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略的眼光洞察社会 用诗人的情感装点生活
发表时间: 2009-11-09来源:

 
——记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商务网董事长郑玉玺
 
贺晴

      郑玉玺先生是一位战略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名词作家。
      郑玉玺先生是一位战略家。他用战略家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如,关于战略方面,他认为:战略发展是关键的环节,每位企业家应该注重战略,要具备战略眼光,不能只思考今天或明天,这是不够的,一定要思考到后天。我们的古语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每个行业都应如此,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战略,具备了这种眼光,我们会提前做好方方面面的应对,凡是没有做好这种准备的,必然是被动的。关于文化方面。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实力,它根植于人类的灵魂和血液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同时,很多人无形地把精神层面弱化了,一味追求金钱、享受,我认为:精神文化和经济建设都挺重要的。他继续说:找到成功的模式后,只有不断地传承你的模式、文化,才会做强、做大。做人要讲“为人之道”,做企业要讲“经营之道”。企业文化就像人的基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于凝聚力。他认为:团结协助的精神很重要,每个行业只有得到充分地发展,才能具有联合与海外巨头相抗衡的实力,自然才能发展的更快,走的更远。关于道德,他认为:“有道德才有国家,有道德才有世界”绝对是永恒的真理。也可以说世间因为有道德才有和谐,才有美好。关于儒商,他说:儒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自强不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企业文化、经典家教及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文商并举,以义取利、实业利生,造福社会;国际儒商除了具备以上品格外,还能打破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升华自我,具备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造福人类,兼济天下的广阔心怀和崇高精神,实现修身、齐家、治商利国、福泽众生,和平天下的宏愿。
      郑玉玺先生是一位学者。他写过许多学术论文,比如:《关于“洋节”的思考》、《文化是我们的灵魂——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文中他写道:随着全球兴起的东方文化热,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升温,可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一手抓物质文明的同时一手要抓我们的文化建设,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提升,让我们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在新世纪里重放异彩。由他主编主讲的《成功潜能开发核心教程》,全面介绍了人生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开发潜能。它就像一把开启人生成功潜能宝藏的金钥匙。只要用心读懂它,它将会带您走进理想的人生殿堂。郑会长在《做大写的中国人》的中写道:“在人类共同生活的蓝色星球上,中国有过引为自豪的过去,但面对新世纪的国际化进程,提高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素质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特别是今天,随着国际间的频繁交往,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捷手段,把地球正在渐渐变成一个“地球村”,我们在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我们精神文明的建设,而更加重视文明礼仪,注重自我形象的提升……”
      人民日报《信息导刊》杂志第2009年1月刊以《华尔街金融风暴呼唤“子贡”式商道》为题对郑会长做了深度专访,郑会长在采访,“纵观历史,经济是有规律的,到了一定的周期,危机必然会发生,这是我们不能阻止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具备这样的危机意识,要有预见性,谁能提前做好准备,谁就可以更容易渡过危机。这种危机意识的强弱,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长期建设形成的,其根基正是一种文化视野的上升和厚重文化积淀的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文章以“诚信的缺失与文化的断层、经济危机呼唤文化“软实力”建设、“子贡”式儒商引领经济文化一体化”三个大的篇幅报道了郑会长对于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深刻剖析与思考阐述。慈善家杂志在以《文化认同 国民责任》中说:“可见,文化比刀枪厉害得多。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只有让人们找到更大的文化认同感,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在走了很多弯路以后找到了文化的根,这也是新一届政府在文化责任上的一种表现。这让我们看到新一轮的价值观正在慢慢地回归。这让人们感到欣慰,看到一种新的希望。”
      郑玉玺先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由他策划、组织的社会活动不计其数。如,由国际公认的音乐大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荣誉博士,国际巨星邓丽君的恩师李鹏远,授权他做“再造邓丽君——打造华语经典音乐歌手选拔活动暨培训项目”。全国少年儿童唱响孝心之歌活动,它的宗旨、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2009年8月8日,台湾遭受50年未遇的台风侵袭,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由王定国、郑玉玺、常顺等热心人士发起,由中国乡土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中国经济商务网、《精英》杂志社、《春暖花开》摄制组、中国东方养生保健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面向全国各界同胞联合发起倡议。呼吁人们要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度,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
