前2208年。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
2.五帝系谱图
五帝系谱图
三皇五帝图
3.帝喾在合阳
帝喾[kù](本名:姬俊,前2275年-前2176年),出生于高辛(史称高辛氏),据说是黄帝的曾孙,祖父是少昊,父亲是蟜极,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帝喾自幼聪明过人,5岁时受封为辛侯,30岁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他明察秋毫,仁威兼施,订立了24节气,深受百姓爱戴。帝喾在位70年,享寿100岁,死后葬于故地辛(莘),建有帝喾陵。
帝喾像
图6 合阳县帝喾陵(霍松林题)
据合阳文史专家行相斌先生研究认为,帝喾是合阳人。其理由是,合阳古称有莘国,高辛氏的“辛”与有莘国的“莘”在古时属同一个字,以地命名的高辛氏就生于有莘国。《广舆记》中记载:“帝喾陵在郃阳”。《同州府续志》:高辛氏陵在莘里村。帝喾去世后,葬在黄河沿岸的洽川莘野村西,陵东边的巷道称之为“冢家巷”。高大的墓冢占地二亩,巍然耸立,冢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的墓碑。乾隆年间洽川才子许秉简所撰《洽阳记略》中载,清代每年由藩司拨白银六十两,以作清明设坛扫墓之用。当代合阳人举行清明公祭帝喾陵的活动从1996年开始,二十年来,祭祀活动始终没有中断。
4.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
炎帝陵在陕西关中的西部宝鸡市,黄帝陵在陕北延安黄陵县,帝喾陵在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渭南市合阳县。尧帝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舜帝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都是与陕西合阳一条黄河之隔。陕西在黄河西边,历史上称为河西;山西在黄河东边,历史上称为河东。说明陕西和邻省山西省是五帝的诞生之地。后来的秦晋之好,也是源远流长。
虽然陕西周边省份都有多处炎帝陵、黄帝陵、喾帝陵、尧帝陵和舜帝陵,我们认为这是五帝治理华夏各地的足迹记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也是历史事实,但陕西作为三皇五帝治理华夏的核心地位不能改变,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从考古实证来看,陕西更应该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首先是蓝田猿人。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通常称作蓝田猿人,学名直立人蓝田亚种(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蓝田人于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化石为一30多岁女性的头骨,故命名为“蓝田人”,蓝田人的生活年代,本来认为是距今约69万年到95万年,但是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例如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
伏羲是华夏文明人文始祖,蓝田的华胥氏则是伏羲和女娲的生母。这个历史人物和地点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争议,说明了陕西蓝田是人文始祖的发祥地。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中心即华胥国。华胥的姓氏为风,是现西安市蓝田人。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与天地八荒进行抗争和孕育文明的领军人物。
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云: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为人祖庙。《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之载,与后魏《风土记》相同。又云: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华胥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
其二是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之中。1978年和1980年两次发掘。同出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20余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大荔人的体制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其面部的特征与现代的黄种人比较相似,与欧洲、西亚的早期智人相差较大,所以他代表了早期智人的一个新的亚种。
其三是西安半坡遗址。在1953年,考古人员在西安半坡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村庄遗址,经过五次挖掘,挖出了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土地。找到了1.8万件文物,300多件化石标本,以及一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物骨头。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典型遗址之一,半坡遗址的发掘向人们展示了 6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村庄,生动再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揭示了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过程,证实了古代人类在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进步,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对它的挖掘开发对传播本土历史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半坡时期出土的物品,像是石器、骨器、陶器等,造型简单、实用,特别是陶器的制作技术很出色。特别是各种陶器,其原始工艺比较突出。有些陶器的盖子、肩膀、手柄等地方,被捏成了动物的样子,比如人头、鸟头、兽头等,看起来很古朴、生动,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陶塑艺术。
