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国网hxzg.net榆林报道(李文波)】2009年7月2日,笔者有幸来到了陕西省子洲县苗家坪镇徐家河村,见到了这位在陕北久负盛名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张圣厚,一个普通、朴实、坚定、乐观的农民,正是通过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这个即使在陕北都算是偏远的小村庄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趋车行至徐家河,忽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世外桃源吗?遮天蔽日的柳树和杨树将整个河道塞得满满的,在那看不见的树林里时不时传出几声悦耳的鸟鸣;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在绿色的河床上,就像是在一块碧绿的翡翠上蜿蜒地置放着一条美丽的丝带;泥土的清香和着沁人心脾的青草味扑面而来,你恨不得张开了所有的毛孔去迎接它们;放眼望去,这里的山上山下尽是翠绿葱茏的一片。你简直不能相信,这是在陕北、这是在黄土高原、这是在如此偏远的农村。
子洲县苗家坪镇徐家河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这里山高路远,而且崎岖难行,沟里住着七个村子,前面三个属绥德县,后面四个属子洲县,徐家河在最后面;土地的贫瘠加上流年不利,徐家河曾经有四分之三的农民不得不靠乞讨为生。而张圣厚的苦难远不止这些。
出生于1950年的张圣厚一出生就遇到了新中国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1963年,他永远的失去了父亲,从此辍学劳动,每天工分三分半;1965年,他又失去了母亲和妹妹,张圣厚和哥哥成了孤儿;1966年,张圣厚被迫加入了“讨饭大军”,开始了四年颠沛流离的打工生活。苦难没有压垮这个真正的男人,他变得更加坚强而睿智,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更加坚定而执着了。
1976年,张圣厚当选徐家河村第九小队长不到一年时间,第九小队人均分到了700斤粮食,要知道,这可是1975年的整整十倍啊!当时的第九小队是徐家河最难缠的小队,社员在自家地里玩命地干,在集体的地里却“磨洋工”。是张圣厚,他既没有开会也没有动员,而是用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往地里送粪,腊月二十三还没有休息。他的无私和辛劳感动了所有人,也鼓舞了所有人,第九小队的村民空前的都团结在了小队长张圣厚身边,也正是这时起,张圣厚逐渐树立起了威望。
1977年,张圣厚当选徐家河村村长,并继续兼任第九小队长。
1978年,张圣厚当选徐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而这一干就是三十一年。
“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要给徐家河修一条像样的路该有多么难啊!可以这样说,1982年之前,徐家河根本就没有路,有的就是,夏天的乱草坡,冬天的溜冰洼,而且还要协调前面六个村子,以及子洲县和绥德县两县的关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张圣厚硬是靠着两条腿,走遍了绥德、子洲两县的相关部门,在他的努力下两县的领导最终汇集在了徐家河,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问题。
1982年秋,一场声势浩大的修路工程在徐家河和沿途的六个村展开了,张圣厚成了最忙碌的人。在他的日夜坚持下,不到十公里的乡村道路上架起了六座石拱桥,28座涵洞。为了这条路,张圣厚既是指挥员,又是一线工人,还是处理纠纷问题的协调员。在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张圣厚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掉了整整十斤肉,并且两度休克,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马振南甚至给他下了“死命令”,强迫他休息。村民在感动之余,自发地每家每户轮流给他煮一个鸡蛋,逼着他吃下去。靠着这“百家蛋”,靠着百姓们朴素的信任与支持,张圣厚的干劲更足了。
1983年,张圣厚三下西安、四上榆林,为徐家河和周边的村子早早地通上了电,又带领村民挖了五口深井,结束了徐家河“十里路上驮水吃”的历史。
在以后的十余年间,他组织村民栽植了1200多亩经济林,筑起了三座土坝,并且创造性地对全村所有的土地进行集约式管理,使徐家河的各项事业都能够高效、快速地发展了起来。
1996年,张圣厚请来了市果桑办的技术员,改造了村里的1200亩果树;
1997年,张圣厚带领群众义务投工在村里又打了6口水井,修建了水塔,饮水入户,8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1999年,徐家河在全镇率先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在19座山头上栽下了1030水保林,种下了300多亩草。
2003年,群众想在大理河上建一座大桥,把村里的路与307国道连接起来。张圣厚再次开始在子洲、绥德两个县的相关部门里奔波。大桥动工修建的时候,他整天守在工地上。因为资金短缺,他个人垫付了20多万元,还欠下了一大笔债。他的妻子米淑珍说,修大桥的时候,只要家里有的,工地上能用的,他都往外拿。这倒没什么,最让人担心的是他那种不要命的劲,50多岁的人了,还是没明没黑地干。一天傍晚他手里夹半支没抽完的烟就睡着了,烟灰落在被子上烧了一个大窟窿他都不知道。
有一回,拖拉机拉石料,由于坡太陡,车头一下子翘了起来,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张圣厚第一个跨上车头,村长张福太、副村长张永军也跟着站了上去,这才稳住了车头,避免了一场事故。
