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政府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求是
学习强国
中国文明网
中央网信办
1
2
邮 箱
关于我们
中央要论
和谐书院
公益慈善
中国收藏
和谐社会
和谐城市
和谐村镇
和谐社区
和谐企业
和谐文化
和谐校园
和谐家庭
和谐人生
和谐世界
科教兴国
魅力女性
健康生活
奥运体育
旅游时尚
和谐视频
中外财经
社团动态
中华名优
台港澳侨
和谐网首页
>
和谐文化
中国文化报社社长:主动转企 要打响改制后第一炮
发表时间:
2009-12-08
来源:
11月12日,由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文化
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挂牌。至此,中国文化报社成为全国第一家整体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报社,第一家在
新闻出版总署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下发后整体转企的报社。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孔繁灼说:“我们是主动要求转企的,而且从
筹备到挂牌还不足一年,总体来说比较顺利。”目前,报刊业转企改制
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弥漫在报刊界的“恐企症”依然令很多人惴惴不安。正因如此,中国文化报社此次主动转企更值得我们关注——他们这么做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其改制工作如何推进?哪些经验值得报刊出版单位学习和借鉴?变身企业后他们又将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随着事业的发展,体制内尴尬的生存状态和机关报身份对报社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要改变目前的尴尬状况,必须走转企改制这条路,争取早改早受益。
进入瓶颈期 要做大做强非改不可
随着事业的发展,体制内尴尬的生存状态和机关报身份对报社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要改变目前的尴尬状况,必须走转制改企这条路,争取早改早受益。
中国文化报社创立于1985年11月,是
文化部
主管的司局级直属事业单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壮大到近400人,报社也从一张
报纸
拓展为一报两网站三刊三子公司,即拥有《中国文化报》、国家动漫产业信息平台、文化传播网、《
艺术市场》、《艺术
教育
》、《文化月刊》、影视艺术中心、远东文化发展公司以及划归报社管理的文化部印刷厂。
孔繁灼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报社这些年确实发展得比较快。一方面,报纸质量稳步提高、内容可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报社经营收入连续几年创历史新高,员工收入也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
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两头”转制的积极性比较高——一头是经营深陷困境,因为活不下去而不得不改;一头则是处于上升发展期,期望通过改革更上一层楼。中国文化报社属于后者。谈到主动转企改制的原因,中国文化报社新闻发言人、执行总编辑杨胜生表示:“即便不转企改制,报社的日子过得也还可以,但我们感觉报社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要做大做强就非改不可。”
“
首先是随着事业的发展,体制内尴尬的生存状态对报社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杨胜生直言,建社20多年来,中国文化报社尽管作为事业单位,却一直因为在财政没有户头而得不到可靠、充足的经费保障。又因其没有转制为企业,也得不到国家对转制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这种尴尬状态使其长期处于“两不靠”的状况。“纵观国内外著名的大型报业集团,没有一个是在财政圈养下成长的,都是通过市场搏击发展壮大的。只有走转企改制之路,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解决制约报社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杨胜生补充道。
“其次,在报纸的机关报色彩被固化的同时,也让大家自觉不自觉地用机关报来要求你。”杨胜生坦言,这种尴尬的身份使报社无法真正面向市场寻求发展。“当需要面向市场时,就要求你把新闻写得好看,赢得更多读者;当需要刊登一些可读性不太强的报道时,就不拿市场化的报纸看待你。这也是很多机关报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尴尬的现实处境下,有的机关报有时办得就像一张工作简报。”
目前,报刊改革已经
正式启动,并力争在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
工作。对此,杨胜生表示,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新闻报刊业的改革这一重大改革浪潮中,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将获得发展先机。“既然全国报刊包括中央一级的大部分报刊转企改制已是大势所趋,早不改晚也得改,既然享受不到可靠、充足的经费保障,既然尴尬的现状导致报社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难以凸显,无法整合其他优势资源,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还不如早改,争取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
于是,为摆脱目前机关报这种尴尬的身份和处境,在文化部提出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后,中国文化报社主动要求进行转企改制,并于今年年初开始酝酿改革。“我们并不是为了争什么
第一,主要还是想实实在在地把报社做大做强。”孔繁灼说道。
明确财政部为出资人,这对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决定依靠企业本身的年金制来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这可能为如何啃转企改制中最难啃的骨头拓展了思路。
不回避问题 啃最难啃的骨头
明确财政部为出资人,这对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决定依靠企业本身的年金制来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这可能为如何啃转企改制中最难啃的骨头拓展了思路来。
新闻出版
