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 老话题为啥成了新热点?
发表时间: 2012-10-12来源:

  本版制图 潘笑天

  “你幸福吗?”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这个提问炙手可热,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幸福”这个亘古话题的新一轮发问和思考。幸福有柴米油盐,也有事业的攀登和心灵的追寻;幸福与个人有关,也与国家相系。在街头巷议间,在微博讨论里,人们在问:我们的幸福在哪里?

  A

  老话题成了新热点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败小怪兽。

  “你幸福吗?”“幸福就是老了有个老伴,有个老窝,还有个劳保,一天互相宽容着、搀扶着。”

  “你幸福吗?“我很幸福。幸福就是两个人相爱。”

  ……

  “十一”黄金周期间,这组在街头的随机采访,引发了人们关于幸福的再次讨论。虽然“幸福”并不是个新话题,但是中秋节连上黄金周,不跟“幸福”擦出点儿火花来,似乎都对不起这个今年最长的假期。

  照例的,有人旅行,有人宅着;有人结婚,有人分手;有人买不到票,有人一天不歇地加着班……关于幸福,每个人有自己的定义,自己的嚼头。

  有人感叹黄金周期间“堵心的事儿不少”——

  在西湖,如织的游人让网友惊呼“许仙都成带鱼了”;在鼓浪屿,72万人踏上面积仅为1.88平方公里的岛屿,大有把这岛子踩沉的架势;在三亚,赏月后海滩上留下的遍地垃圾让第二天的游客和清洁工大为头疼;在长假开始的两天,部分城市周边高速路的拥堵让出行的游人不得不坐看时光流过……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黄金周期间,觉得“过得舒心”——

  开了15个小时的车子,还没找到客栈,在洗浴中心住了一晚的重庆小伙儿,并未感到沮丧,“过路费省了,景点的门票在降”,几个伙伴一起出来,骑马、划船,一起享受几天不用上班的日子,还是“蛮惬意”,在拉市海,他取过船夫的撑杆,学习撑船,游客们在来回打转的船上照样享受着成群的小鸭子,远处的玉龙雪山,高远的天空,“是种幸福的感觉”。

  节假日的高速公路免费出行,助推了自驾车的出行,人们纷纷驾车出门,追寻“在路上”的感受。在各主要旅游景点,异地牌照的汽车比比皆是。

  来自交通部的数据显示,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共计65.4亿元。七座及以下小客车的出行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通过公路前往景区旅游的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70%。小客车通过收费站的时间由原来的平均每辆14秒至20秒缩短到一两秒,通行效率提高近10倍。大部分时段中,没有出现往年重大节假日期间在收费站前排队缴费和交通严重拥堵的现象。

  “从北京开到泰安,免掉的过路费约有二三百元,基本上是把油钱省出来了。”今年国庆期间去泰安自驾游的王先生感觉不错。

  有人觉得“不如意”,有人觉得“蛮惬意”,种种差别……更引发了人们对“幸福”话题的关注。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败小怪兽。”网友“核桃树下的鱼”说,“你幸福吗?没有标准答案,或是一朵花的感动,或是一个微笑的慰藉,在这个有着太多焦虑的时代里,或许,我们太想找到到达幸福的捷径,却又说不清它的形状。”

  B

  调查能摸清幸福“家底”吗?

  一些地方热衷“幸福指数”排行榜,这些“指标”实无科学性。

  黄金周已经结束,但这场关于“幸福”的讨论还在持续发酵。不论是街头巷尾的“调查”,还是国庆长假里的“体感”,有关何为幸福的思考没有停止。事实上,类似的调查并不鲜见,一些地方也开展过“幸福指数”等测试,这样的调查能否摸清“幸福”的“家底”?

  “恐怕很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告诉记者,假日期间这场有关“幸福”的调查,是一个了解人生百态的窗口,但算不上一项认真严谨的调查,“随意”采访代替了“随机”抽样,面对镜头的“答案”在经编辑后也难呈现人们的本意,因此无法从中得出结论。

  唐钧表示,一些地方热衷“幸福指数”排行榜,这些“指标”实则无科学性。他拿出3份全国城市“幸福榜单”,答案大相径庭。唐钧担心,类似的调查、排行,恐怕只会叫人感到“被幸福”,效果适得其反。

