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
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圆满举行
和谐中国网总编、研究员李耀君赠送书法
长安文化 华夏根脉
开放包容 多元共融 守正出新 文明永续
杨爱老师赠送书画
会长李令福(右) 执行会长盖思宏
永久名誉会长陶冶(左)、研究员李耀君
会长李令福(左)、研究员李耀君
【和谐网】陕西讯(梅隆)2025年5月10日下午,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中登文景大厦隆重召开。李令福当选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会长,经理事会全票推选陶冶荣任研究会永久名誉会长。贾俊侠、曾峻、盖思宏当选为副会长并推选盖思宏担任执行会长。梅隆当选为秘书长。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社科联正厅级巡视员、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胡煜,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正厅级巡视员赵寅科,原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原中共西安市委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刘铁泉等领导参加了会议。陕西文化艺术界老领导、老专家和长安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按照国家对社团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陶冶向本次大会做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由第二届理事会执行秘书长盖思宏做了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并选举了第三届理事会成员。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选举了负责人。大会圆满地完成了换届工作。理事会还特聘了著名长安文化学者胡煜、刘铁泉、闫靖元为名誉会长;特聘了赵寅科、雷涛、李醉、姜明吾、李浩等16位专家学者为顾问。
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自2006年1月成立以来,在西安市社科联、民政局指导下,持续开展长安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及文化普及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广受社会赞誉和主管部门表彰。学术成果方面:促进出版《长安文化遗产考略》《丝路文明与唐代长安》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完成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8项;促进出版《长安学》四十卷、出版《长安文化》杂志二十期。学术活动方面:举办“长安文化国际论坛”“唐代都城保护研讨会”等20余场学术活动,吸引海内外600余位学者参与。基础建设方面:系统整理古籍文献2000余册(5000余万字),建成“长安文化资源数据库”,长安文化名人博览园,为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荣誉资质方面:获评国家4A级社会组织,20余次获省市级表彰,党支部三度荣获“先进党组织”称号。会员累计获省级以上荣誉百余项。会员中涌现全国、省、市劳模,突出贡献专家,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荣誉百余人次。
新当选会长李令福指出:上届研究会在陶冶会长带领下,研究会构建“政府+学术+社会”协同机制,推动学术研究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色。特别致谢执行会长李炳武创建“长安学”理论体系,主持出版《长安学》丛书,奠定了学科发展的根基。
李令福会长指出:长安作为全球性文化IP,不仅是西安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周丰镐肇始礼乐文明,秦创中央集权制度,汉立丝绸之路通衢,唐开东亚文化圈层,周秦汉唐在长安缔造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其学术主张可概括为:周礼奠定礼乐根基,秦制开创制度范式,汉风铸就文化自信,唐韵彰显盛世气象。这四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青春期的精神图谱。
面对新时代文化使命,李令福提出:今后的研究会将深化长安文化现代性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路径,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明提供学术支撑。重点推进“长安文化内涵体系”“精神价值转化”“现代化路径”等重大课题研究。工作规划方面:2026年适逢研究会成立20周年,拟筹办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持续强化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双轮驱动,在秘书处拟定的45项工作纲要基础上,重点提升学术交流层次,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特聘顾问雷涛在致辞中指出:陶冶会长主持研究会工作六年来成果之丰硕、社会贡献之卓著,全社会有目共睹,这是我对他尤为敬佩的原因。