在这些陶器上,还刻有一些图案和符合,比如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谷叶纹、水波纹、鱼纹等,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形式。有些绳纹、席纹和编织物形成的纹饰很自然、朴实,这些都是半坡时期的人们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留下的东西。
西安半坡遗址人面鱼纹陶盆
西安半坡遗址陶符
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陶器和陶片,上面刻有各式各样的符号。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出了许多古老的符号,一共有27种,113个标本。这些符号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先生把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刻在物品上的符号,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陶器符号为代表,这类符号主要是点线组成的几何形状;另一类是画在物品上的符号,以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的陶器符号为代表,这类符号通常是线条勾勒出的图形。这两类符号,既有刻出来的,也有用笔画的。他把这些符号分为指事和象形两大系统,认为它们是汉字的两大起源。简单来说,这些早期符号就像是汉字的祖先。
其四是陕北神木石峁遗址。石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陕北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垣组成,已发掘外城东门址、韩家圪旦墓地、樊庄子“哨所”、皇城台等多处重要地点。发现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房址多为白灰居住面的方形半地穴式。是目前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对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国”框架下的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石峁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尤其以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人头像价值最高,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个以人为雕刻对象的玉器。发现了迄今保存最早的壁画、部分玉器和大量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的陶器残片等重要遗物。专家初步认定石峁城址应当始建于龙山中期,延续至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这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石峁遗址是一处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史前石城遗址,整个石城址的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省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山西省的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的面积,可谓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是距今4,300至3,800年时期东亚最大的城址,改变了学术界长久以来以中原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观点。
三、夏商周与合阳
1.夏商周编年史
夏商周是最早的中国。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宗室子弟、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统治。同时,周公旦制定了周礼,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霸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七雄并立,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2.大禹的母亲有莘氏在合阳
古莘国,也就是有莘国,新石器年代,始封于夏后启,民族为莘氏部落族。位置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有莘国。古莘国又名有侁、姺、莘、辛,姒姓,为少昊的母系世系。夏后启之季子武观居西河而承有辛氏名,辛为通天地之人的意思。《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言:夏后启封支子于莘。《竹书纪年》记载:夏启时“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等,认为武观有可能为古莘国的始祖。《国语·楚语》有:“启有五观”。韦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