  “最关键的是,何为幸福,幸福需要定义。”唐钧说,“幸福”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满足感,即物质需求以及一部分与物质紧密相关的精神需求是否被满足,目前大多数对“幸福”的“科学测量”,仅仅是在这个层次上;第二是完全的心理感受层面上的“幸福”,这些情绪、感觉瞬时性很强,也有不确定性;第三则是利他主义层面上的“幸福”,即通过帮助别人而感到幸福。后两个层面的“幸福”是难以定量的,甚至难以定性乃至不可捉摸。“简单地把第一层次的满意度视为‘幸福’,有点把直接的感受拔高了。”唐钧说。

  幸福,是人类既古老又恒新的追寻目标。幸福的理念关乎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更是密不可分。中外先贤们也对此有丰富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潜能的实现,应积极地激发、展开人的能力,而沉思的能力是人最大的幸福。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斯多葛学派认为,美德即幸福。康德认为,幸福和道德是相配的。中国先秦的原儒们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即是幸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晨虹分析,哲学视野中有多种幸福观,有的是趋乐避苦的人生幸福观,把感性快乐和幸福统一起来;有的是理智幸福观,认为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去追求精神的快乐;有的是德性幸福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

  葛晨虹认为,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应该统一起来,此外,个人的幸福追求必须和他人幸福、社会幸福和谐一致。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看来,公民普遍的幸福感主要有3个层次,一是生存的可靠,二是人际的公平,三是个体的价值实现。“幸福者就是那些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奉献社会的人。”

  幸福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C

  政府如何提升公共幸福?

  政府要用执政能力落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构成幸福的点点滴滴,让虚的幸福感成为实的好生活。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首歌曲,在上世纪80年代曾传唱一时。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应如何寻找?

  在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眼中,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幸福的结构直接对应。“我把幸福分为个人幸福和公共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每个人以及政府需要回答的问题。”张孝德说。

  个人幸福与每个个体的心态、感知和行动有关。“就个人幸福层面来说,即使在同样环境中的个体也会因为教育背景、性格、心态等个体差异对幸福有不同的感知。”张孝德说。

  记者的采访对象当中,作家说有信仰是幸福,打工者说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是最大幸福,企业家说实现个人价值是最大幸福……即使幸福观不同,但是大多数人对怎样才能幸福有着一些基本的共识:知足常乐、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在于心态,更在于每个人的行动。”有网友表示,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幸福的实现其实就在自己的行动里。

  唐钧也表示,“调整心态,去适应社会,寻找正能量”,这些都是个人寻找幸福时应该做的事。

  而从公共幸福层面来看,“公共幸福是老百姓享受公共产品得到的幸福,政府是这种幸福的最主要创造者”。张孝德说。

  “为什么如今对幸福的讨论热度空前?”在张孝德看来,部分人的幸福感降低了是原因之一,“降低很大一个原因是大家的幸福需求在提升。” 张孝德认为,从没有战乱到吃饱穿暖到如今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环境,政府的执政能力应该赶上老百姓幸福观的升级。

  张孝德参与了多项有关“中国幸福城市”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多的调查者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平的社会环境、全面的医疗保障等视为幸福的条件。”在张孝德看来,“老百姓对环境、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经济社会转型的信号和标志。政府更应转变执政理念,抛弃GDP主义等旧有发展思维,将以人为本、提升老百姓幸福感作为发展导向。”

  在这方面,转变已经可以看到。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领导人的声音铿锵有力。“幸福”等字样已经写入不少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最具幸福感”也成为不少城市的宣传口号。

  当然,理念的转变只是第一步。

  专家普遍认为,理念转变的同时更关键是要有执行力,政府要用执政能力落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构成幸福的点点滴滴,让虚的幸福感成为实的好生活。

  “如何寻找幸福?作为政府来讲,提高满意度,从社会保障,从社会分配,去做更多的事儿。”在唐钧看来,“心理层面的东西,用行政手段管理不了;物质相关联的,政府可以。”

  当然,公共幸福也并不意味着公民个人可以坐享其成。张孝德就表示,除政府外,公共幸福亦是“人人有责”。高速免费、景点降价,刚刚过去的黄金周中本来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幸福,却因为多少人占用应急车道、乱扔垃圾而大打折扣?“这些人一时的方便惬意以损害公共幸福为代价,因此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也是公共幸福的必要条件。”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手上,在政府的政策和行动里。记者 尹晓宇 潘笑天 赵展慧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