      郑玉玺先生是一位著名词作家。他创作的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政策类、人文类、情感类。他的政策类歌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字里行间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敬仰之情和对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作品:《科学发展观》、《“三农”之歌》、《阳光工程》等。 著名书法家李晋有将军,特别为《科学发展观》歌词挥毫泼墨,以古朴大方,激情洋溢,书写了《科学发展观》歌词全篇,是一幅书法精品,这也是书法史以歌词为对象作墨的难得之作。他的人文类歌词浅显易懂、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充分体会到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如作品:《实实在在才是真》、《和谐韵竹》、《孝心》、《我的奥运梦想》、《慈善之歌》、《书法》、《中医》、《信心中国》、《爱情没有文凭》、《爱情密码》、《爱心》《中国结》、《飞羽》,《新观世音传奇》、《春暖花开》、《岳飞》、《天道酬勤》、《西柏坡》、《帅孟奇》、《厚土》、《大爱无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台风吹不走温暖》、《同舟共济》、《110我们的贴心人》、《飒爽女警》、《干警可爱的人》、《人民武警》等。他的情感类歌词。感情真挚、词句优美、内容健康、耐人寻味。歌词浸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挚爱、对民族兴旺的期盼和对人间美好感情的向往。如:《祝福你北京奥运》)、《和谐的呼唤》、《我们的祖国》、《思念像首歌》、《妈妈我又回来了》、《等了多少年》、《中国我为你自豪》、《中华情》、《母亲啊大地》、《海峡两岸是一家》等。特别是《等了多少年》歌曲现已获得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首肯,将由中国台湾网、中国经济商务网和华易神州(北京)文化传媒联合相关单位拍摄MTV。
      郑玉玺先生的恩师、音乐大师李鹏远(邓丽君的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郑玉玺的歌词有豪放派风格,境界阔大、气势豪迈;又有婉约派风格,婉约缠绵、绵邈悠长。而侠骨柔情力透纸背!我的学生郑玉玺的歌词,内容丰富、饱含情愫、笔触细腻、含义隽永又富有哲理性,启发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从中可汲取精神滋养和生命活力。只有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生命才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华,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郑玉玺(景天),战略家,国际堪舆名人、社会活动家、著名词作家(邓丽君的老师音乐大师李鹏远的关门弟子)、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鹏艺术馆顾问、全球最佳范例杂志执行总编、国家653工程国学和谐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清华大学国学商道企业家项目教授、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北京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商学院联盟教授、中国创新创业管理促进工程项目教授、再造邓丽君——打造华语音乐经典歌手选拔活动及培训项目组委会秘书长、世界佛陀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委员兼执行秘书长、北京企业管理研究所、中管院区域发展研究所、上海龙脉华侨华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鄂尔多斯市国际商会副会长、国家核心音乐期刊《广播歌选》顾问、《成功潜能开发核心教程》主编主讲、中国经济商务网董事长、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策划师、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养生保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唱响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唱响孝心之歌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主任。
      他多年坚持歌词创作,可谓厚积薄发创作的祖国母亲呼唤海外游子的歌《和谐的呼唤》于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全国热播得到热烈好评。由中办西苑出版社出版他的歌词评论集《和谐的呼唤-词作家郑玉玺歌词赏析》不到一个月就再印了两次,并于5月24号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众多媒体对他的主旋律歌曲纷纷给与报道。他的第二本歌词评论集《郑玉玺:大爱的交响》、由书法大师沈鹏题写书名的《郑玉玺歌词100首》也即将出版。他一出手就成为一道风景,他的奥运歌曲《祝福你北京奥运》(歌唱家祖海演唱)被评为最有观众缘的奥运歌曲之一,《实实在在才是真》(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和谐的呼唤》(歌唱家于丽娜演唱)、《我们的祖国》(歌唱家胡雁演唱)、《思念像首歌》(台湾著名歌唱家戴碧涵演唱)、《妈妈我又回来了》(歌唱家陈庆铃演唱)、《和谐韵竹》、儿童歌曲《孝心》、《我的奥运梦想》、《慈善之歌》、新黄梅戏歌《爱情没有文凭》、《爱情密码》很受欢迎,广为传唱。由他创作的歌曲《爱心》已由音乐大师李鹏远谱曲,万秦演唱,闪亮登场。
      最近郑老师又创作了《三农之歌》、歌颂两岸三通的《等了多少年》(由著名音乐大师李鹏远(邓丽君的老师)谱曲,已由国台办下文拍摄MTV)、颂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书法》、《中医》、《信心中国》,他为电影《中国结》、《飞羽》,电视剧《新观世音传奇》、《春暖花开》、《岳飞》、《天道酬勤》、《西柏坡》、《帅孟奇》、《厚土》(电视政论片)创作歌曲等。(来源:和谐中国网)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