据《合阳县志》的详实记载,早在夏启时期,此地便分封支子于莘,冠名为“有莘国”“莘国”。在关于“有莘氏”之国的传说中,合阳县靠黄河的洽川作为“太姒故里”是非常确凿的事实。《诗·大雅·大明》明确记载周文王娶莘国长女为妻,即典籍所盛称的“太姒”。诗中说“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亦即在洽水之北、渭水之滨。旧注几乎皆谓此莘地在今陕西合阳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将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
禹、汤、商纣及周文王、武王均与辛氏通婚,夏辛在晋南,辛甲在长子,辛有靡在梁山。据史书记载,辛国是个盛产美女和贤人的国度。主要人物:女喜(女嬉)、伊尹、太姒、辛甲、辛由靡、辛有、辛伯、辛廖。
在《夏本纪》有记载,昔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大禹:禹,姓姒(sì)氏,历史上将他称为大禹、帝禹。根据黄帝的世系传承,禹的父亲曰鲧。《帝王世纪》:“鲧(gǔn),帝颛顼之子,字熙”,他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算是黄帝的第七代孙。
治水之神—大禹的母亲有莘氏修己是合阳历史上第二位重要人物,大禹的继承者夏启封子于莘(今合阳),故合阳人对大禹特别崇拜。
修己(脩己),有莘氏之女,名志,也即莘志,亦作女志,大禹之母。修己是早期文献记载她的真实姓名,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脩己。修己作为名字出现时,几乎总与那个极其有出息的儿子禹相关,总是在介绍大禹生平时提到其母修己,而且往往伴随着一个“胸圻而生”的神话。
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卷上:帝禹,夏后氏,母曰脩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脩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战国上博简《子羔》:禹之母有莘氏之女也,观于伊而得之,娠三年而划于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
东汉戴震《大戴礼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女志,鲧妃,有莘氏女,生禹。
《淮南子·脩务训》记载“禹生于石”一般被视为与西游记孙悟空石猴诞生一样的基于灵石崇拜的神话传说,一直未被文明起源于远古史研究所关注与重视。文献记载中的禹夏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实证,规模庞大的陕北神木市石峁古城在考古发现之前从未见于文献记载。
最新石峁古城测年BC2200-BC1600年代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夏纪年BC2070-BC1600完全重合。综合分析《史记》、《淮南子》、《山海经》、《随巢子》等文献和石峁古城遗址考古实物证据,石峁古城应是华夏第一王朝开国之君大禹的出生地,由禹父鲧拓展建成。“禹生于石”的“石”即指石峁古城。最新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也显示,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现代汉族祖先—处在中原地区的华夏第一王朝夏朝及其开创者禹所属族群,必然且必须是石峁人群。
古基因组最新研究证据对“禹生于石(峁)”的支持。2022年6月《遗传学前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科研团队关于陕北地区石峁人群古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付巧妹团队通过大规模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捕获、测序和分析,揭示了陕北地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起源,同时也证明了陕北石峁文化与邻省山西陶寺文化有关人群之间的母系遗传联系。该研究利用古DNA技术探究了陕北石峁人群的来源以及他们与山西陶寺遗址中人群的遗传联系和交流历史,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人群体现出遗传结构的连续性,这也暗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来源,并非被外来人群所代替”,与鲧禹启是黄帝直系在陕北一脉相承观点契合;“相比于中国其他现代人群,石峁人群与现代汉族人群,尤其是和中国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汉族人群之间母系遗传联系最紧密”,“在已发表的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古人群中(如甘肃-青海地区、山东地区,以及河南青台遗址,也包括本研究涉及的陕西省石峁和山西省陶寺有关的遗址),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和石峁人群的母系遗传关系最近”,说明文献记载的现代汉族祖先—处在中原地区的华夏第一王朝夏朝及其开创者大禹所属族群,必然且必须是石峁人群,此即本文的开创性核心观点:禹生于石—大禹出生地就是陕北神木石峁古城。
再看修己的娘家有莘氏,地望“在洽之阳”,一般认为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在黄河下游南边的合阳离靠黄河上游北边神木市的石峁不算远,大约500多公里路,都在陕西省黄河中游沿线,鲧娶有莘氏之女,可信度相当高。
辛姓源出主要有两支:高辛氏和姒姓。第一支系自高辛氏。相传黄帝之子玄嚣,号高辛氏,其后有辛氏。第二支系自姒姓。辛氏,也称有辛氏,辛、莘相同,也称有莘氏,夏商姒姓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此为西莘,故地在今陕西合阳南。后东迁河南陕县之辛庄。商时莘人自伊水举族东迁,在河南开封陈留镇建立莘国,史称东莘,出土甲骨文《卜辞》中多次出现的氏族名。后继续东迁山东曹县北。莘、辛音近,国灭后,子孙以国为氏,有辛氏。
