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芳:《学习时报》整版报道2019中国实学大会
发表时间: 2020-01-23来源:

为将实学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用实学思想服务当代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12月14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主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协办的“新实学 新实践——2019中国实学大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主持人刚强主持。

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院(所)以及党政机关的专家、领导、传统文化爱好者等四百余人参加开幕式。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贺信中指出,伟大时代呼唤实学家,伟大事业呼唤实干家。希望中国实学研究会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躬行履践,奋发有为,更好地发挥实学研究与传播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加快新实学建设,推动实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善于用实学思想服务治国理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实学新篇章。

当代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王蒙指出,实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研究实学、应用实学,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取向上、认识上、格局上正在迈上新的台阶。我们要做的是用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现代观念理解与选择、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辉煌与能动、焦虑与挫折的悠久历史与经验教训,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精神资源与动力凝聚。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指出,中国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支撑。新时代新儒学新实学的新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无论是传统实学还是新实学,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王杰指出,中国实学研究会坚守以学术研究为第一要务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展以实学为重点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秉持实学思想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大力推动实学理念在各地区、各领域的实践应用;倡导实学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德行观念,主动参与引领新时代精神标识的锻造形成。

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王秦丰指出,知行合一是传统实学的宗旨。知与行是矛盾的统一体。知行脱节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知而不行,譬如有的人学习研究或接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在做人上却不去躬行,做事上却不去实践。对此要强调知易行难或行先知后,注重知的行动和实践,避免知的虚化和束之高阁。另一种情况是行而不知,即有的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盲目行动,自以为是。对此则要强调知难行易或知先行后,重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增强行动实践的自觉性。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涵养民族精神的根基,是维系民族魂魄的命脉,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所在。从“实学”角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今天我们坚持儒学人文精神、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指导特色道路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指出,实学之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于它的“实”、“用”、“情”。它很适合新时代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务当世之务,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要发掘和弘扬“实体达用”的治学宗旨、“崇实黜虚”的治学风尚、“开物成务”的治学追求、“知行合一”的治学原则、“经学致用”的治学情怀。

江苏省原副省长、党组副书记徐鸣指出,江苏有三个阶段的实学思想家在中国实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启蒙、传承、发扬光大的作用,他们分别是泰州学派、无锡东林书院和昆山的顾炎武。明末清初江浙一代实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这与16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萌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将在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指导下,努力开展新实学在江苏的研究。

中国实学书院首批导师接受聘书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指出,实学文化既继承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华,又突出了现代中华文化的精华,还契合了当下的中国社会需要。建设好中国实学书院,就要突出“实学”特色,选择好场所,注意收集实学典籍,提炼课程体系,培养师生,并将传统文化以务实的精神深入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家庭去。

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祝寿臣指出,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为实学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书院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精思善疑的求实精神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王志民指出,传统书院的精神就是实学的精神,书院本身就是尚实的,就是“学以致用”或者“经实致用”。历史上的书院主要通过敬奉先贤、敬崇山长(今天叫院长)、育人重在践行、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等形成了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知名学者的主导作用,以服务地方为目标,在传承传统书院的文化精神中,确立好当代书院的历史使命。

“实学思想与法治实践”分论坛嘉宾对话

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高以忱指出,依法治国,要配合以德治国。如果人缺了德、没有德,法不可能管得了那么多。以德治国靠什么?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靠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学习了优秀传统文化,就知道了耻辱,知道了什么是荣耀,知道了做人应当怎么做,知道了什么事情一定不可以去干。社会上一些有关道德的课程,不是简单的说教,可打动人心、深入人心、穿透人心,甚至让生活乃至生命的轨迹发生变化。这正是文化和理论的实学实用处。

国务院三峡办公室原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张宝欣指出,不管什么理论,空讲没用,一定要在实践中落实。“法治社保”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一些普法宣传、法治教育口号多、形式多,实际内容少,效果不能说没有,但不很理想。法治社保用平台奖励的方式,让广大老百姓上到这个平台上学法,比那些做形式、做样子的更有实用性。

河南省原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指出,要弘扬实学思想,助推法治建设。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历史上都是用法律管理民众、用法律治理国家,不过古代主要是用来治民的。现在意义上的依法治国首先是用来规范权利的边界。“刀”制和“水”治是有区分的。要用“水”治这样的治理模式来约束自己、警醒自己。制度自信,如果建立在真正“水”治意义的法治上,这个制度将无往不胜。

河北省人大原副主任、河北儒学研究会会长王增力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几千年至今,根本在于融于社会实践。儒学的经世致用就是实学,实学是儒家的最本质特征;实学学派的形成虽然较晚,但是实学思想由来已久。经世实学在河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董仲舒春秋“决狱”等法治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实践。近代以来张之洞认为学术要归于有用。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要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当然要融入法治社会的保障之中。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李文燕指出,新实学的研究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把研究重心放到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来。“法治社保”是时代的产物,亦是法治中国建设中智慧的结晶,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课题研究、深入实践运用方面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实学精神特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社长许宝健指出,一个个重大历史任务需要亿万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天的中国,为我们搭建起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做的,抓住机遇,实干兴邦,突出一个“实”字,狠抓一个“实”字,落实一个“实”字,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把“实学”“实干”精神贯穿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副主任李中印指出,要以打造新实学为目标,弘扬实学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实学思想中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契合的文化资源,努力做到传承与创新并行、学习与实干并举、文理工医各类学问并流、人才发现与产品开发并融,努力建设成一个既契合主流意识形态又实体达用的阵地和平台;聚集高端导师,学教宣相长,追求良好的实际效果。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侯宝森指出,光华科技基金会携手实学会在文化事业上多办实事,向来自山东庆云、山东曲阜、山东寿光、山西文水、浙江余姚、陕西周至、江西贵溪、安徽绩溪、江苏溧水等地方政府及文化机构捐赠图书,设立9个“实学·光华爱心书屋”——此举将成为配合实学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公益平台,让新实学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中国实学研究会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共同发起

“实学·光华爱心书屋”活动

浙江省儒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吴光指出,明清之际出现了一股带有鲜明批判性、民主性、实用性的实学启蒙思潮,黄宗羲的“力行”实学即其典型。黄宗羲既是阳明良知心学的继承者,也是晚明心学的批判者和清初实学的提倡者。他将传统儒家的“学、问、思、辨、行”等认识环节归结为一个“行”字,将“致良知”导向“行良知”,摆脱了空疏学风,反映了从民本走向民主的思想转型,开拓了实学发展新方向。

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教授指出,建立现代国家、参与万国竞争成为近代知识群体的共识。对于财政金融等经济问题的关注,既是他们建国理想的现实性方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正面临着其社会角色定位和价值目标的重大转型。他们认为,与其讨论那些根本制度的改革,还不如将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治国方略上。他们不再满足于儒家的经典的研习,而是思考如何通过财富来让国家强盛、人民富足成为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入手。

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隶月教授指出,新实学的提出,体现了时代性特征——文化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产业,特别是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体现了“实学”特征——把理论、观念形态的文化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建构”特征——不再局限于研究者的专家群体,而与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实施、实践结合起来。

会议期间,举办了“实学的内涵与价值”、“实学人物及其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个实学学术论坛,“实学思想与法治实践”、“实学文化与书院建设”、“实学文化与城市发展”3个实学实践论坛。分论坛讨论精彩纷呈,体现了当代新实学研究延展的空间维度。

(原文刊于《学习时报》2020年1月20日第四版)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