单位改制并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在报刊领域,由于事转企尚未全面铺开,资金来源、养老保险、人员安置等转企改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性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既不明确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很多单位对这件早已板上钉钉的事儿依然感到陌生甚至心存恐惧。
此次,中国文化报社的转企改制创造了诸多第一。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央部委主管报社,中国文化报社必须面对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努力为其寻找解决方案和突破口。
“改制工作总的来说比较顺利,但回过头来看,尽管报社很主动,文化部很积极,相关部委很支持,改制工作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孔繁灼颇为感慨地说,由于没有先例可循,现有政策又解决不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相关部委在解决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时也要进行新的摸索。此外,中央的相关文件不少都是原则性的,要真正将其落实、落地,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杨胜生举例说,明确出资人是谁就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据
了解,此次在中央的领导下,文化部积极争取兄弟部委的支持,开创性地解决了文化领域中央级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的确定、工商注册程序等重大问题,最终确定由财政部履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人的职责。应该说,明确财政部为出资人,这对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改制面临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消除职工的顾虑,解决好转制过程中的社保补缴和事企剪刀差等问题。目前,一些人对事业心存留恋、害怕转企,原因就在于,原来自己是事业编制,转企之后行政编制、级别、职务全没了,退休后拿的是社保,担心福利待遇会受到影响。在中国文化报社,现有采编队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很低,退休之后事企可能存在的剪刀差问题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但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事业发展来说就会留下隐患。
“目前,国家对于事转企的养老保险问题尚未出台明确政策,一些人对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心存担忧,这很正常。”孔繁灼介绍说,从去年开始,报社将退休职工收入凡低于3000元的,一律补到3000元以上。按照规定,转企改制后5年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仍然执行之前事业单位的标准。过渡期结束后,如果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未将事业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拉平,报社将依靠企业本身的年金制给退休人员补足事企之间的剪刀差,即每年储备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关于年金制的问题,我们将抓紧研究。我们认为,善待老职工就是在安定在职员工。如果老职工过得非常清贫,那这个企业永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职工的思想稳定是关系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孔繁灼表示,要稳定职工思想情绪,单纯依靠说服、思想教育、政策宣传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企业的发展,解决职工面临的实际问题。“改革不是给职工讲什么宏伟蓝图,而是要让他们在有事业成就感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比原来有明显提高。改革就是要让集体得发展、职工得实惠,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只有这样,职工才能真正拥护改革。改制以前,我们职工每年的收入都在增长,这也是大家支持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改革以后职工在利益上没有得到什么实惠,收入反而降低了,那我们的改革就是失败的,这样的改革不会持久。”
“国”字头是金字招牌,可如果读者不爱看、报纸不挣钱,那金招牌就成了铜招牌、铁招牌。报纸是报社的主业,改革能不能顺利、能不能成功,主要还得体现在报纸上。
酝酿改扩版 打响转企改制后第一炮
“国”字头是金字招牌,可如果读者不爱看、报纸不挣钱,那金招牌就成了铜招牌、铁招牌。报纸是报社的主业,改革能不能顺利、能不能成功,主要还得体现在报纸上。
但和很多机关报一样,《中国文化报》的行业性比较强,内容以
指导工作为主。这种报纸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对此,孔繁灼坦言,过分局限于本系统的工作,只会让报纸的路越走越窄,慢慢连本系统的人都不爱看了,这对办报的人来说是个讽刺,也是很不体面的事情。杨胜生也表示,都说“国”字头是金字招牌,可如果办的报读者不爱看、报纸不挣钱,那金招牌就贬值了,成了铜招牌、铁招牌。
“并不是我们的记者、编辑笨,只是固有的办报思路积习难改,没有真正实现新闻的转换。因此,报社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报纸的改版工作,并以此为龙头,将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各项改革带动起来。”杨胜生说道。孔繁灼也表示,报纸是报社的主业,改革能不能顺利、能不能成功,主要还得体现在报纸上。据了解,目前整个报社已经进入“战时状态”,全力以赴、集中精力进行明年《中国文化报》的改版工作。
尽管改版方案目前仍在酝酿当中,但作为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后打出的头炮,即将于2010年1月1日全新亮相的《中国文化报》已经令很多人满怀期待。在采访中,孔繁灼为记者勾勒出《中国文化报》改版后的大致模样:“它将是一份很有特色的报纸,拥有权威的文化新闻、沉静的文化气息以及较强的可读性和耐读性。以前我们只强调前两点,现在特别补充了可读性和耐读性,希望把基本面向系统内的机关报变成一份立足系统、面向社会的报纸。”
