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文化系列讲座之——汉字中的人生学问
汉字网“汉字大讲堂”首席讲师、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高级顾问刘永利先生在“2009北京顺义周末社区大讲堂”专题讲座《汉字中的人生学问》。
【和】hé hè huó huò hú 形声
以口食禾,吹龠相和hè。和谐生活,天地人和。
【释文】
第一,“以口食禾,吹龠相和。”
和hè,甲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是口的形状,右部象连接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状(即口吹排箫之类的乐器,后来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古文简化,省龠从口,禾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分别写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边。如今都用“和”来表示。
《说文解字·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又《说文解字·口部》“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口相应。所以,本义是指音乐和谐,声音相应,和谐地跟这唱或伴奏,读hè。
如《后汉书·黄琼传》中“阳春之曲,和者必寡。”意思是说,像阳春这样的格调高深的曲子,能跟着唱的人一定很少。这里实际上是引用了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答楚王问》中讲述的故事:楚襄王时期,有一天,楚国的都城来了一个唱歌的人。开始,他唱的是《下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人有好几千。接着,他又唱还算通俗的《阳河》等曲子,能跟着他唱的人虽然少了,但还有几百人。后来他唱起了高雅的《阳春》《白雪》,能跟着他唱的人只有几十人了。这个故事被后人沿用为一句成语“曲高和寡”,形容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比喻知音难求。现在也比月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后来词义扩展以后,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者体裁来做诗、做词也叫“和”。
乐器演奏或者配以人唱歌,都需要互相配合,这样声音才能和谐,就有了引申为“和谐、和睦、和顺、和平、和缓、温和、谦和、调和”等以及充当连词的“和”(如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一家人”)等意义,这时的读音都逐渐演变为hé。中国古代神化中象征夫妻相爱的神就叫“和合”,相传和合二人,散着头发,满面笑容,一和手持荷花,一个捧着圆盒,取和谐合好的意思。新婚人家举行婚礼时,喜欢张挂和合像,以图吉利,也有在厅堂中常年悬挂的。
“和”与“战”相对,如“和平”与“战争”。
古代车张有两种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的叫“和”,挂在车驾上的叫“鸾”,统称为“和鸾”。
第二,“和谐生活,天地人和。”
通过“和”的字形,我们可以看出,“和”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从字形的演变看,“和”字从禾,从口,从龠。从禾,泛指农业、粮食作物;从口,泛指人之口,用口食用(吃)粮食、禾谷,汲取日月精华的地气,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实现人与天地之和。民以食为天,保证人的口边有禾(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从龠,龠是一种乐器,是用口来吹奏的,是人在温饱之后在精神层面的娱乐要求,泛指人的精神追求。这些和在一起是“和”字的深刻内涵: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实现人类的“和”的前提条件就是人人都能存活、生活下去,人人口边有禾(粮食),个个都能生活,不再为食物而互相争夺、杀戮,和平共处就有了基础。有了生存的基础,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人人施以礼乐教化,人人得到礼乐教化,人类社会才能和平,才能天下大同。
媒体报道:
中国汉字网、中国科教培训网、中国文化交流网、中华仓颉文化网、中国书法品评网、中国牧青网、中国艺术家联盟网、中华汉字姓名信息研究网、和谐中国网、国际商报社陕西频道、和谐陕西网、汉字宫网、仓颉网、陕西甲由集团网、陕西万通文化网、希高教育网、开仁科教网、陕西艺术人才网、鸟迹书网、汉典网、招财童子网、大众中文网、魅力陕北网、吉祥起名网、汉字书同文网、西安明德教育网、利友书画网、西岳清风网、一元一国学网、陕西赢家网、爱和乐网、《称心宝贝》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