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南阳村一位村民的山羊掉进了水渠,正好路过这里的村民李震军毫不犹豫跳进水中,把山羊捞了起来。
这件事立即被写进了村民“道德档案”,存进了“道德银行”。
6000多村民,人人都有一份“道德档案”
“道德档案”是咋来的?南阳村党支部书记蒲昌云说,是“逼”出来的。
前些年,南阳村的邻里关系不好,村民的习惯也不佳,常常是“垃圾随手丢,杂物见缝堆,满嘴是脏话,家家各顾各”。
为扭转这些陋习,镇村干部想了很多办法。村干部每天到村民家串门,发现不良行为就劝说,结果被村民以“多管闲事”拒之门外;面对好吃懒做,经常扯皮的村民,村干部抓住几个“典型”进行公开批评,结果是当事者天天跑到村办公室吵闹……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蒲昌云说,最后大家想到“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古话,决定建立村民“道德档案”,定期公布,让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这些不良行为。
所谓“道德档案”,就是将每个家庭、每个村民的道德行为变化,通过计算机记录在案,一户一档,一人一卡,全村6000多村民的道德行为,都用数据形式表现出来。
除对村民的道德行为用“档案”的方式记录下来外,村里还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民风评议团。每个月,民风评议团都下到村民组,通过开院坝会的方式,对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村民的道德行为进行评议。
道德力量让村民行为得到规范
“加彬,你过来一下,我们这里有废报纸卖。”村党支部书记蒲昌云给20多岁的村民王加彬打电话。
不一会,王加彬就开着一辆崭新的农用车来到村公共服务中心。打包、称秤、算账、上车……年轻人手脚麻利,一会就干完了。
可是,在一年多前,现在这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还是村里有名的“混混”。
王加彬年幼时父母离婚,随父亲一起生活,从小缺少母爱,早早失学,10多岁时就南下打工。由于没文化,没技术,自己又不能吃苦耐劳,在广州混了几年,再也呆不下去了,又回到村里。
几年前,父亲过世,他更无人管了,到处惹是生非,村民提起他都直摇头。2008年的10月18日下午,他去镇里赶场返家,走到汤溪渡口时,渡船已满员,可他要强行上船,被工作人员阻止后,他不服,抱起石头就把船的驾驶舱玻璃砸烂,为此,被县公安局拘留15天。
这件事被记入“档案”后,又被民风评议团评议。渐渐地,王加彬发现,过去和自己一起玩的伙伴疏远了。内心受到震动的他,找到村组干部寻求帮助。
见道德力量在王加彬身上发挥了作用,村里决定帮助他。根据他的实际困难,由村民互助基金向他提供部分资金,帮他贷款买农用车,扶持他搞废品收购。
现在,王加彬不仅收购废品,还兼卖水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现在靠我的双手挣钱,走在村里,我的头都要抬得高些,乡亲们也不另眼看我了!”他说。
“道德档案”演化为“道德银行”
村民的“道德档案”,形成了一股道德力量后,村里请人做了网页,公之于众。村民在互联网上,也能查询到自己的“道德档案”。
“我们现在已把‘道德档案’演化为‘道德银行’。”蒲昌云说,谁在这个“银行”里存的体现良好道德行为多,谁得到的“利息”收入就多。反之,则作为“不良信用记录”,受到制裁。
“我们还是把公公的赡养费补齐吧!”一天晚上,六村民组的周海英和丈夫商量。前些日子,周海英因未足额给足公公赡养费,被记入“档案”,在“道德银行”里有了“不良信息记录”后,经常来往的乡邻仿佛变得陌生起来,路过家门时,也很少打招呼了。
周海英和丈夫商量后,补足了公公的赡养费。她家在“道德银行”内的“不良信息记录”自动取消。前不久,因修房子资金不足,村里的互助基金会帮忙提供了贷款。
谁家在“道德银行”里存下的“良好信息记录”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
村民孙功品因为乐于助人,遵纪守法,在“道德银行”里的“良好信息记录”多。在他患前列腺炎无钱治疗时,村民互助基金给他捐了8000元钱,帮他渡过了难关。(首席记者 罗成友 特约通讯员 张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