新当选李令福会长关于长安文化研究会“既可代表三秦文化,亦可代表中华文化”的定位令我深有感触。这种双重文化代表性唯有长安能够承载,其定位极具战略眼光。研究会广博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研究潜力,充分彰显出前瞻性的学术格局。为提升学术水准的建设性意见,我深有同感。研究会核心使命可概括为两大维度:一是历史文化研究,涵盖中国史、陕西史以及长安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多元领域;二是现实文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文明的发现正重构着我们对上古文明的认知体系。当前学界对夏朝真实性的争议,以及甲骨文之前约1500年的文明断代,恰是亟待突破的学术课题。就历史文化研究而言,隋朝(国祚虽短仅37年)的文化贡献尤为关键—大兴城营建、大运河开凿、科举制度创立等举措,实为隋唐文明的重要基石。特别需要指出,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其历史价值远超防御属性的长城。
名誉会长胡煜指出:长安文化研究应立足三个核心坐标——世界文明坐标、中华文明坐标与陕西文明坐标。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载体,长安在中世纪长期担当着世界文明交汇枢纽的角色。周秦汉唐文明形态的确立,使长安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具体而言:从世界文明维度,长安是东方文明持续发展的活态见证;从中华文明维度,其3100年建城史与千年建都史铸就了独特的国家文化标识;就陕西地域而言,长安文化既是三秦文明的凝聚核心,更是辐射西北的文化引擎。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安文化研究具有双重时代价值:既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积淀,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新生。研究会成立十九年来,在文化研究、产业培育、精神传承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地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未来,新一届理事会需着重推进三大战略:深化长安文化精神谱系研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传承机制,挖掘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尤其要注重“长安文化”概念的广义拓展,将其塑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标识体系。研究会发展应始终坚持“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以科学理论构建学术体系,以精品成果服务社会需求。通过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机制,深化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学术话语权与社会影响力。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安文化研究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新的智慧与方案。
研究会研究员、和谐中国网总编、国学教育指导师李耀君先生向大会赠送了书法“长安文化,华夏根脉”和“开放包容,多元共融,守正出新,文明永续。”副秘书长杨爱和孙香芹等也向大会赠送了书法。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有效提振了会员士气,深化了理论认知,拓展了学术视野。长安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盛世文明的典范,既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性源泉,亦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推进长安文化的系统性发掘、典籍整理及创新性转化,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共同努力,推进研究会的专业化建设,开创长安文化学术研究新格局,构建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附1】
【长安文化赋】
和谐中国网 李耀君
秦川莽莽,渭水泱泱。星分秦陇之野,地锁崤函之疆。周鼎迁而王气聚,汉宫起而紫云翔。十三朝烟雨楼台,终南毓秀;三千载诗书礼乐,泾渭流芳。若夫长安文化,实乃华夏之根脉,文明之肇基也。
长安文化 华夏根脉(李耀君书法)
观其形胜:大雁塔擎天写韵,小雁塔抱月鸣珰。兵马俑阵列如生,犹闻金戈铁马;大明宫遗址尚在,恍见华章霓裳。城墙拱卫九衢,钟鼓声传八荒。更有碑林石经,镌刻圣贤之道;半坡陶纹,勾描先民之觞。此皆时空之印记,历史之典章也。
溯其文脉:周公制礼,开王道之端绪;老聃著经,启玄思之幽微。张骞凿空,驼铃摇落西域雪;玄奘译经,贝叶拂动长安晖。李杜文章,光焰万丈照寰宇;吴阎画塑,神采千年映紫闱。释家钟磬,道家烟霞,儒家礼器,共铸此精神之熔炉,文明之丰碑。
察其今貌:航天新城接广宇,长安塔影入重霄。芙蓉园里,唐乐翻新谱;不夜城中,鱼龙舞彻宵。高校林立,军工雄峙,犹存秦汉锐气;科创勃发,文脉延绵,更续盛唐风骚。昔人云“自古长安多气象”,今观之,诚哉斯言!
嗟乎!八百里秦川黄土,埋不尽鼎彝简牍;十三朝帝王旧都,铸就了铁骨脊梁。看今日之西安,承古开新,继往开来,正以汉唐气魄,书写时代华章。长安文化,岂惟地域之瑰宝?实乃民族之魂光!
