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毅军
别以为只有外国才有情人节,其实中国也有。农历的七月初七,被国人称为“七夕节”,也有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随着西方“情人节”流入中土,“七夕节”就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所谓“七夕节”,传说是天上有个织云彩的仙女名叫织女,非常羡慕人间的田园生活。地上的牛郎很贫穷,他家的老牛是只神牛,他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偷偷下凡的织女成了夫妻。然而王母娘娘用天河将他们隔开,使他们遥遥相望不得团聚。后来,热心的喜鹊们聚集在天河上用身体搭桥,让牛郎与织女每年七月七相会一次。老年人还说,夜深人静时,你悄悄躲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倾诉衷肠,一双儿女在旁嬉笑,老牛在一旁“哞-哞-”地叫唤呢。后来,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被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流传至今。
乞巧节这天,男青年用从山上割回来的青草扎成月神娘娘,打扮起来,摆上香案,俸上供品。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向月神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弯弯的月亮下,就着明亮的灯光,姑娘和少妇拿出各自的针黹工艺品、蒸或烙的小花面饼比试手巧。连比较传统的父母们在这一天也格外开恩,允许热恋中的男女公开亲热说笑、互赠礼品,不予干涉。乞巧节显示了古朴、浓烈的人情味。
牛郎织女那如泣如诉、感人至深的美丽忧伤远远超过了外国情人节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最传统、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与始终不渝。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引导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反封建,去追求婚姻的自由,它的影响远远胜过任何政治的,甚至是宗教的力量,成为一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
但是,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什么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过得毫不马虎,铭记得一清二楚。满口Christma、Valentine 's day ,说是与国际接轨,让我们以至怀疑这些时尚的炎黄子孙是在国外长大。其实,这些年轻人对外国的情人节,也不一定能够说的清,你问国外情人节的来历,瓦伦蒂娜是谁?他们多数人支吾半天,只知道情人节是给对方送巧克力或玫瑰花。同样,他们对中国情人节故事中仙女与农民的爱情咋回事?牛郎织女为何每年七月七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说来他们甚至还不定感兴趣。
为何近年来西方一些节在我国愈过愈热,而中国的一些节日却一年又一年升温缓慢呢?我想,中国人过节风格庄重、肃穆,保持心灵的虔诚,节日过得比较含蓄。即便是跑龙舞狮子、踩高跷耍社火、赛龙舟划汉船也只是有组织的少数人的表演,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旁观看热闹,特别是年轻人很难随时全身心地参与。因此,年轻人觉得中国节日远不如西方节日狂欢浪漫,风情万种。所以,他们将这些洋节“泊”来,模糊了它们原来的含义,变成了疯狂的聚会、开心奔放的宣泄。
中外各国人民都喜欢过节,节日越多,人们的快乐也就越多。所以,我不但赞成我国人民过情人节,也赞成过老年节、母亲节、狂欢节等等的洋节日,也提倡过好我国的清明节、端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的节日。我还希望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开展多种多样的节日活动,丰富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