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麻疹疫苗安全可靠 儿童接种疫苗三大误区
发表时间: 2009-04-26来源:

    4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为“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4月2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梁晓峰主任,就儿童预防接种及相关问题接受新华网、生命时报记者采访。 新华网 耿健 摄

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

    记者:今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请问梁主任就此做一下解读。

    梁晓峰:今年卫生部将4月25日所在周确定为儿童预防接种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之所以提“及时接种疫苗”,是因为有这么多种类的疫苗需要接种,但往往因为孩子感冒发烧等原因错过某些疫苗接种时间,以致得不到及时的接种,所以要强调及时接种;特别是流动人口,由于不熟悉环境,家长也不知道带孩子到接种点去接种;另外就是虽然我们现在卫生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边远地区的医疗服务还是比较弱,有些地方一两个月才能接种一次,如果接种的时候遇到孩子发烧、不在等原因就错过了,所以我们今年还是强调应该“及时接种”。

    “人人享有健康”是指,每个儿童如果出生以后没有什么禁忌症都应该接受疫苗接种。无论你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不发达的地区,应该覆盖到每一个儿童。但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儿童预防接种的覆盖率仍然不够高,许多儿童仍然享受不到这一福利待遇。所以在这里强调“人人”,主要是提高免疫覆盖率,使每个适龄儿童都接种到国家免费提供的疫苗。

    我国从2007年底开始就扩大了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种类的范围,从原来的7种疾病扩大为12种疾病。12种疾病包括:结核、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肝、麻疹、脊髓灰质炎和乙脑、流脑、甲肝、风疹、腮腺炎。由于各地使用的疫苗的抗原成分组合不同,比如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有多种联合疫苗,所以用于儿童的大概是10-12种疫苗。另外还有三种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这些只是在发生特定疫情的时候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接种。这三种疫苗也是国家免费提供的。

    记者:从儿童免疫接种来讲,哪些疫苗成效显著,接受度也高一些呢?

    梁晓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控制,甚至是非传染病的控制有一个发展过程。疫苗的种类也是逐步增加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开始对儿童使用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叫做“百白破”,这是比较早的接种疫苗。另外、还有麻疹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等。2000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从2007年开始又将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等也纳入免疫规划。每个国家选择某种疫苗纳入儿童的免疫规划都是十分慎重的,要经过科学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疾病的负担、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疫苗的生产供应情况、价格等因素。我们国家现在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都是经过多年使用,效果非常显著,安全性较好。

    关于“接受度”的问题,我解释一下。我们国家实行儿童预防接种制度,这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通过多年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群众已经认识到了预防接种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好处。接种疫苗对预防传染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些群众还是对预防接种心存疑虑。首先是对疫苗接种必要性的认识,以乙脑为例,过去乙脑发病主要是在中国的西南部地区,那些地方这个病比较常见,老百姓知道这个病的危害性,所以接受度也比较好。而在西北、东北老百姓可能接收的就比较差一些,因为他没有见过这种病,也不知道这种病有多严重。 另外,家长担心疫苗的“安全性”,许多家长过分考虑了疫苗的不良反应,不太愿意让孩子接种疫苗。事实上,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疫苗都是经过长期考验的,固然接种疫苗后有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多数比较轻微,也比较少见。对于这一问题,家长需要理性看待。从公共卫生角度来权衡利弊,我国和世界各国一致,始终将预防接种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内容。

    记者:今年我国某些地区的麻疹发病率有一些增长,请问是什么原因?

    梁晓峰:今年前三个月的麻疹发病累计4万多例,比去年同比下降了60%。但是,今年也有几个省确实发病的幅度是比较高的,发病率为前几位的是宁夏、江苏、河南、北京和湖南。病例数前五位的是河南、江苏、湖南、安徽和河北。比去年增多的有江苏、河南、河北、辽宁和宁夏,这几个省今年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发病的人群主要是15岁以下,占70%,主要原因是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没有很好的落实。

    2008年全国报告13万麻疹病例,是1992年以来发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比较高主要在相对贫困地区,比如说宁夏;还有就是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江苏、北京等,这些地方的预防接种在流动人口中没有很好落实。今年,虽然发病比例下降较大,但麻疹还是属于比较严重的传染病。目前已经在江苏、广东、福建、湖南、重庆、宁夏等几个省采取了强化免疫措施,对当地15岁或6岁以下儿童进行了免费麻疹疫苗接种。

    

    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在接受新华网、生命时报记者采访。 新华网 耿健 摄

强化接种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

    记者:近日,我国政府组织各地补种儿童麻疹疫苗,我们看到,不少家长有各种各样的担忧,请问补种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梁晓峰:麻疹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但血清型都相同,我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均为A基因型麻疹病毒制成的减毒活疫苗,它产生的抗体完全能够中和目前的病毒。我国曾对国内外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了为期15年的免疫持久性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我国生产的疫苗与国外生产疫苗在免疫原性及免疫持久性方面没有差别。我国长期以来使用的麻疹疫苗都是经过药品监督机构严格审查后上市的,质量没有问题。之所以麻疹近几年高发,主要原因是麻疹疫苗接种率不高,免疫空白人群积累所致,而不是麻疹疫苗出了什么问题。

    2006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已确定该目标的国家应当通过强化免疫消除易感人群,无论既往患病史及免疫史如何,接种对象均应再接种一剂麻疹疫苗。为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包括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在内的消除麻疹策略,在全国启动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强化免疫的主要目的是为既往未接种过疫苗的人群,或因个体差异等其他原因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形成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通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现了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也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开展强化免疫工作才得以实现的。

    麻疹是传染力最强的传染病,也是预防接种工作的指针性的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群体性的强化免疫是实现消除麻疹的必要措施,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经费开展免费接种。麻疹疫苗还是安全、稳定而且便宜的。

    记者:除了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其他疫苗有开展强化免疫吗?