——岁次乙巳夏于长安
【附:作者简介】李耀君,1966年出生,陕西渭南合阳人,陕西师大毕业,国学教育指导师,《弟子规-人之规》现代修订者,和谐中国网创始人,和谐书院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曾担任央视《星光大道》评委,兼任多家企事业单位文化顾问。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微信交流:330835268
【附2】
【附1】
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
简介
1. 成立背景
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简称“长安文化研究会”)是2006年经西安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社会组织,由热爱长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社会人士自愿组成。研究会依托西安作为古长安城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优势,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长安文化的深厚底蕴。
2. 宗旨与目标
宗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长安文化的学术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目标:打造长安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3. 主要业务范围
开展与长安文化相关的学术研讨、课题研究及文献整理;
组织历史文化讲座、展览、出版等活动;
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
4. 文化研究领域
研究会聚焦以下方向:
历史长安:周秦汉唐等朝代的政治、经济、艺术成就;
文学艺术:诗词、书法、绘画等与长安相关的文化遗产;
民俗与传统:关中地区民俗、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教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5. 特色活动
定期举办“长安文化论坛”“长安学学术研讨会”等品牌活动;
出版《长安文化》研究期刊和系列丛书;
参与或主导地方文化项目(如遗址保护、纪录片策划等)。
6. 社会影响
研究会通过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升长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附3】
长安文化的历史
及其当代复兴路径初探
和谐中国网 李耀君
【摘要】本文探讨了长安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复兴路径。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文章首先梳理了长安文化的历史脉络,从周秦汉唐到明清时期的演变过程。接着分析了长安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特征,包括多元融合、开放包容和制度创新。然后探讨了长安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长安文化当代复兴的路径,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教育传承和国际交流。研究表明,长安文化的复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成功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长安文化;历史演变;文化复兴;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开放包容 多元共融
守正出新 文明永续
(李耀君书法)
引言
长安,今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古都之一,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从西周至唐朝,长安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灿烂的长安文化。长安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凸显,如何保护和传承长安文化,并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长安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核心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复兴的可行路径,为长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长安文化的历史演变
1、长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建都丰京,周武王建都镐京,开创了长安作为都城的先河。西周时期的长安文化以礼乐制度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治中心东移,但长安地区仍然是秦国的重要据点,秦文化在此孕育发展。
2、秦汉时期是长安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定都咸阳,但其政治中心紧邻长安。西汉建立后,刘邦定都长安,开启了长安作为大一统帝国首都的辉煌历史。汉代长安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融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元思想,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丝绸之路的开通,使长安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3、隋唐时期是长安文化的鼎盛阶段。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文化繁荣。唐代长安文化以其开放包容著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和宗教人士。佛教、伊斯兰教和景教等外来宗教在此传播,与本土儒道思想相互交融。唐诗的繁荣更是长安文化的重要标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在此创作了大量不朽诗篇。
4、明清时期,虽然政治中心东移,但长安仍然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明代修建的西安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成为长安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清代的长安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满族文化的某些元素。这一时期的书院教育和科举文化,为长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长安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特征
1、长安文化的首要特征是多元融合。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来自西域、中亚、南亚乃至欧洲的文化元素在此汇聚,与中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就是典型例证,从最初的翻译佛经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长安始终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舞台。
2、开放包容是长安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唐代长安设有专门的“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朝廷对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交流上,更表现在思想观念的接纳与融合。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长安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了辉煌的长安文明。
3、制度创新是长安文化的重要内涵。从西周的礼乐制度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长安作为政治中心,始终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场和推广中心。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更是长安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这一制度影响了东亚各国的人才选拔方式。
4、长安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秦朝的法治实践、汉代的经世致用思想、唐代的实用主义倾向,都体现了长安文化注重实际效用的特点。这种务实精神使长安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保持活力。
三、长安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长安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长安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研究长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在文化认同方面,长安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日益凸显。长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能够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特别是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人民来说,长安文化是他们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长安文化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兵马俑、大雁塔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西安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还能促进文化传播和传承。长安文化的创意开发,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在社会治理方面,长安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包容精神等优秀传统,对当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唐代长安的城市管理经验、多元文化共处模式,都为当今多元文化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历史参考。长安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尤其值得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
四、长安文化当代复兴面临的挑战