有莘氏最辉煌者无过于在2000多年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能先后与夏、商、周三代王族联姻,夏与鲧、商与汤、周与文王姬昌联姻,成为绝无仅有的先秦三代王朝的母系舅家,荣耀风头应是一时无两。因此合阳县应该是中华文明传承之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荣华富贵数千年有莘氏的法宝秘籍应该就是惯出美女,历史上乃至今日,山东、河南、山西以“莘”为地者很多,也足见有莘氏代产美女,才能子嗣旺盛,后世瓜瓞绵延,四处迁徙,遂呈广泛分布之势,实不枉鲧妻禹母名中的一个“修”字。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根据禹的年谱推算出了修己极简年谱:
BC2126年,出生,有莘氏氏族首领家庭,有莘氏以出美女闻名,与陕北的黄帝后裔部族关系良好。
BC2110年,16岁,嫁给鲧,一个性格刚烈、为人正直却又好大喜功的陕北黄帝族年轻的部落领袖。
BC2105年,21岁,飞来横祸,丈夫鲧为人所害,暴死羽山。
BC2104年,22岁,在石峁大都生下遗腹子禹(禹生于石)。开始独立支撑陕北庞大的部族,成为石峁女王,这个称呼在当地流传了4000年,直到2012年石破天惊,天下闻名。她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责是主持每年夏至本部族最重大的“高阳祭祀”庆典。
BC2098年,28岁,唯一相依为命的6岁儿子禹被迫送到南方的陶寺帝都作质子。
BC2074年,52岁,儿子禹结婚,她所统治的石峁大都迎来了儿媳妇安徽淮夷涂山氏女。自此石峁有了两位女王,她们的关系是婆媳关系。自古婆媳为天敌,石峁两位女王关系并不融洽。
BC2073年,53岁,孙子启在石峁大都出生(启生于石)。
BC2070年,56岁,儿子禹在中原建国称王,她被中原禹王的臣属们尊称为“西王母”,她在石峁大都盛装出境主持祭祀大典的场景被记入《山海经》,流传后世演化为中华第一神话体系—昆仑神话主神西王母,彻底确立华夏第一女性的地位。
BC2042年,84岁,寿终(中国人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笔者怀着美好愿望,希望华夏族历史第一女性也能够享此高寿),走完她传奇多彩的一生。
《诗经》中的“奕奕梁山,唯禹甸之”讲的就是大禹莅临梁山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大禹为凿开龙门,疏通河道踏遍了合阳的山山水水,黄河岸边、梁山主峰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历史上,合阳人为歌颂大禹治水的功德,不少地方都修了禹王庙。清代关中学者康乃心“当时大夏中天盛,此日黄河入塞流”的诗章,脍炙人口,至今广为流传。可以断定,就商代以前,合阳都是屈指可数中华民族繁衍地。
3.商朝名相——伊尹是合阳人
伊尹像
合阳伊尹雕像
古莘国的史事在商代已经可考。相传,商汤灭夏以前,曾娶有辛氏女为妻,还有一个陪嫁的媵臣、后来成为商代名相的伊尹。
《楚辞·天问》有“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意思是成汤东方去巡视,一直走到有莘氏。为什么想要得到那小臣,却还娶来一位美丽的妃子?相传汤知伊尹贤能,向有莘氏讨要,有莘氏不给,汤于是向有莘氏求婚,有莘氏允,并以伊尹作为陪嫁厨师送给汤。
伊尹是古莘国一个名人,伊尹的出生地和成长的故里,是合阳县的百良镇的尹庄和莘村。约公元前16世纪初,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伊尹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皆为辅政大臣,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建立了卓越功勋,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年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千古贤相第一人”之称。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
史料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合阳就成为历史学者和政治家关注的焦点。孟子曰:伊尹生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载:“阿衡于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这些政治家、史学家关于伊尹生于“有莘”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合阳为伊尹文化发源地的定论。加之百良莘村、新池秦庄两地伊尹墓及伊尹墓碑石以及碑文等物证,都是确认伊尹文化的发源地在合阳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同时,行家堡、赵家村、北王庄、护难村行姓家谱中关于其远祖为伊尹、伊陟的论述,以及百良镇的许多村名如阿场、陌西、陌东、安子村等也再次证明合阳为伊尹故里。
有莘氏第一个出场的公主,叫作女喜(女嬉)。上古时代,女喜嫁给鲧,生下的儿子就是大禹。有莘氏在史料中第二次出场是夏朝末年了,当时东方的商族崛起,夏桀的统治岌岌可危。有莘氏境内有条河叫伊水,伊水附近有个贤人叫作伊尹,虽然有莘和夏同族,但伊尹却看透了夏桀的昏庸腐败,预测到夏必为商所取代。于是伊尹趁着有莘氏有公主嫁给商汤的时候,作为陪嫁的厨师被带到商汤面前。
伊尹从烹饪的原理中能够引申出治国之道,这让商汤对其大为折服,予以重任。伊尹则被尊为帝师,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四代,因为太甲年少无知,于是伊尹便将其流放桐宫,自己摄政三年。等到太甲懂事之后,伊尹又将其迎立。此后伊尹卒,其子伊陟和伊奋都是商朝重臣。
据史书记载,伊尹为夏商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名厨。相传他因善于以鼎调羹、调和五味,而受到成汤的赏识和重用,并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商朝的“尹”相当于秦时的丞相)。因而,后世尊称伊尹为烹饪始祖。
在烹饪领域,伊尹的成就堪称非凡卓越。他开创性地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富有哲理的理念,认为烹饪与治国之间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烹饪过程中的调和五味、精准掌控火候以及巧妙平衡各方要素,他深刻领悟到了治国理政的核心要旨,并成功地将这些宝贵经验运用到国家的治理之中,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和谐稳定与繁荣昌盛。
