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更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能顶半边天”的中国妇女。
近百年来,广大中国妇女在各自岗位上不断奉献与追求,彰显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中国妇女精神,成为社会文明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而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更有无数中国妇女以“四自”精神、以新时代的女性风采,登上社会舞台,点亮中国梦,以自己的真情付出抒写着美丽的中国故事。
记者、总编、作家、翻译家陈若星 不能不说的女超人
陈若星,就是她们中间最为靓丽的一位。
记者、总编、作家、翻译家……在陕西文化界,陈若星的名字被广泛熟知。她总是以夺目的靓丽和优雅出现在全省各种大型或重要的文化活动现场,发型、着装,甚至小配饰,都是用了心的;举止、言谈都是那么落落大方和彬彬有礼的。有时,她是记者;有时,她是嘉宾;有时,她又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那个时刻,她总是那么执着那么出色地工作着、美丽着,同时感染着身边的人们。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一直将微笑绽放得那么灿烂的美丽女人,这个干起工作来那么忘我那么有条不紊的女人,生活中竟背负着常人不可思议的“几重大山”——29年前婚变;17年前父亲瘫痪;6年前母亲老年痴呆;5年前自己被确诊为乳腺癌……这一切,都需要由她一个人来扛!
她无怨无悔,独自一人承担起父母的双重责任,把儿子培育成了品学兼优的医学博士;她放弃在美国刚刚开始的事业和新生活,选择回国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而让唯一的弟弟安心在美国完成学业、开创自己的事业;她让躺在病床上尚有生命体征但无法正常交流的老父亲保持了较好的生存质量;她每天要包容和忍耐幻听幻觉、思维错乱、永远在翻找东西的母亲无休止的折腾;她以自己的真诚和温暖,替许多残疾人作家、农民作家、青年作家圆了文学梦……
一位受到陈若星恩惠、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发生彻底改变的洛川果农的故事打动过很多人。他在给陈若星的数条短信中都饱含感恩:“陈老师好!洛川苹果节您来么?如果来我给您准备几箱自家的苹果……在您的影响下我开始思考生活、体验人生、酝酿文学……在这里我叫您一声陈老师!您改变了我的生活逻辑。”“陈老师好,我非常感谢您和《文化艺术报》教会我做人道理,服务人民全心投入,修路、平坝、引水、义务帮补、全村修管道,自己投钱全心投入,得到全村人和政府认可。是您一封封报纸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提高了我的人生价值,感谢您,感谢《文化艺术报》。” 而这个果农曾经因为赌博一夜输掉过十多万元……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陈若星不但没有被接踵而来的打击压垮,反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始终是那么浓郁而持久——朋友相聚、外出采风的时候,她是歌喉动听的歌唱家,优美的俄罗斯民歌《山楂树》是她的保留曲目;闲暇的时候,她是心灵手巧的服装裁剪师,她身上常常被女人羡慕和赞美的衣服都出自己之手;她的办公室和家里,也总是那么干净整洁,充满了艺术气息,就连常年卧床处于植物状态的老父亲也永远是干干净净;常常,她也自己烹饪一些美食,偶尔还会品一壶茗茶、喝一杯咖啡……无法想象,如此的生活现状,同样的每天24小时,她却活得那样充实精彩而有品位,她生命的质量和意义甚至令很多身强力壮的男人汗颜。
不能不说,她是中国女超人!
我问陈若星:是什么力量使你能够从容地面对这一切?