“其实,不管怎么改,关键是报纸要好看。”孔繁灼介绍说,新版的《中国文化报》定位为一份可读性很强、读者面很宽的文化艺术综合类报纸。改版之后,报纸将逐步从日均8版扩至日均12版,内容将在保持文化艺术领域权威性、指导性等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拓宽报道范围,以文化视角报道公众关注的事件或话题,辐射社会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文化产业的面非常宽,效益好的也不少,比如演艺业、拍卖业、文化经纪机构等。报纸转型后,如果能够挖掘社会文化产业的潜力,与这些企业接上轨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报纸未来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可为。”
孔繁灼用“根”来比喻这次报纸思路的战略性转移。他说,要保住文化系统这条线,然后顺着这条线往周边扩展。“像根一样,让它蔓延开来,蔓延得越多就越牢固,同时它吸收的营养也越多。按照集团的发展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改版和扩版等形式,力争使报纸在明年上半年有大的改观,争取在未来3年~5年内发行量和经营收入都有较大增长。”
谈到采编人员的办报思路能否适应新的办报要求时,孔繁灼坦言:“这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过去《中国文化报》有好几个专刊部门,以不同的专刊对应文化部各个司局,这是一种面向工作的办报思路,可读者对这些内容并不一定感兴趣。在此次改扩版的过程中,报社将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并提高稿费、调整工资结构、改革人事制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以质论酬的激励原则。”孔繁灼说道。
满打满算我们只争取了两年时间,这段时间要加倍努力、抓住时机,对外加强合作、对内搞活机制,用好一系列优惠政策,用足转企改制给我们的这块金字招牌。
把优势用足 力争三五年内年产值翻两番
满打满算我们只争取了两年时间,这段时间要加倍努力、抓住时机,对外加强合作、对内搞活机制,用好一些列优惠
政策,用足转企改制给我们的这块金子招牌。
组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
注册资金是5000万元。文化部、财政部还将采取多种方式给予一定
支持。孔繁灼坦言,企业和事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要讲究经济效益,要核算投入和产出。因此,必须珍惜各方面的支持,把钱花对地方,让企业很好地运转起来,让资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作为集团董事长,目前最需要考虑的是怎么使企业更有活力。”孔繁灼表示,报纸和网络都是报社的主业。因此,在办好报纸的同时,要建设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类门户网站,建设国内最大的文化艺术数据库。“我们
准备把网站
独立出来,从原来的部门所属管理变为集团直接管理,将其打造成为与我们的‘国家队’身份相符,既传播先进文化,又能够通过合法运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网站。文化产品本身带有商业属性,今后,我们的网站要在‘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这方面多动脑筋,通过经营与集团性质相关的产业和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在突出主业的同时,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还力争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会展、文化服务等已经尝试开拓的领域加快
发展步伐,并在一些尚未进入的文化领域,结合自身优势逐步发展,以拓宽经营渠道、提升经济效益。据了解,按照发展目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将努力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传媒企业集团,力争在未来3年~5年内使集团年产值翻两番,职工收入有显著增长。时机成熟时,他们还将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集团公司股份制改造,甚至考虑申请上市,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扩大和优化资源配置。
孔繁灼坦言,按照2011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的要求,中国文化报社满打满算只争取了两年时间。“两年时间很宝贵,早进入市场就能抢占先机。如果我们过两年再改,谁给我们这么大一个牌子?‘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国际上都会有很大影响的金字招牌,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这段时间我们要加倍努力、抓住时机,对外加强合作、对内搞活机制,用好一系列优惠政策,用足转企改制给我们的这块金字招牌。”(晋雅芬)
传媒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
相关稿件
韩星教授在汉字族寻根之旅国学夏令营开营仪式上的讲话
(2009-07-31)
胡寶元:行香子(為國慶六十周年作)
(2009-09-22)
华商潘继泽:诚信是企业家成功的第一要素
(2012-02-08)
“月旦”评屈原 过别样端午 南阳理工学院第一届“月旦评”举行
(2018-06-19)
《山村女教师》首演 李长春观看演出
(2009-12-26)
推荐新闻
李耀君为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赠送书法作品
(2009-12-06)
李耀君为花城出版社李素磊《我的朋友遍天下》书题词作序
(2010-09-24)
【和谐中国网】李耀君:《草原行》(诗配图)
(2011-08-09)
陈烁中篇小说《难却》:尝试性的文本塑造人物形象
(2023-08-10)
文化学者龙康(廖伦焰)谈艺术
(2023-08-13)
雷启民先生向家乡合阳县图书馆捐赠图书
(2024-07-30)
李耀君国学文化活动剪影(三)
(2021-06-06)
王福平先生诗词选
(2023-06-13)
邵春堡:新科技带动的产业创新和发展
(2022-06-24)
【和谐网】西安“药王洞”匾额揭幕仪式在鄠邑区举行
(2022-06-26)
孟宇:祖国,祝你幸福安康(诗歌)
李耀君为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赠送书法作品
李耀君为花城出版社李素磊《我的朋友遍天下》书题词作序
【和谐中国网】李耀君:《草原行》(诗配图)
陈烁中篇小说《难却》:尝试性的文本塑造人物形象
文化学者龙康(廖伦焰)谈艺术
雷启民先生向家乡合阳县图书馆捐赠图书
一日禅:当下不虚度 人生可无悔
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心灵里,有许多东西,忘记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身体里,有好多信息,潜伏的叫等待,涌动的叫钟爱。人生的旅途,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