从2016年开始,由中国厨师协会牵头组织,连续数年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伊尹活动。当地人说,伊尹为合阳人,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食神,厨师行业一直有祭拜伊尹的习俗。
《史记·殷本纪》中有专门介绍伊尹的文字: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
百良镇尹庄村的伊尹牌坊
在合阳县百良镇,分布着许多与伊尹紧密相关的村庄和独特的地名,如尹庄、三汲村、阿场等。尹庄,传说这里是伊尹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南尹村北,曾经有一座伊尹庙。北尹村东池边,建有一座琉璃照壁,上面醒目地书写着:伊尹故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耕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南尹庄还有一个伊尹祠,祠内亭台林立,碑石墨香四溢,“圣德与日月同辉,英名共山河并存”,“两袖清风返雍州,一生惠民归古莘”。包括那些残碑和流传的残碑上的记载以及“元圣古训”,“为勿忘庶”,“慧勿忘学”,“行勿忘德”,“执勿忘严”都成为历代合阳人不可忘却的祖训。尹庄姚姓修谱时,把它载入谱序中,勉励子孙前行。
百良莘村祭祀伊尹
尹庄村西、莘村东南,原来有伊尹的墓冢,高度足以俯瞰黄河的壮丽景色,四周曾以巨砖围砌。
尹庄西边依次紧挨着“东宫室、西宫室”两个村庄,据传说,这里是伊尹两个娘娘的居住之地,如今官方称为东宫城、西宫城,但在民间,人们依然沿袭着古老的称呼。值得一提的是,东宫城的唐太子李确陵以及墓碑、土城墙都保存得较为完整。
再往西,便是伊尹岳丈所居住的村庄,名为“岳庄”。村里的古树被精心地用砖围起,得到了严格的保护。伊尹家人卒仆碾场的两个地方在岳庄之西,分别被叫做南阿场、北阿场。
从尹庄往东南方向前进,有一个名为“三汲”的村庄。据说,伊尹及仆从曾多次经过这里下黄河河谷、徐水沟底汲水,该村东至今仍然保留着老爷庙和药王庙,村西则庄重地座落着财神庙。
伊尹上朝时朝西北方向而去,路边有两个东西相向的村庄,分别叫做陌东、陌西。他上朝的去处现名莘村,古籍中称其为“古有莘国”,这里正是商汤三聘伊尹的地方,村北原土城门上曾经刻有“汤三聘处”的字样,可惜如今已不复存在。该村保存的马家祠堂历史悠久,一对价值百万的镇村古石狮曾经被盗,幸运的是最终又被追回。莘村往北,是伊尹寄养孩子的村庄安子村。
伊陟,伊尹之子,商朝中兴名臣,太戊时任相国,伊尹德政思想传承的先驱。太戊继其兄雍己为商王之后,历经五代八位帝王,跨越一百二十六年,拜伊陟为相。太戊对商王朝面临的朝纲不振、诸侯不恭的局面不是奋发图强,加紧治理,仍然疏于政务。伊陟为了劝谏太戊不要只图享乐,要勤于国政,就顺着商王迷信鬼神的思路,顺水推舟说要善政修德、以德治民。伊陟以“桑谷共生”劝谏太戊,使商王朝的发展走向一个新阶段。
周公姬旦在著名的《君爽篇》中曰: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周公之意非常清晰,伊陟和伊尹一样,是辅佐君王的贤臣。)
以前百良南尹庄有一个雍州古莘书院,在关中很有名气。书院大门口有一副对联:“伊尹圣伊陟贤自古文诗源雍莘,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始复周”上联意为合阳不但有伊尹伊陟这两个受历代人们敬仰的先贤,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的发源地。下联意为中国正统的道德文化的全面形成始于周代,周文王周武王这两个与合阳有着姻亲和血统关系的明君,多次光顾莘地,合阳的先祖在中国道德文化的形成发展中也曾做出卓越贡献。进一步阐明合阳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明代万历年间合阳知县刘应卜把“伊尹躬耕”列为“合阳八景”中的第二景,并附诗一首:“乐道耕田野老身,一犁烟雨足经纶。翻然顿去为舟楫,济得商家六百春。”说商朝六百年根基的奠定,功绩要归伊尹。时隔五十年,到清顺治四年,时任知县庄曾明和了一首“合阳八景”诗,他在“伊尹躬耕”一首最后两句写道:“只今留得遗踪在,村陇还余草木春。”其意为,在合阳,不但有伊尹很多遗址,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故事,尤其是伊尹的遗风还很盛行。在杜光前老师编撰的《合阳诗文英华》一书中,还留有明代诗人李猷、曹琏,县令叶梦熊、周圣瑞,清代布衣诗人康乃心,现代学者党晴梵等人的佳作,至今在合阳广为流传。
能够说明伊尹文化之魂在合阳的物证还有一百多年前县衙里的几幅楹联,一幅是悬挂于县衙大门上的楹联,长达一百一十二字,这幅楹联一直挂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录入《中华长联集粹》,占据“行署大门第一联,三秦大地第一副”两个鳌头,至今无人夺魁。作者虽为当时的县令顾曾烜,但他从切身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合阳的文化底蕴,把伊尹文化对合阳的影响给予高度概括。上联为:“立国唐虞三代以上,风流标映,如元圣躬耕,先贤讲授,彬彬尚矣,至近世则归善、吴兴、黄湄、太乙,官师人物,焜耀一时,屹此大邦,每企前徽徯后起;”下联为:“划疆秦晋两省之交,形势凤成,有梁山屏蔽,金水灌输,郁郁佳哉,其四乡曰西河、万安、长丰、仙宫,图甲村坊,膏沃百里,渺兹小宰,要从短驭见长材。”说合阳从尧舜至商周为有莘国,文明华夏,遗风尚存,元圣伊尹,勤于躬耕,西河子夏,石室授学,先贤有德,彪炳千秋。
与此同时,顾县令还作了三幅楹联,分别悬挂在县衙大堂等处,其中仪门上的对联为:“自殷周以来,屹然大邦,梁山外屏,远揽汾晋,黄河内灌,交汇金徐,即一官一邑,画野宅师,形胜如故也”;“当参井之分,卓彼前哲,保衡先正,诞灵空桑,文学真儒,传经石室,盖昔贤昔圣,牖民觉世,风教固殊焉。”这是从合阳的历史文明的“前哲”说起,首先提到“保衡”伊尹,称其为“先正”,即先贤。赞扬合阳人民受伊尹、子夏思想教育,遵礼守制和文明礼貌之风俗教化不同凡响。沧海桑田,往事流云,那载入楹坛史册的每一个字至今仍在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4.帝喾元妃姜原、周朝先祖后稷母亲在合阳
在合阳洽川,黄河里有一个名扬华夏的处女泉。人称“四圣母”的大禹的母亲——有莘氏、商汤的妃子、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元妃太姒(武王之母),她们的故乡都在这里。在周朝开国时期,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她们分别是太姜、太妊、太姒,周朝近八百年的历史,其实是这三位女人奠定的基础。
