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圳各界人士踊跃献策
“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寄语,也是被深圳市民理解为深圳借力机遇再次腾飞发展的契机。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依托珠三角城市群资源,快速发展崛起,而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如何更好地以此为目标发展,成为摆在深圳面前的一道考题。
全国两会前夕,在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讨论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时,“粤港澳大湾区”频频成为热点词。近日,也有不少深圳市民表示,他们紧密围绕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展开学习,领会心得,也提出了自己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见解。
下一个30年
将是湾区科学发展高速期
行走在南山科技园内,从白天到黑夜,人流穿梭不息,每个人都在为深圳特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挺看好湾区发展的!”一家平衡车公司的电子工程师李淳华表示,在这里,能很方便地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同行交流,分享意见和成果,并且协同工作。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下一个30年,将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发展的高速时期,“深圳产业结构非常发达,高新技术方面有华为、腾讯等企业,深圳也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力争与世界接轨。但是我认为,深圳除了产业,也要积极布局前瞻性技术,尽快建立以科学为桥墩、以技术为桥面的创新弧带。”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中心主任、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刘陈立表示,深圳要发展自己的科技产业中心,要与北上广及香港去竞争,应该着眼于这些前沿科技交叉的一些领域。“传统领域要追赶,难免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而在新兴学科,当其他城市或其他有基础的研究单位还没醒过神来,我们已经开始布局。在这些前沿新兴的领域进行布局,将能够奠定深圳在科技方面的引领。”
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须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
深圳市政协委员江展威十分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互通问题。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色在于“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存在让大湾区有了三个独立关税区,但基于两制的制度背景,粤港澳三地的法律体系、行政制度、监管政策和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广东9市之间也存在着体制障碍,无法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公平配置。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必须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
为此,他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理事会”,全面协调湾区的长远发展与合作,提高区域合作效率。此外,还应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信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互通共享,降低粤港澳三地交流成本并提供便利条件。
此外,他还建议,对于湾区内的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等公共服务,实行体制互认,资源共享、联合推动,如解决港澳人士的内地永久居留、跨境学童与港人子弟教育资源调配、共建大湾区垃圾填埋场等问题,积极研究港澳养老金、医疗、教育等福利的跨境可携带性和落实港澳居民平等待遇,构建宜居宜业的共同生活家园。
新兴湾区有优势
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成为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而作为新兴湾区,与其他成熟湾区相比,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首先是,我们的市场发展、社会发展、管理主体的不充分;其次,尽管珠三角是人才的聚集地,但横向对比其他湾区,人才的相对匮乏仍旧是一个短板。”深圳大学公共管理系马敬仁教授认为,湾区发展最重要的是协同一体化发展,“比如,各个城市的养老产业如何布局,每个城市的发展背景不一样,那么各个城市之间的协调,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但是,我们同样有众多的优势。”马敬仁十分看好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具备“天时地利”,其“人和”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基石,“在我看来,中国现代人才学习能力非常强大,新经济普及化非常高,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广泛应用就能看出来,总体来说,要比欧美和日本的学习能力要好”。
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以香港为龙头,以广州、深圳、澳门和珠海为依托。“深圳在大湾区的建设中,一定会发挥一个主体性的作用。”他认为,在湾区经济中各城市,不属于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是在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深圳有优势的领域中,可以发挥其主体性; “而深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可以让他在大湾区的发展中两边受益,一方面接近港澳的市场环境,可以打造属于自身的高质量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协同其他内陆城市,互相利用优势资源”。
在他看来,深圳可以在物流、信息、科技等方面的整合中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协同其他主体共同发展。“深圳是一个有胸怀的城市,不是只看着自己的碗里满不满,而是要和湾区其他主体共同富裕,建设一体化湾区。”马敬仁这样描述自己对深圳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