她悄悄地告诉我:是梦想,是我的文学之梦、文化之梦。
一本名著种下的文学梦想
陈若星的父母亲曾经都是陕西省社科院的专家,在她很小的时候,她非常幸运地在家中的书架上翻到了一本“安全”的书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精装文集。书中丹柯牺牲自己、用自己燃烧的心引领着他的族群走出林莽的故事带给了她强烈的震撼。从此,文学就像丹柯那颗滚烫的心一样,植入了陈若星幼小的心灵,而且在之后那些黑色的岁月中照亮了她前进的路程;当她从事了与文化事业相关的工作之后,又演绎成文化之梦而引导着她冲破生活中的一切逆境和挫折、穿越所有迷惘和痛苦。
即便是在自己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她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就读书和写作。那种插空式的写作,居然累积了300余万字,有翻译的《女性•职业•家庭》《烈火与恐怖》两部书,有故事集《没有讲过的故事》,有散文随笔作品集《夏花秋叶》《俄罗斯札记》,还有电视剧本《日暮乡关》。作家陈忠实读完她的作品后说,“陈若星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坚守,不移不易,可见其清醒和冷静,还有操守,非此都难以10年里不移不易且愈加坚定的精神守护,尤其是在恶俗泛溢的时代里。”而她在《穿越时空的致敬》一文中写道:“伟大心灵的精神滋养,使我的人格得以养成,永远不惧人生的苦难、挫折与困惑,永远心怀光明。”
一张报纸经历的“凤凰涅槃”
2001年陈若星来到文化艺术报时,报社债台高筑,濒临破产。员工人心惶惶,办公室里杂乱肮脏,老鼠大摇大摆地在地上桌上穿越……
经过长久的分析和思考,陈若星提出了报纸的新定位——在大报和都市报的夹缝中求生存。她说,我们必须改变心态,低到尘埃里,然后在尘埃中开出花来。
2005年,国家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音乐会《黄河颂》在延安壶口举办,在音乐会开幕前的那天下午,陈若星收到一份送错了地方的邀请函,原本是送给某报驻陕记者站的,可送函的人找不到地方,又急于交差,就送到了文化艺术报社。陈若星想:这也许就是机缘,无论如何一定要去。她拿起照相机、采访机和笔记本,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径直去了壶口。先期到达的海内外媒体已经有很多家,见惯了这种大型活动,所以都显得比较轻松。陈若星却不敢放松,她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从扮演古船上艄公、八路军战士的演员到导演,跑遍了整个壶口风景区,做了特别详细的采访,并很快完成了消息《狂飙为我从天落》和报告文学《你听,黄河在怒吼》。这组报道不仅被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转载,而且获得了陕西新闻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陈若星第一时间赶到了陕西重灾区宁强。白天,踩在余震频发、残砖碎瓦遍地的泥地上,冒着不时袭来砖瓦飞石的危险,在防震棚里采访;深夜,回到驻地整理资料,平复心情,然后开始彻夜赶写稿子,在第一时间传回报社。在震区度过了七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她忘我地拍摄了上千张图片,发表了5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通讯。这些成果被无数媒体转载后,使灾区的真实情况得到了最原始、最及时的呈现,陈若星因此荣获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总编辑,陈若星每周有应付不完的会议或突发事件,还要终审16-60个版面。她认定,文化艺术报的梦想是为陕西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服务,为艺术家和大众服务,是做新时期陕西文化发展从不缺席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与陈若星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同事米领群不无感慨地说,陈姐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十几个小时;陈姐特别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以贾英、刘昭、庞红梅、张媛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采编人员,都是陈姐手把手严格要求出来的……陈若星说,“这几年,为助推陕西文学事业,我们多次报道优秀青年作家、残疾人作家、工人作家、农民作家,挖掘了一大批文学新人。我希望我做的工作能对得起这份职业。”
陈若星(左三)与本人作者党晓绒(左一)、女作家周瑄璞(左二)、文化艺术报办公室主任米领群(右一)合影
今天的《文化艺术报》,已经收获了太多的荣誉,真的已经成了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不缺席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甚至参与者。原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悦曾批示《文化艺术报》:“一张小报,底子很薄,没有很多扶持政策。但依靠一种好的精神、好的理念、好的运作方式及好的带头人,几年苦干,成绩斐然,很值得深思。”
一个癌症患者创造的生命奇迹
那次地震灾区采访中,陈若星突然感觉左胸及左后背像坠了铅一样难受。当时,她顾不上多想,以为是经常熬夜心区负累或是在采访时攀爬山路岔了气的缘故。然而,当从灾区归来去医院反复检查后,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此刻,她想到了学医的儿子说过的话,“任何疾病,尤其是癌症,要抓紧在第一时间尽早治疗,有时早治疗一天结果都不一样。”她知道,这个手术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了。
容不得伤感也容不得焦虑,只有一个念头在心中,无论怎样,都要面对;只有一份渴望——活着!只要她活着,父母就能吃上一口热饭;只要她活着,远方读书的儿子就还有妈妈;还有自己的事业,她怎么能甘心就此止步,让十余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呢?