周王室从周太王到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周室,母仪天下。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近800年的江山社稷,皆由其上辈“齐家、治国”的德育教化而来。因此,后来的王宫贵族的女子皆以周室三母三位“太”字辈的贤妻良母为典范,纷纷效仿,并尊称已婚的女子为“太太”。 这便是“太太”一词的由来。
周王室与望族联姻,先后迎娶了多位来自黄河边的贵胄女子,帝喾的妻子太姜、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妻子太姒,她们都是合阳女子。
《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
据《史记 周本纪》:周人的先祖,帝喾和后稷。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左传·昭公元年卷四·鲁语上》: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
《史记 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国语·鲁语上·展禽论祀爰居》: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周的先祖后稷之母乃帝喾大妃,而商的先祖契之母乃帝喾次妃。所以,夏商周因为帝喾秋同根同源。
周本纪说,尧举后稷为农师,舜封后稷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姓姬和帝喾同姓,说明了神农祖后稷是帝喾的后代。
后稷在陶唐、虞、夏之际,历任农师,周尊为始祖。被华夏民族誉之为农神。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后来有了“江山社稷”一词,是国家的代名词。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祭祀,古时祭祀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渐渐成为国家的代名词。
5.周文王元妃太姒在合阳
相传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里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名叫太姒。美貌如人间仙女,心灵手巧。后来,周文王与太姒一见钟情。《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开头四句写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就是文王与太姒情定洽川的故事。两人在沙滩上对天盟誓,要做一辈子好夫妻。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夸赞他们是“天作之合”。后来人们祝福新婚夫妻时就常用“天作之合”。
周文王和太姒天作之合
太姒为“周室三母”之三,文王妻子,周武王母亲,姒姓,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人。太姒以其天生丽质、聪明淑贤、勤劳节俭、分忧国事、严教子女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被人们尊称为“文母”。
从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里得知,莘里集镇名,又名莘野。在陕西省合阳县南部,属今洽川镇。为商、周莘国都城。春秋时为莘邑,魏文后十七年(前429年)于此筑合阳城,以《诗经·大雅》“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得名。西汉景帝文王八年(前330年)置合阳县。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为郃阳县治。后名莘里。
如今合阳黄河里有个处女泉,名字的由来可谓渊源久远,据说太姒出嫁前在处女泉洗浴后,更加光彩照人,走在芦苇中间,就连调皮的芦苇叶子也忍不住去抚摸她的脸,太姒生气后,回转身来用牙齿轻轻地咬住叶子。现在洽川的芦苇叶子中间都有一个浅浅的齿痕。从此以后,洽川形成这样一个民俗:姑娘出嫁前都要到这里沐浴,让清纯的泉水洗去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去迎接人生道路上最幸福的时刻。从此“处女泉”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叫法。
太姒,《诗经》中赞扬最多、最贤淑的闺中英贤,“母仪天下”,为伊尹“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作了最完美地诠释。
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学者张步学先生考证,《诗经》305篇,其中有30篇与合阳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第一篇《关雎》,据宋代大学者欧阳修、朱熹等人考证,此诗歌咏的是周文王姬昌与洽川美女太姒的爱情故事,包括《葛覃》、《卷耳》、《糝木》、《桃夭》等诗篇,都是歌颂太姒这位贤淑的后妃相夫教子扶周的功绩。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部诗集的侧重点是歌颂太姒,赞扬洽川。
中国的所有文人学士的认识可以说是统一的。太姒作为女中大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司马迁赞:“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汉代匡衡评曰:“关乎三代兴衰。”明代学者何楷一语道破“关雎,太姒之德也”。太姒作为一名王妃,一举一动与社稷的安危有直接关系,所作所为,不只影响君王施政的策略,而且影响王子们的健康成长,关联政权能否平稳过度。“以德安人,以德修己”实质是伊尹“以德治国”和“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诗经文化的源头与伊尹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决定了合阳在这一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方面,始终处于桥头堡的地位。