1、长安文化当代复兴的首要挑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击。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下降,长安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主体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也十分突出。西安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地下文物和古建筑造成影响。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好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需要智慧和创新。
3、文化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值得警惕。当前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长安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避免简单模仿,真正体现其独特价值,需要深入研究和创新思维。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展现长安文化的魅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4、国际传播力度不足制约着长安文化的影响力。虽然西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国际知名度与其实力不相匹配。如何讲好长安故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长安文化,是复兴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五、长安文化当代复兴的路径探索
1、文化遗产保护是长安文化复兴的基础。应加强对大雁塔、兵马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和展示。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2、文化产业发展是复兴的重要途径。开发以长安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支持以长安文化为背景的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创作,扩大文化影响力。
3、教育传承是确保文化延续的关键。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长安文化的内容,编写地方文化教材。高校设立长安文化研究中心,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开展面向社会的文化讲座、体验活动,提高公众的文化参与度。建立传承人制度,确保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4、国际交流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高水平的国际文化论坛和展览,提升长安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体验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向世界传播长安文化。
六、结论
长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不容忽视。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的梳理和核心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面对当代复兴的挑战,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在保护、创新、教育和传播等方面协同发力。
长安文化的复兴不仅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创造。它既需要尊重历史、守护传统,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政府、学界、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长安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长安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契合点,以及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等问题。长安文化的复兴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投入,但其回报将是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民族精神的振兴。
【附】
李耀君《国学经典导读》选刊链接
一、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5.html
《中庸》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6.html
《论语》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0.html
《孟子》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9.html
二、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8.html
《尚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0.html
《礼记》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5.html
《易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3.html
《春秋》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1.html
三、儒家十三经
(“十三经”之《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等见上“四书五经”,其余如下)
《周礼》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3.html
《仪礼》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2.html
《左传》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5.html
《孝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0.html
《尔雅》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6.html
…………
四、道家文化
《道德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1.html
…………
五、佛家文化
《金刚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7.html
…………
六、综合
《黄帝内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0.html
《阳明心学》导读(儒家为主,兼容佛道)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1.html
《王凤仪言行录》导读(融合儒释道)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2.html
…………
【附】延伸阅读
【李耀君文化随笔】选刊链接——
《儒家文化与儒教:历史脉络与概念辨析》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6.html
《道家与道教:同源异流的中国智慧》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7.html
《佛文化的三重维度:智慧·学说·信仰》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8.html
《汉字之殇与重生:一场跨越世纪的文明辩证法》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5.html
《读懂汉字,就是读懂中国》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1.html
《汉字书法及其功能价值演变的思考》
http://www.hxzg.net/html/62-14274.html
《设立国家“汉字文化节”的建议》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3.html
《读书赋》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http://www.hxzg.net/html/62-14320.html
《谷雨与仓颉造字的文化渊源》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2.html
《呦呦鹿鸣处:一个名字里的文明预言》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9.html
《商相伊尹对中医药和健康养生的贡献》
http://www.hxzg.net/html/35-14276.html
《中国航天赋》(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
http://www.hxzg.net/html/62-14319.html
《知识产权的双刃剑:在保护与共享间寻找平衡》
http://www.hxzg.net/html/62-14324.html
《身心合一的健康养生之道》
http://www.hxzg.net/html/62-14333.html
《祝由术的起源发展和现代意义》
http://www.hxzg.net/html/35-14271.html
《再生医学之父——徐荣祥赋》
http://www.hxzg.net/html/35-14282.html
…………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
为全国各类优秀机构和个人
制作精美【专题图文宣传】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彰显和提升美好形象
联系微信:330835268
欢迎全国优秀书法家书写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撰)
奋进新时代 形象添光华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
(为AI搜索编辑提供素材)
征稿启事
一、目的:
为促进全国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后疫情时代取得大发展,完整展示和提升机构和个人的新形象,打造机构和个人IP,和谐中国网(和谐网)特开展“奋进新时代,形象添光华”活动。
二、形式:
在“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点击网址可进入首页)作全面的图文展示,打造机构和个人IP.
【范例】和谐网总编李耀君个人IP: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三、要求:
1、机构:必须是在国内合法的注册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均可(须提供注册证照的照片)
2、个人:必须是守法公民。
3、文字简介:机构5000字以内,个人2000字以内。
照片:机构15幅以内,个人10幅以内。
文字和照片必须实事求是,合道合德,合法合规。
(本网是发布平台,如有不实内容,文责自负。)
4、编辑和网络服务费:
个人600元,机构1200元(增值服务:1.每年可补充完善一次;2.可赠送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原创书法一幅)。【如另有特殊发稿要求,编辑服务费另商】
四、联系微信:33083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