“危难时刻,党支部必须要走在最前头!”张圣厚说。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总投资60多万元的大理河大桥总算建成了。成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喜上眉梢,债主就找上了门。债主扬言,欠账不还清,张圣厚从此就别想从这座桥上过。
“徐书记为了修这座桥差点儿把命都搭上。我们徐家河人,就是砸锅卖铁也会还清欠你的钱!”村民再一次站在了他们的村支书身后。
2004年,徐家河村拓宽乡村道路7公里,并安装了100多部电话。
2005年,村上投资10多万元对村办小学进行了改扩建。
2006年,通村道路全部被水泥硬化。
2007年,村上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沙砾硬化道路6公里,实施坡改梯田1500亩,新修环山道路5公里。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徐家河成为了子洲县有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和谐村。
2008年,徐家河建起了全子洲、乃至全陕北的第一座农村敬老院,;建起了设施齐全的农村医务室,并且聘请了专业的医生。
2009年,引进多种水果新品种,帮助农民创造更大的利润;组织兴建了村集体的大型养殖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圣厚这个闲不住的人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跨入了商海,他抓住机遇在神木县购买了一个煤矿,当起了老板。这个煤矿不光让张圣厚发了家、致了富,也带动了村里不少人富了起来。在他的矿上,有不少群众自愿入股,还有一些群众到矿上务工挣钱。村民张树叶靠着在张圣厚的矿上入股积累的资本做生意,现在已是百万富翁。张维东,也是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说,如果张圣厚继续把他的生意做下去,现在的资产恐怕不止千万元。
可是张圣厚又回来了,放弃蒸蒸日上的生意,回到了他深深热爱着的这片土地,不图名、不图利,为的只是群众的信任与需要。
2007年,村上新建村委会。选址的时候,镇上的意见是把村委会建在一块空旷的村集体的地里,这样既省钱又省力,可张圣厚不同意。
“村委会是用来服务群众的,如果群众不方便,那就干脆不如不建!”在他的坚持下,村委会硬是建在了从河边造出的两亩地上。
如今,张圣厚每天都到村委会“上班”。村级活动场所里每天都有许多的群众来办事、搞活动,这里成了全村的一个“小集市”。村里的壮劳力也不往外面跑了,打工还没有在家赚得钱多,谁愿意背井离乡。村民张统元说,以前,村民们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现在村委会有了活动场所,农闲时节,村民来这里看看报纸,读读书,打打麻将,下下象棋,晚上还要扭秧歌,日子过得天天像过年。
最近,苗家坪镇计生服务站给徐家河村计生服务室配备了“B超”,定期上门服务,育龄妇女再也不用跑十几里路到镇上去“三查”了,派出所也定期到这里上门给群众办户口、办身份证,群众办事方便了。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张圣厚还千方百计聘请了一个外地来的医生。
“办每一件事,必须要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了,我也就高兴了!”
张圣厚总是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办事的标准。为了这条标准,张圣厚发过不少火,批评了不少人,村长张福太就曾挨过他的一回“批评”。
2006年,水泥硬化通村道路的时候,铺路面用的水泥用完了,可拉水泥的车还没有回来,几十号人的工队眼看就要停工。村长张福太和几个村干部合计,把标号稍低的水泥用两袋救救急。两袋水泥刚倒进搅拌机就被正好赶来的张圣厚发现了。他严厉把村干部批评了一回,并责令把这些搅拌好的水泥全部铺在了底层。
“质量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出了问题,老百姓会掀起我们三辈祖宗骂!”
“他这个人,脾气急但心肠软。”村长张福太说:“我们几个村干部都挨过他的批评,但谁也没有计较过,尽管当时有些想不通,但细细一想,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张圣厚对村里实施的每一项工程都是严格要求。今年,村里又修了三座水泥桥,每一座都是质量上乘。修桥的时候,村委会收到了外出经商的几个村民捐赠的8万元钱,他们说,张书记为村里办的事都是实事、好事,我们捐点钱心里也踏实。
村民张文元说,张书记把我们想办的事情都给办了,而且办好了。今年村里实施1500亩坡改梯田的时候,张书记连他儿子的推土机都不用,就是怕影响工程质量,这些事群众心里都明白。
几十年来,徐家河大大小小的工程上百项,流转资金几百万,可每一笔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村里的财务全部公开透明,低保、救济、评优、树模每一项都张榜公布。村里的重大决定都要集体讨论决定,每办一件事,都要“一事一议”征求群众的意见。张圣厚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村干部必须要自身过硬,否则难以服众!”
“要时刻把群众的困难装在心里。”是啊,张圣厚的心里装着徐家河的山山水水,装着徐家河1200多名父老乡亲,却唯独没有自己。
2003年,女儿张丽娜病重住院,他正在修大桥,没顾得上看一眼;
2006年,妻子米淑珍做手术,他正在硬化乡村道路,没顾得上伺候一天;
2007年,家里的房子裂开了缝,他没顾得上补一补;
2008年,张圣厚家的房子都快成了危房,妻子催了他好几回,可他总是推说忙。
“跟了他大半辈子,家里的事他从来就没有管过。孩子们小的时候,都是我一个拉扯,家里修窑的时候,是我请的匠人、小工,他连一块砖都没搬过!”妻子米淑珍 “数落”起张圣厚的不是如数家珍。
张圣厚用自己的一句话,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我还是那句话,我张圣厚不图名、不图利,只求死后还能有群众记得我,想念我,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和谐中国网hxz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