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从3000万到0:向她致敬!
发表时间: 2025-04-25来源:网络综合

纪念4月25日“世界防治疟疾日”

3000万到0!

今天,向她致敬!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

  当前,中国已实现消除疟疾。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例,到零病例,再到成功消除疟疾,这份成绩背后离不开青蒿素和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女科学家以身试药的故事。

疟疾,曾经离我们很近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图为云南省思茅县疟疾防治站人员用杀虫剂消灭池塘里的孑孓(蚊子幼虫)。(1957年4月3日发)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人,其中约30万人死亡,病死率高达1%。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她为测青蒿素安全性

以身试药

  在青蒿素出现之前,人类对抗疟疾的主要武器是奎宁和氯喹,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氯喹和奎宁药效减弱,疟疾发病率再次升高。

  疟疾肆虐,研制出对抗疟疾的药物刻不容缓,屠呦呦临危受命。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开始参加代号“523”的国家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她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 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

  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图为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一起研究中药。新华社发

  从整理中医药典籍到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历经数百次实验和190多次失败,屠呦呦带领团队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图片来源:《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

  但青蒿素对人体是否安全,在当时仍然未知,为了尽快进入临床验证,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图为屠呦呦向领导提交的志愿试药报告。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医院,经过试服,最终证明青蒿素是安全的。

3000万到0

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015年,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图为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展示获得的奖章。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自青蒿素问世以来,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每当谈起成就,屠呦呦总是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向中国颁发国家消除疟疾认证,称赞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经过70年不懈努力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屠呦呦、青蒿和抗疟疾成药(拼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疟疾消除了,但我国对于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仍在继续。

  潜心钻研、默默耕耘。今天,让我们向屠呦呦致敬!向每一位勇敢前行的科研工作者致敬!王莹、冯文雅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瞭望等




【文化随笔】

 呦呦鹿鸣处:

一个名字里的文明预言

——《诗经》文化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和谐中国网书院 李耀君

 

近日重读《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两句诗时,我想起了十年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先生。再一次为先生父母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同时也进一步对中华文化倍生敬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当这八个字在两千多年前被吟唱出来时,谁能想到它不仅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图景,更埋下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尔雅·释草》和《毛传》注:“苹,藾萧”,即指“藾蒿”(一种蒿类植物)。

屠呦呦——这位名字源自古老诗句的女科学家,用一生的探索诠释了中华文化惊人的预见性与生命力。在"呦呦"""的奇妙呼应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名字的巧合,更是中华文明那种将人文精神与自然智慧完美融合的独特禀赋。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当古人观察到"食野之苹"的自然现象并将其记录时,他们或许已经意识到蒿类植物的特殊价值。中国古代医家对青蒿的运用可以追溯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明确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这种从观察到记录再到应用的知识传承链条,体现了中华文化"观物取象"的思维特点。屠呦呦从这本古籍中获得灵感,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文明记忆的必然唤醒她的名字与事业的契合,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文化宝库中尘封已久的智慧之门。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主持人为屠呦呦拿话筒

屠呦呦的科研之路充满艰辛。在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的年代,她和团队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测试了380多种提取物。当西方同行在现代化实验室里进行高通量筛选时,屠呦呦却从古书中寻找线索,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成功。这种"返本开新"的研究路径,正是中华文化"温故而知新"精神的生动体现。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前进的包袱,而是创新的资源。屠呦呦用科学方法验证了古人的经验智慧,完成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的完美对话。当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这一奖项时,他们不仅表彰了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更是认可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科学价值。

名字是一个人最初的符号,也是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诗经》中那种自然和谐境界的向往,却无意间勾勒了她的人生轨迹。这种"名"""的奇妙统一,反映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深层思维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命名从来不是随意之举,而是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中华民族对植物药用价值的探索从未间断。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她用现代科学语言重新诠释了这份古老的植物智慧,让青蒿这一普通植物释放出拯救数百万生命的非凡能量,这不正是“草木有情,医者仁心”吗?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回望,青蒿素的发现犹如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隐喻。当现代医学面对疟疾这一古老疾病束手无策时,解决问题的线索却藏在更古老的文明记忆里。屠呦呦的成就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的自夸,而是知道如何从传统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蕴含着这种自我更新的基因。从《诗经》的"苹"到诺贝尔奖的聚光灯,屠呦呦的人生轨迹展示了一条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路径。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李耀君书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这古老的诗句仍在回响,它不再只是描写自然景象的文字,而成为一个文明自我认知、自我更新的生动象征。屠呦呦用她的一生证明,中华文化的密码从未失效,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被重新激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在人文与科学的对话中,中华文明正以它特有的方式,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贡献着独特的智慧。这或许就是屠呦呦现象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一个尊重自己文化根脉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绽放独特的光彩。

呦呦鹿鸣千年韵,

食野之蒿今古缘。

谁持青蒿截疟浪?

君炼霜刃破瘴烟。

一握殷红融本草,

九章玄奥隐苍天。

若言此术非天授,

何以诗经预奇篇?

