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行孝
发表时间: 2012-08-30来源:

  日前,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内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作为道德行为,孝行能否标准化?关注社会现实,新“24孝”对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什么?

           

  从“强人行孝”到“导人敬老”

  湖北  黄策舆

  从“教父母学会上网”到“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从“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到“经常为父母拍照”,新“24孝”行动标准无不散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寓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于时代脉搏之中,体现了“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100个人就有100种行孝敬老的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无法用一刀切的抽象标准剪裁一切孝行。一个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如何承担长途路费常回家看看?一个不会上网的中年人,如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父母学会上网?行孝是具体的,因人而异、因时而殊,不是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的标准化行为。正如孝行难以标准化,孝心也不能量化,何必苦苦追问24条标准能做到多少,只要心中有孝,能让父母开心,行之一二,亦足为孝。

  因此,新“24孝”行动标准不应是“强人行孝”的硬性规定,而应是“导人敬老”的软性建议,其意义不在“标准”,而在“行动”——它树立起了一面价值的参照和孝行的镜鉴:透过24条行动标准,人们看到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而这正是行孝敬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申孝道有助于破解养老难题

  北京  叶知秋

  当一个国家占总人口13.7%的人处于老年,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行孝敬老就不仅是私人领域的私德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公德问题。因此,新“24孝”行动标准,不仅是重塑孝道文化的一个切口,更是对接社会养老难题的一个出口。

  乡土中国“养儿防老”的伦理格局,在时代发展中却有日渐式微的尴尬:太多人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留下“空巢老人”在老家倚门相望;太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父母,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更有甚者,还有人不是反哺父母,而是习惯向父母伸手、甘当“啃老族”……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呼唤“这个社会需要孝子”,也呼唤孝道的传承与回归、家庭伦理的建构与重塑。

  还应看到,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待完善之际、在老人的精神需求仍待满足之时,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也是重申孝道的现实依据。

  当然,挽回失落的“孝道文化”不可能靠新“24孝”行动标准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切实的日常行动和点滴实践。

          

  网友之论

  @陈沉:24孝以民间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而不是简单地说教,比较而言,以口号形式呈现的新“24孝”影响效果就逼仄得多了。

  @国储138处苑治国:人总是从上往下亲,加上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成家立业的成本太大,所以我们看到的总是“啃老”的多,孝老的少,新“24孝”值得大力提倡。 

  @我爱大海:“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它都体现着“身心并重”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既注重物质保障又注重精神慰藉,既注重身体康健又注重心理愉悦。新“24孝”要求既体现了“身心并重”也体现了时代要求,值得肯定,我们每个人也应尽力做好。同时,“孝道”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和评判,要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只要能够让老人衣食无忧、心情舒畅,我们就可以说他孝道做得很好,而不必拘泥于多少条条框框。

  @廖辉军:在老龄化大背景下,孝道作为中华民族光荣传统还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关键仍需要考虑现实情况进行制度保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付诸行动,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人性化。

  @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有些父母希望能和儿女共度节假日,有些父母希望儿女以工作为重。生搬硬套按新“24孝”的条条款款去尽孝道,儿女未必能做到,父母未必会喜欢。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父母的真实需求来尽孝。

  @钱飞君:初看这新“24孝”,要做到确实不易,但再细看新“24孝”时,其实要求也不高,并非难事,只要我们能合理安排时间,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每天忙着奔波赚钱的同时,我们也别忽略了父母。抛开这新“24孝”不说,我们也该放慢脚步,多陪陪父母尽点孝啦!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