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彬县首届大佛旅游节
发表时间: 2010-04-12来源:

 

     这里是公刘故里,这里是后稷生地,这里是果品之乡,
      这里是煤化重镇,这里是旅游胜地……

 

中国·彬县


首 届 大 佛 旅 游 节
 

2010年4月19日-21日(农历3月6日-8日)

 

隆 重 举 行
 

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观光旅游

 


 

 

 


 

 

      中国﹒彬县首届大佛旅游节以“千年大佛、毓秀古豳”为主题,以“新闻发布、产品展销、佛教讲座、旅游观摩、文艺演出”为载体,以节会友,搭建平台,汇聚八方宾朋唱响发展主旋律,招引四海客商投资彬县旅游业,全面展示彬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化、风景秀丽,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崭新成果,努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冲刺“陕西十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个活动为期3天时间。4月19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晚上参观花果山灯山和豳风苑、开元广场夜景及城区亮化工程。4月20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参加旅游产品展销会;下午举办石窟佛教文化大讲堂,并参观侍郎湖、大佛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晚上观看文艺晚会。4月21日上午参观龙高民俗馆、龙马新村、公刘墓、龟蛇山和香庙程家川古民居。在此期间,参加“三月八”大佛寺庙会。


魅力彬县

 

 


 

 

      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是陕西省西部东捍关中、西控秦陇秦的渭北重镇,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彬县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节点,是其“城镇体系”中的三级城市,福(州)银(川)高速公路、西南公路(312国道)和正在建设的西(安)平(凉)铁路穿境而过,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彬县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人。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06亿元,增长22.6%,增速稳居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10.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包括非正常收入4000万元),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7.5%和47.6%,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双双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比分别增长26%和24.2%。


      彬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旅游胜地再展新颜

      彬县是后稷生地、公刘故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胜迹荟萃,是中华民族早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彬县这块热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笃厚勤劳的彬县人民,正用智慧和双手为古豳大地装点着瑰丽的色彩与辉煌,继续谱写着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避桀居豳,定居农耕,教民稼穑,开创了我国泾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诗经.豳风》就是产生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不朽篇章, 豳因之成为风雅策源之地。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馆藏文物1500件(套)。建于唐代的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现已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佛阿弥陀佛高20米,为陕西第一大佛,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紫薇山下的开元寺塔高达47.6米,挺拔秀丽,显示了唐宋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是彬县的标志性建筑;公刘墓又名“人祖坟”,因其地貌形似卧龙,故称“周墓蟠龙”;五代后周卫王冯晖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水帘灯山天下独绝,蜚声遐迩,花果山石堡景观独特别致,颇具魅力,明代之后因名著《西游记》的问世而声名远播;后稷之母姜嫄圣母墓、西汉丞相公孙贺墓、前秦王苻坚墓、石龙窝等人文景观都是彬县历史文化遗存。除了拥有众多的人文资源外,彬县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西庙头森林公园面积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被专家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侍郎湖是陕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为垂钓、避暑、休闲、度假之胜地;太极湾山环水绕,形似太级,色彩斑斓,景色宜人;石龙窝景色以清幽著称,盛夏时节,“瀑布落自崖段,晴雨飞于四壁”,隆冬季节,悬崖峭壁上缀满冰乳,晶莹剔透,为古豳十二景之一。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彬县大佛寺煤矿、下沟煤矿等现代工业旅游景点雏形初现,紫薇山生态公园、豳风苑等城市公园初具规模,全县亦有可利用开发的旅游资源40多处,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自然景观为彬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彬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两大机遇,并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和“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内涵挖掘、文化策划、品牌打造、设施配套、宣传促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去年,彬县成立了县文物旅游办公室,并聘请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彬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使彬县成为西安、咸阳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陕西黄金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西北旅游环境示范县、西部旅游强县”的旅游发展目标,初步构建了以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旅游线、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的“一线两翼”现代旅游发展格局。同时,又聘请陕西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东晨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对境内公刘墓、侍郎湖、花果山、苻坚墓、公孙贺墓五景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了旅游业规划体系,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在此基础上,先后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等工程,旅游景点保护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成功举办了彬县首届旅游推介会,《彬县大佛》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彬州古塔》、《彬县小吃》专题片由香港凤凰卫视台制作完成,《咱村的苹果红了》电视剧在彬县顺利拍摄,彬县的对外知名度大幅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700万元,分别增长21.6%和15.9%。以旅游业为引领、以非公经济为主导的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迅速壮大,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18.4%。



      “一代兴王地,千年志古豳。”今年,彬县将坚持“好字当先、奋勇赶超”,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发展壮大“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城镇建管、非公经济、社会事业”六大跨越,全力冲刺“陕西十强县”,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4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增长17.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22%。财政总收入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在不考虑非正常收入的情况下,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23.5%和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元,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长21.9%。

 


      在旅游业发展,充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度推进旅游开发,着力打造彬县文化旅游品牌。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用于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年内全面完成古城墙修复,建成周祖祠和公刘大道,力争紫薇山生态公园建成开放,大佛寺外围环境保护、西庙头森林公园山门建设、程家川古民居恢复、老君庵重建等工程全面完工;加快推进公刘教稼苑、花果山石窟、侍郎湖三大旅游景区建设,建成祭祀大殿,完成山体景观绿化等建设工程,搭建起文化旅游发展的平台;开辟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现代工业旅游线,启动实施炭店乡林家堡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及“彬州风情”民俗村建设,打造新的旅游、餐饮业态;围绕旅游开发,积极发展服务业,鼓励引导企业发展物流配送、超市专营、连锁经营,建设高档次的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企业群体,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增长23%。

 

 


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大佛寺石窟

      朝拜丝路大佛 了解初唐秘史 感受石窟艺术
      寻找“东方维纳斯” 祈求大佛赐好运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的312国道旁,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将士与隋朝的军队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争,10多万将士战死,为纪念和哀悼这些将士,唐太宗命人在彬县这座大山面向战场的一面雕刻大佛,以告慰战死的人们。
      由于是奉皇帝之命,工匠们在大山上找到了巨大无比的石头,雕刻了三座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0.5米。大佛两边分别站了两尊胁侍菩萨。佛像面部表情雕刻得非常细腻,慈祥的面容显示出对人间苦难的关心和同情,也表达了唐太宗祈求和平和幸福的愿望。
      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却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艺术。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对西域、日本乃至印度佛教艺术传播和佛像造型都有很大的影响,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大佛寺石窟,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提刻170多幅。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
      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雄踞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护楼,曰“明镜台”,高70米,为五层三檐六角攒尖顶式结构,是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重新修建的。大佛窟内有佛像1001尊,佛龛70余处。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型,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型的。
      1940年,周恩来、任弼时、邓颖超、蔡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苏联回国途径兰州经平凉返回西安时,参观了大佛寺,发出了“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慨!
      大佛寺石窟不仅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丝绸之路上有重大影响的石窟,也是丝绸之路的见证。
大佛寺石窟还有一个千古之谜,引得古今中外的专家和游人来这里进行探秘,这就是如此规模宏大的石窟,除了在《豳州志》上有一句话外,大型史书均无只字记载,这究竟是为什么?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彬县大佛成了名副其实的神秘大佛。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