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在俄罗斯大地
周明
每次回到家乡,都令我激动不已。除了陶醉于故乡的山山水水,享受乡情乡音外,家乡人、尤其是家乡这些肩负重任的领导干部对文学的钟情于执着,也使我这个在首都文艺界工作的游子倍感欣慰和骄傲。
老一辈的领导人,他们不但关心文艺,喜欢文艺,还在不同场合,提倡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读点文学,读点鲁迅,写点文章,以提高自身修养和领导艺术。当时出了不少热爱文艺的领导干部,他们写出了不少好作品,收到读者的喜爱。在陕西工作的领导同志中,热爱文艺、关心文艺工作是有传统的,不少人出过长篇小说、散文随笔和诗词集。著名文学评论家闫纲把这种现象升华为“澄怀味象”的审美境界,颇能代表我们的心情。时下我省不少的领导部门中从事业余创作的也不乏其人,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创作了不少激动人心的作品,阿莹同志就是其中成绩斐然的一位。他既担负宣传战线的领导工作,又从事业余创作,且坚持不懈。在同他的接触中,你会感到在他温文尔雅的形象后面,是热血沸腾,是激情澎湃。他熟悉自己干过的每一份工作,对这些工作都充满了热情,而每一份工作,也都为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而他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阿莹同志曾经但人过山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也参与主编和撰写的报告文学集《中国9910行动》,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战线上那些勇于奉献的科学家们的风采和感人的故事。从中让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陕西军工企业实际就是中国国防工业事业的缩影——这是一部中国国防工业走向现代化的创业史。此书出版发行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应,并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这是阿莹作为国防工业战线上的一员,奉献给社会和读者的一份厚礼。
如今摆在我案头的这部散文随笔集的文稿,则是阿莹因公出访俄罗斯的日记集成。
提起俄罗斯,必然让我们想起前苏联。在上个世纪的中叶,中国发生的许许多多事件都与“苏联”这个已成为历史的名字纠缠在一起,时而阳光灿烂,时而暴风骤雨,时而大江浩荡,时而曙光微露。前苏联的文学,那些伟大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曾影响和激励我们共和国的几代人;那些动人的歌曲,稍有乐感的中年人都能哼唱几句。更重要的是,曾高高飘扬的克里姆林宫上的镶嵌镰刀斧头的旗帜和耀眼的五星,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红色记忆。现在,在这部《俄罗斯日记》里,阿莹带着我们迎着早晨的太阳,走过红场的角角落落,跨进充满神秘的克里姆林宫,走进圣彼得堡,漫步涅瓦河,徜徉在充满异域特色的阿尔巴特步行街;带着我们阅读冬宫,拜祭新处女墓,感受优越的情节,欣赏美丽的夏园……无论是胜利广场的遐想,还是火炮的思考,抑或是被誉为凝固的历史之全俄展览中心,所有一切,在笔墨触及之处,无不浸润着作者的感情色彩。面对俄罗斯的历史和现状,作者的情绪时高时低,有激情和厚爱,也有失落和郁闷。他的失落和郁闷使读者开始对俄罗斯的昨天开始反思,他的情和爱引发读者对俄罗斯的明天进行憧憬。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忌说明式的流水账写法。而阿莹的《俄罗斯日记》,却避免了这种可能发生的缺憾,在字里行间融会了作家的诗情和哲理。可以这样讲,《俄罗斯日记》虽然只是十几万字的一本散文随笔集,但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能为读者留下深刻的思索和启迪,这是难能可贵的。另外让我欣赏的是阿莹还在俄罗斯拍摄了许多有价值的照片,读文读图,都给人一种深沉而又惬意的享受,令读者回味和思索。
作为省政府一个重要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可见阿莹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但他却始终能坚持文学创作,其精神可佩。阿莹长期从事的是宣传文化工作,目前又肩负全省国企的领导工作。我以为,搞创作既能使他很好地和艺术工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有利于工作开展,也使他在创作上取得了意外的收获。看得出,目前阿莹的创作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他有着相当的实力和潜力。令人高兴的是,《俄罗斯日记》最近荣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我相信并期望阿莹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奉献才智,在文学创作上更好地释放异彩!(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附:作者简介
周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中国报告文学/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和谐中国网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