在夏商朝断代还没有定论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周朝是最早的中国。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图10)里有“中国”二字的铭文(图11),是“中国”二字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是周成王一篇纪念先父周武王和爷爷周文王重要历史功绩的铭文,作为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的合阳人太姒,应该为“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绩,也更加坚定了太姒是“中国之母”,也可以称为“祖国之母”,即祖母的称誉。太姒生于有莘国(合阳),是周朝的国母,因此合阳无疑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
铭曰:“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 祀”。
何尊铭文译文是:成王初次亲政,来到成周镐京居住,并在天室祭祀武王,祈求赐福。在四月丙戌日,成王在宗庙的大室里告诫同宗的年轻人何说:“你们已经去世的先父当初能够辅佐文王,于是文王承受了灭商的天命。武王在攻克大邑商之后,就在庙庭告祭上天,说道:我将居住在这中央城邦,从此治理人民。你们这些年轻人虽然没有见识,但要效法你们先父公氏,像他们那样有大功于上天。你们要通晓我的命令恭敬地祭献你们的先父吧!”王有礼有德,顺从天意,开导了我的愚钝。这是王的全部诰词。何被王赐予贝三十朋,用来作了祭祀庾公的贵重礼器。祭祀的时间是成王登基的第五年。
“中国”二字的铭文
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如约发表新年贺词。他在贺词中以历史的纵深感深情回望泱泱中华的沧桑巨变:“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 指“夏阳”(今合阳),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
夏阳就是合阳在历史上有多次记载,《旧唐书·地理志一》:“夏阳:武德三年,分郃阳于此置河西县。乾元三年,为夏阳。《新唐书》:“夏阳,本河西,武德三年析郃阳置,又以河西、郃阳、韩城置西韩州。”因此合阳无疑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6.子夏在合阳创立西河学派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16年),孔子逝世。时值战国诸侯争霸之秋,天下战乱,烽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儒道也遭践踏,孔子门徒多闭门修身。这时,作为掌门弟子之一的子夏做出三项重大决策。一是惧“五经”失传毅然决然离鲁,跋山涉水来到魏地西河,在洽川的飞浮山上开馆讲学传经。
《四库全书》中关于合阳子夏陵和
子夏石室的记载
合阳莘里村子夏石室
严谨的治学之风,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不但使孔学儒道得以广传,而且使较多青年得益。名重天下,门下人才辈出,魏文侯姬驹以师礼事之,乃许咨以国政,任以太常。洽川成为传承儒家德政思想的重要基地,伊尹“以德治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成为魏文侯实现霸业的锐利武器。
二是广招天下志士和孔门弟子,创立西河学派,推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教育思想。资料考证,西河学派的主要成员包括仲弓、公羊高、谷梁赤以及田方子、段干木、李悝、吴起、禽滑厘、商鞅等,这些人由洽川走出,作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在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实践中对伊尹的德政思想的传播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继续完成“五经”及儒家经典的编撰。先后在洽川完成了《诗序》《仪礼》等书的编修和最后校订,完成了《论语》的编修和《公羊传》《谷梁传》编写。在《诗经》《书经》两部巨著中,元圣伊尹的圣名不但列于其上,而且圣言也记于其中。不难看出,伊尹文化步入国学殿堂,子夏功绩卓著;传播伊尹文化的首发地,也应是洽川的飞浮山。
康熙己巳年(1689年),顺治辛丑科进士许攀桂与其仲弟许攀麟及李君、潘君等人,在莘里村东南修建子夏石室。建成后驰名关中的诗人康乃心,撰《卜子石室碑》记:“西河即吾郃古地,以在冀州之西,故名。盖子夏教授西河,实在于此;故其称石室者,至晋犹存。而陵谷迁易,去今千百载,不可复存。……倡建石室于所居之莘里村东南。高可数丈,仰窥云汉,眺瞰河星;肖卜子其中,衣冠剑佩,威仪俨然。”他们倡建卜子石室的目的是延续子夏在西河开创的重教风气,“诸生以时瞻拜,怀古兴,思风雅,颂春秋,遗文俱在,班班可考。所云邹鲁文学,岂必游而求之他邦乎?士苟有志,通经学古,毋背其师说,是即圣贤之所期待也。”
四、感悟
历史需要发掘、需要继承、需要发扬光大,因为上学读诗经,才让我们知道合阳县老家文化灿烂,后来看到许多短文介绍合阳名人历史文化,才知道合阳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但遗憾没有见一篇能够全面介绍合阳历史文化的文章,让黄河明珠的合阳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合阳文明发展历史,让合阳从历史遗迹的旅游发展走向辉煌。
文中引用了其他学者的大量参考文献,在此一并衷心感谢。特别感谢和谐中国网总编、国学教育指导师李耀君先生的一些修改补充意见。
2025年1月12日于济南
作者简介:
张正斌,博士,中共党员,陕西合阳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曾任区域农业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科技副职。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旱地和节水农业及战略发展研究。著有《小麦遗传学》,《小麦抗旱生态育种》,《遗传传递力和遗传变异力的概念与发展》,《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的研究与发展》,《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安全及绿色农业发展》,《中国第二粮仓发展战略与实践》等专著8本,参编专著8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选育小麦抗旱节水优质品种8个,其中3个国审,在山东黄河三角洲东营盐碱地表现抗盐抗旱2021年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紫优5号功能营养小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产业化2015年曾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考察。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30多项咨询报告获省和国家领导批示采用和被有关部门采用。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北省突出贡献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优秀青年等成果奖,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微信:13691578380
作者张正斌博士与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
歌曲《合阳——我美丽的家乡》
李耀君词 唐桂林曲
(刊载于《合阳年鉴》2020年第314页)
延伸阅读
合阳县简介
合阳古称“有莘国”,位于渭南市东北部、黄河西岸。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
合阳文化积淀深厚——
有“伊尹故里·诗经合阳”的美誉。
这里安寝着“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
《关雎》等31篇《诗经》佳作皆出自或描述合阳;
孕育了天下第一名相、烹饪始祖——伊尹;
近代佛教大师印光法师等历史文化名人;
出土了汉隶精品《合阳令·曹全碑》;
提线木偶、跳戏、面花、秋千等31项民间艺术列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被誉为中国爱情诗之源
中国民间文化之乡
中国黄河生态美食名城。
合阳旅游资源丰富——
有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温泉湖泊型湿地、国家AAAA景区——洽川;
有全国唯一以帝王命名的武帝山国家森林公园;
有融涵养水源、栖息珍禽、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有儒、释、道三教合一,天赐福地、秀夺终南的福山景区。
合阳教育驰名三秦——
近年向北大、清华输送学生29名,
是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陕西省教育强县。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森林覆盖率35.61%,空气优良天数达236天以上,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陕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陕西省绿化模范县。
境内能源丰富——
已探明矿产资源40多种,煤炭储量50亿吨,被确定为陕西光伏基地示范县。
现代农业条件优越——
被命名为中国红提之乡、国家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国家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县、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陕西现代畜牧业奶牛核心区、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县果业面积53万亩,奶牛存栏3.8万头,水产品产量4.5万吨,是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示范县。
【合阳县政府网】http://www.heyang.gov.cn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
为全国各类优秀机构和个人
制作精美【专题图文宣传】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彰显和提升美好形象
联系微信:330835268
欢迎全国优秀书法家书写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撰)
奋进新时代 形象添光华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
征稿启事
一、目的:
为促进全国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后疫情时代取得大发展,完整展示和提升机构和个人的新形象,打造机构和个人IP,和谐中国网(和谐网)特开展“奋进新时代,形象添光华”活动。
二、形式:
在“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点击网址可进入首页)作全面的图文展示,打造机构和个人IP.
【范例】李耀君个人IP——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三、要求:
1、机构:必须是在国内合法的注册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均可(须提供注册证照的照片)
2、个人:必须是守法公民。
3、文字简介:机构5000字以内,个人2000字以内。
照片:机构15幅以内,个人10幅以内。
文字和照片必须实事求是,合道合德,合法合规。
(本网是发布平台,如有不实内容,文责自负。)
4、编辑和网络服务费:
个人600元,机构1200元(附加服务:1.每年可补充完善一次;2.赠送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原创书法一幅)。【如另有要求,服务费商议】
四、联系微信:33083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