先得把下一期报纸出版。她一行行一段段地审完几十个版面,认认真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揿灭台灯已是子夜。
黎明时分,又如同往常一样,她起身开始为全家人准备这一天的饭菜。因为父亲还患有糖尿病,她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全家三个病人的营养餐谱。她把大米淘洗干净放入电饭煲,将切好的配菜依种类放在案板上;少许温油炼出姜末的香味,再把肉粒、青椒粒、茄子粒先后倒入锅里,大火爆炒入料,小火焖出汤汁,再浇上一些蚝油,母亲最喜欢吃的菜肴就出锅了。炉灶上还炖着红烧牛肉,蓝莹莹的火苗将香味儿逼出砂锅……她麻利地准备好了父母一天的饭菜:两荤两素,还有一个汤。
留出母亲吃的,她熟练地把父亲爱吃的菜、饭和汤与药一起倒入榨汁机,为父亲制作好了营养搭配的流食,然后用一个自制的导管喂给父亲。
忙完厨房的活儿,她取出放置了一年的凉席,用湿布擦净后为全家人铺上;她为父亲放空了尿袋、换上了干净被单、用热毛巾擦了身体、做了全身恢复性按摩才算忙活停当……这些针对瘫痪老人的日常护理,陈若星十几年下来已经做得非常娴熟,如今依然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她用手中的木梳理顺了母亲凌乱的华发。阿尔兹海默症虽然使老母亲幻视幻听,精神紊乱,但女儿的呼唤,还是能够让她恢复些许清明。
收拾整理好住院和手术要带的洗漱用品、随身衣物等,她向母亲轻声道别:“妈,我要去出差了。”母亲轻轻点了点头。
给请来帮忙的亲戚再三交代了一切生活细节后,陈若星赶往报社召集会议。会上,从容地安排了几个重点采访;清晰地提出了这一阶段报纸的出版要求;向办公室主任、采编部主任交代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她告诉大家,自己因为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会离开一段时间。
乳腺癌大清扫手术,毫不夸张地讲,是将她的上身卸掉了半边,从肩部向下半个身子被剖开,把里面所有可能感染癌细胞的组织包括淋巴结全部去掉,而且必须切得很深。手术后一个月,开始化疗。每天因为怕药物渗漏会腐蚀肌肉组织,要一动也不敢动地打20多个小时吊针。而且化疗几天之后,她的头发全部脱落。
由于化疗期她必须住院,无法回家,所以母亲每天都打电话来说女儿不管他们了。不敢告诉老人实情的她赶紧说自己在外地开会,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可是她的化疗要做6个疗程,瞒得了一时,瞒不了太久。果然,到第3次化疗的时候,发生了令她始料未及的事情——
那天,交大二附院8楼的病房里,主治医生已经为陈若星配好了紫红色的药,化疗开始进行。谁知,母亲又在家里与前来帮忙的亲戚吵了起来,亲戚情急之中说出了陈若星做癌症手术的实情,母亲立刻高血压病发作,倒在了地上……亲戚不知所措,赶紧给陈若星打来了电话。陈若星一边联系好120急救车,一边叫来护士拔掉针管,便急忙穿着拖鞋,披上病号服,用纱巾包了头,跑到医院门口去接救护车……
母亲马上被送到抢救室,医生立即就下了病危通知书……虚弱的陈若星拿着单子不停地在医院里穿梭着,挂号、交费、取药、排队做CT、给母亲更衣、喂水……这一夜,在重症监护室里,重症的陈若星守着病危中的母亲,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母亲终于醒来后看见女儿便抱住她大哭起来。
母亲的病情刚刚有所缓解,亲戚又从家里打来电话:“若星,你爸他高烧40度!”紧接着,父亲也被送来重症监护室,又一张病危通知书递到了陈若星的面前……
就这样,交大二附院同时住进了他们一家危重病人……在陈若星的顽强支撑下,两位老人都脱离了危险被送回家中,陈若星又独自留在医院里,继续着痛苦的化疗……
一切的一切,陈若星都撑过来了。但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博大的爱,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美好的梦想,又怎么能做到呢?如今,儿子已经29岁,父亲已经91岁,母亲已经83岁,陈若星做完手术也已经5年了,她以自己的坚韧创造的生命奇迹受到了许多医学及护理权威的称赞。
齐家、治国、平天下,靠的是亘古绵延的文化力量;优秀文化,会穿越岁月的沧桑,积淀在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基因之中。当我走进陈若星和她的世界,试图用一两个恰当的词语赞美她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所能搜索到的溢美之词几乎全都适合她:美丽、知性、儒雅、乐观、谦和、真诚、踏实、坚韧、贤良、豁达、大度、包容、勤奋、执著、朴实、认真、阳光、温暖、善解人意、勇于担当……是的,她身上有着中国女性几乎所有的良好品德和素养,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品质和优良民族精神,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形成了伟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要以这种文化为底蕴。陈若星以她的身体力行,时时处处践行着这种文化:热爱国家、敬业爱岗、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自强不息……这些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在她身上叠加成了大写的中国传统女性、大写的中国人。这不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吗?
中国女人陈若星,生命因梦想和责任而如此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