    梁晓峰:有的。像脊髓灰质炎,我国虽然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但到现在我们还是坚持着一年两轮强化免疫,主要是怕国外输入脊髓灰质炎病例。今年还要讨论我国下一步要维持无脊灰的战略和策略。我国从今年开始乙肝疫苗也要开始强化免疫了,准确的说是查漏补种。我国对15岁以下的儿童要询问他们的接种记录,缺几针,补几针。乙肝疫苗现在的免疫程序是接种三针。虽然乙肝的传染力不像麻疹这么强,但是严重性比麻疹要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长期性的。    

    记者:现在大家关心手足口病的问题,请问手足口病的防治有无疫苗可用?

    梁晓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来看,手足口病大部分是EV71(肠道病毒71型),可能要超过50%,然后就是COX16型,大概占20%左右,这两个病毒引起的手足口并是目前在我们国家流行比较多的。手足口病不像麻疹,麻疹就是麻疹一种病毒造成的,但是手足口病是一个症候群,把它归成一类的病,但是多种不同的病原体。国内的科研机构、疫苗生产厂家在卫生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正在抓紧研发EV71疫苗。

    4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为“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4月2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梁晓峰主任,就儿童预防接种及相关问题接受新华网、生命时报记者采访。 新华网 耿健 摄

消除误区 积极接种

    记者:是不是接种的疫苗越多越好?儿童接种疫苗存在哪些误区?家长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梁晓峰:关于“是不是接种疫苗越多越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总的来说是接种疫苗越多越好,但对个人或者家长来说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

    常见误区,一是通过这几十年的疫苗接种,现在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有很多病像脊灰(脊髓灰质炎)、天花已经通过接种疫苗被消灭,其他的一些病像乙脑、流脑发病率也在大幅度下降。很多家长就认为没有打疫苗的必要。不打疫苗也不会得传染病。因此有许多家长就产生了不打疫苗也可以避免传染病的侥幸心理。

    麻疹是显性的,传染了就有症状,但是很多传染病并不是这样的,像脊灰这个病就是感染100个人,可能只有1个人发病。包括刚才所说的手足口,我们可能都感染过,只不过没有显性发病,存在继续传染的可能。所以我们认为对国家规定的这一部分疫苗每个儿童都应该接种。

    第二个误区就是对疫苗不信任,这是有效性方面的误区。疫苗并不是吃上一个糖丸(脊髓灰质炎)或者打上一针就能产生一个绝对的效应。人们不要以为打一针就足够了。有些疫苗要打三、四针,后面还要加强等等,这是由疫苗的特点决定的。像麻疹要打两针,乙肝要打三针。有些疫苗还有在小学和初中还要加强。

    第三个就是担心疫苗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现在疫苗已经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每个疫苗发生异常反应或者不良反应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像百白破,它的发烧率就是高,这是由于疫苗的特性造成的,所以我们国家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来替代全细胞的百白破,主要还是减少局部的疼痛、红肿,但是要完全没有异常反应也是不太可能,我们要有这个科学的认识,权衡利弊之后还是要接种疫苗的。

    有些人迷信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可能产生一些怀疑。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深层次的专业问题。比如麻疹疫苗是一个血清型,国内外的产品都是一样的。但现在有很多疫苗比如宫颈癌疫苗、轮状病毒、肺炎疫苗,多数都是进口的。但这些病原的血清型很多,中国流行病毒和细菌的是不是和外国的一样,还需研究和判断。希望家长不要一味迷信国外的产品,应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疫苗才好

    4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为“及时接种疫苗,人人享有健康”。4月2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梁晓峰主任,就儿童预防接种及相关问题接受新华网、生命时报记者采访。 新华网 耿健 摄

预防接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记者:我国之前是开展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的宣传活动,现在是开展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周的宣传活动,是不是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了呢?

    梁晓峰:对,儿童预防接种日是在消灭脊灰的时候确定的。各地同时展开宣传,普种糖丸,起到提高接种率的作用。随着预防接种活动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只一天的宣传日是不够的,所以现在这一周里要求各级工作部门除了宣传以外,还要查漏补种,给群众提供更多的接种机会。有些地方如北京市甚至还设立了预防接种宣传月或者是接种月等等,这一周电视台、广播、网络和平面媒体都会开展比较多的宣传活动,效果会更好。

    记者:您希望老百姓怎么样理解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如何来配合预防接种工作的进行呢?

    梁晓峰:首先,大家必须认识到,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其次,法律规定预防接种是作为儿童家长的义务。目前一类疫苗是国家出钱买,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接种,如果个人不接种疫苗,一旦得了传染病,不但是自己得病,还有可能传染给别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二类疫苗,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一是孩子个体的情况;第二,是根据个人经济实力;第三,家长对医学知识的判断,或者可以找医生来咨询。

    关于异常反应的问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应该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但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 

    现在我们国家法律规定,经过诊断鉴定为接种不良反应之后,政府会给予一次性的补偿。提醒家长朋友,儿童接种疫苗之后发生不良反应要进行报告,报告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诊断、鉴定和补偿。

    记者:国家有什么措施来尽量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呢?

    梁晓峰:一是要求操作或者提供这些免疫服务、接种的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每个上岗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提供预防接种服务。还有,接种场所要经过认证。不是随便一个医疗机构都能进行接种,卫生部有相应的规定,一定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包括不良反应的处理,急救药品的储备。

    此外,家长也应具备一些预防接种的知识。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耿健 江大红)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