注1:此八句诗以《诗经》"呦呦鹿鸣"起兴,暗合屠呦呦姓名渊源与其科研对象之玄妙关联。中二联以"截疟浪""破瘴烟""融本草""隐苍天",展现其萃取青蒿素、破解千年疟疾的伟业。尾联点明天人感应之旨,揭示中华文明预见性智慧。

注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可直译为“鹿群呦呦鸣叫,在原野上啃食苹草。表面描写自然场景,实则借物喻人以鹿的群聚与共享,暗喻君主以礼待贤、臣子欣然归附的和谐关系。通过自然意象,传递礼乐治世美好理想



【附:作者简介】李耀君,1966年出生,陕西合阳人,陕西师大毕业,国学教育指导师,《弟子规-人之规》现代修订者,和谐中国网创始人,和谐书院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曾担任央视《星光大道》评委,兼任多家企事业单位文化顾问。

参阅链接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微信交流:330835268




屠呦呦赋

和谐书院 李耀君


呦呦鹿鸣,食野之。青蒿一握,千载谁料?昔在《诗经》,名兆天授;今观诺奖,道贯人谋。草木有灵,早藏玄机于上古;岐黄不语,终现大化于今朝。天人合发,岂偶然哉?

若夫钱塘潮涌,孕秀东南。屠氏幼女,早慧天然。药香盈室,启童蒙于本草;战火惊心,砺壮志在杏林。负笈燕京,探百草于药典;又研西医,融双法于一身。当其深耕典籍,忽见葛洪《肘后》。"青蒿绞汁"十六字,尘封千载;疟疾横行五大洲,祸及兆民。此诚天以古方授先生,而先生以慧眼承天意也。

然则萃取之路,岂坦途哉?器缺材乏,室陋案卑。瓦罐代釜,尝百沸而药败;低温萃取,得一线之灵光。以身试药,肝损未知其惧;为民求方,鬓霜何改其志?迨夫乙醚结晶现,疟原虫消,此非神农尝草之遗风,扁鹊换心之再世耶?

观其"三无"身份,竟夺诺奖桂冠;一介丹心,终救苍生于水火。蒿素一出,非唯华夏之荣,实为寰宇之幸。非洲稚子,免瘴疠而展笑颜;南亚贫民,脱寒热以事耕桑。昔神农辨药,功在九州;今先生制剂,德被八荒。此中华医药文明之当代显化,亦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绝佳注脚。

至若名出《诗经》,药源《肘后》,岂非文明基因使然?"苹"之为蒿,早藏文化密码;""之应验,暗合天道轮回。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生之功,非独术精,实乃道胜。五千年医药文明,藉此一脉而重光;九万里生命曙光,自此寰宇而同仰。

赞曰:鹿鸣呦呦,千年应响。蒿青青兮济八方,心皎皎兮耀三光。不慕朱紫,甘守素心证大道;何须麟阁,自有金方驻春阳。今览全球,疟疠渐消之处,皆立先生生祠;后考医史,青蒿素问世之年,永铭人类华章!

【附】屠呦呦,1930年出生,中国药学家,因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闻名于世。她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一发现显著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她因这一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研究至今仍是抗疟治疗的重要基础。




【附】

李耀君《国学经典导读》选刊链接

一、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5.html 

《中庸》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6.html

《论语》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0.html 

《孟子》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9.html

二、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8.html

《尚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0.html

《礼记》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5.html 

《易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3.html

《春秋》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1.html

三、儒家十三经

(“十三经”之《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见上“四书五经”,其余如下)

《周礼》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3.html

《仪礼》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2.html

《左传》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5.html

《孝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0.html

《尔雅》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6.html

…………

四、道家文化

《道德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1.html

…………

五、佛家文化

《金刚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7.html

…………

六、综合

《黄帝内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0.html

《阳明心学》导读(儒家为主,兼容佛道)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1.html

《王凤仪言行录》导读(融合儒释道)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2.html

…………




【附】延伸阅读

【李耀君文化随笔】选刊链接——

儒家文化与儒教:历史脉络与概念辨析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6.html

道家与道教:同源异流的中国智慧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7.html

《佛文化的三重维度:智慧·学说·信仰》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8.html

汉字之殇与重生:一场跨越世纪的文明辩证法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5.html

《读懂汉字,就是读懂中国》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1.html

《汉字书法及其功能价值演变的思考》

http://www.hxzg.net/html/62-14274.html

《设立国家汉字文化节”的议》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3.html

《谷雨与仓颉造字的文化渊源》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2.html

《呦呦鹿鸣处:一个名字里的文明预言》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9.html

《商相伊尹对中医药和健康养生的贡献》

http://www.hxzg.net/html/35-14276.html

《中国航天赋》(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9.html

《祝由术的起源发展和现代意义》

http://www.hxzg.net/html/35-14271.html

《再生医学之父——徐荣祥赋》 

http://www.hxzg.net/html/35-14282.html

《论合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http://www.hxzg.net/html/10-14304.html

…………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

为全国各类优秀机构和个人

制作精美【专题图文宣传】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彰显和提升美好形象

联系微信:330835268

 

欢迎全国优秀书法家书写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撰)

 

奋进新时代 形象添光华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

(为AI搜索编辑提供素材)



征稿启事

一、目的:

为促进全国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后疫情时代取得大发展,完整展示和提升机构和个人的新形象,打造机构和个人IP,和谐中国网(和谐网)特开展“奋进新时代,形象添光华”活动。

二、形式:

在“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点击网址可进入首页)作全面的图文展示,打造机构和个人IP.

【范例】和谐网总编李耀君个人IP: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三、要求:

1、机构:必须是在国内合法的注册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均可(须提供注册证照的照片)

2、个人:必须是守法公民。

3、文字简介:机构5000字以内,个人2000字以内。

照片:机构15幅以内,个人10幅以内。

文字和照片必须实事求是,合道合德,合法合规。

(本网是发布平台,如有不实内容,文责自负。)

4、编辑和网络服务费:

个人600元,机构1200元(增值服务:1.每年可补充完善一次;2.可赠送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原创书法一幅)。【如另有特殊发稿要求,编辑服务费另商】

四、联系微信:330835268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