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与奉献中超越自我
——记甘井镇城后村村委会主任詹淑兰
【和谐中国网hxzg.net陕西报道】明辨事理的言谈,清晰敏捷的思路,是城后村村委会主任詹淑兰给人的印象。说起詹淑兰,村民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夸她是个好村长。詹淑兰作为一名女村长,为了村上的事,常常顾不上家,真正做到了舍小家,顾大家。她任职三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一个当地有名的落后村变成了闻名全县的先进村。
破世俗,下定决心当村官
2005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她根本没有信心参选,总认为近50岁的人了,只要开好自己的诊所,把日子过好,不必操那么多心。1977年,从县卫校毕业后,她一直开着自己的诊所,爱人在外面工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前两次村级支部换届,党员推选她为支部书记,她都放弃了。2005年12月初,她以居高票进入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后,还是犹豫不决,县、镇两级妇联的领导亲自上门为她鼓劲加油。候选人公布后,她面对各种压力:有人认为:“再不行的男人都比女人强”,还有人逼她自愿退出。听到这话,本不想干的她重新鼓足了勇气,振奋了精神,决心以实际行动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2005年12月,在选举大会上她以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理思路,走出治村第一步
城后村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梁山脚下,全村700余口人,182户,由5个自然村组成,中间有3条大沟相隔,生存条件很差,多年来人们都称她们为山里人。70年代就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三沟四梁四面坡,荒山没树鸟不落,红土没水出料脚,沟深坡地难耕作。”在人们的印象中,贫穷落后就是城后村的代名词。
自从接过这个又散又穷的“烂摊子”,她好长时间晚上睡不好觉,醒来都在想该怎么办?前任干部没有留下一分钱,村、组干部工资都欠了几年,村上的几千亩荒山已被前一任承包了50年,村上每花一分钱,都要她从自己身上掏,真可谓举步维艰。当时最困难的是学校要放假,远程教育和教师工资就需1万余元。面对这一困难,她主动与支书商量,决定每人先拿出五千元垫上,解决了上任后的第一个难题,也迈出了治村艰难的第一步。随后,她和支书商讨如何开展村上的工作。在团结、分工、走访的基础上,“两委会”形成了共识,理出了治村的工作思路:一是铺筑9公里进村路面,解决群众卖苹果难的问题;二是建好百亩苹果示范园,提高苹果单产和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争取人畜饮水项目,解决五、六组村民吃水难问题;四是规范民乐园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面对目标,詹淑兰不敢懈怠,有的放矢的实施治村方略。
抓经济,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城后村是我县苹果优生区,面积达2000多亩,由于缺乏技术、缺水,效益一直不好。2005年12月镇上要求在城后村建立一个100亩的苹果示范园,进行“四大技术”改造。实施中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愿意,认为村干部是胡弄哩,多年生长的大树隔一个起挖,这就是断群众的财路。他们就采取逐户登门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落实了示范园面积。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多数人嫌冻不出工,她们就一家一家去叫。与此同时,村上还请来了镇上的技术员来讲课,提高群众的管理水平。几寸厚的雪地里布满了村组干部的足迹。经过努力,100亩示范园终于到位,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好评。2006年春,全县苹果春季管理现场会在城后村召开,这有力地推进了全村果业生产跨上了新台阶。目前,全村2000余亩苹果园在科学管理中收入较前增加40多万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强基础,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城后村苹果面积大,到销售旺季,由于道路不畅,总卖不上好价钱,若逢雨天,客商更是望而却步,总是错失销售良机,商品果只能当次果卖给果汁厂,群众寒心,淑兰痛心。2006年,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城后村提前争取到村村通工程,詹淑兰在全县动员会上第一个作了表态发言。由于2005年末建示范园的劳累,过完春节,詹淑兰开始全身浮肿,眼睛眯成一条线,等不到正月十五,丈夫就陪她到西安住了院,病情刚刚好转,就接到村上的电话,说原设计的柏油路有可能改为水泥路面。得到这个消息,她在医院一分钟也呆不住了,背着护士调快了液体速度,拔下针头,她立即找医生说家里有事,请两天假,主治大夫大为不解,问:“你有多大的事,还有你看病要紧,没见过住院还有请假的。”在她软磨硬缠下,大夫让她写下请假条,并让她女儿签上字,千叮咛万嘱托,给了她两天假。她如出了笼的鸟,立即奔向汽车站,坐在车上就给村组干部打电话,通知他们开会,天黑终于赶到,丈夫对她的归来大为恼火,说:“有天大的事,还有你的命要紧。”面对丈夫关心的“批评”,詹淑兰总是笑而了之,面对修路筹款之事她却记在心上,彻夜难眠。由于村上经济条件差,筹款的艰难可想而知。为此,她多次组织召开干部、党员、群众会议,让大家出谋划策,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还利用广播、标语在全村宣传国家的政策,使修路这件事在全村家喻户晓。随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动工仪式。2006年8月,总长近4.3公里的环村东路终于竣工,群众赞不绝口,敲锣打鼓庆祝这一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当年仅苹果、玉米就增收200万余元。07年他们又抓住村村通最后一年的机会,再次动员群众集资铺筑剩下的4.7公里的环村西路,2007年8月底已顺利竣工。为了修路,她一次一次的从病床上爬了起来,深更半夜去看天,从没有离开工地,到目前,淑兰体重下降了8公斤。有一次跑资金逢上了大雨,淑兰被淋透了,当她走进雷县长办公室,从头到脚的水都在流,雷县长被她的精神感动了,最终给解决了4万元资金。为了修路她把丈夫下岗时的3万元用到村上,诊所的资金也全部贴了进去。丈夫生气的说:“人家当官为发财,你却把国家给我下半辈子的生活费用完了,照你这样贴下去,咱家的日子没发过了。”淑兰告诉丈夫:“我不能半途而废,再苦、再难再累,我也要坚持到底。”两年铺了9公里水泥路面,彻底解决了城后人出行难的问题。
路通了,她又想水,在省妇联的直接关心下,城后村争取到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由于自然村多,东西长达5公里,路程远,管道长、巷道多,加上两个机井配套,资金不够。为此,她和支书多次和水利局交涉,并找县上领导寻求支持,最后由水利局负担剩余资金。此工程已于2008年5月底竣工。城后5个自然村的群众彻底改变了车拉肩挑、夏天接雨水、冬天消雪水的历史。通水那天,村民自发地为淑兰和书记披红戴花,十几条被面披满了全身,还送来了“好书记”、“好村长”的锦旗,面对村民的信任和对几年工作的肯定,詹淑兰心潮起伏,几年来的艰辛和委屈化成了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镇上的摄影师非常感动,说真的没想到,今天这场面会这么感动人……
求稳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在省妇女研究会的帮助下,争取到了群众文化娱乐项目,成立了以妇女为主的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自乐班,使广大妇女在寓教于乐中领会党的政策,掌握了科学技术,提高了精神风貌,体现了自身价值。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婚育观念的转变,2007年城后村被评为市级村民自治示范村。三是抓好群众普法教育,及时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每月5号为村上说事日,村组干部、党员、当事人当面商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确保农村稳定发展。2007年被评为县级平安村。
由于工作忙,詹淑兰的诊所已经停办,在当今人人都为挣钱而奔波的经济时代,她的所作所为让家人、亲戚、朋友不理解,他们说:“为了村上的烂事,你断送的自己的财路,还贴上了家里几万元的资金,你值吗?”更愧对的是她77岁的老母亲,大病期间还要找拿着液瓶找别人吊水,而学医的女儿为了村上的事竟忙的顾不了她,甚至十天半个月都见不了面。
付出就有回报。詹淑兰2006年5月在北京出席了“百名女村官论坛研讨会”,受到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的接见;2006年11月在厦门参加了“中国妇女研究会06年年会”,并作为女村官的代表发了言,受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彭佩云的接见。2007年10月,以高票当选为县十六届人大会代表。2007年12月,被推选为“陕西省女村官联谊会会长”。
詹淑兰是农村妇女参选参政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新时代女性的楷模,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推动着。(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全国妇联宣传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