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召开《有爱才有家》观后座谈会
发表时间: 2018-03-22来源:
  • 『将刘德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召开《有爱才有家》观后座谈会
     
    3月16日晚,以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原院长刘德芬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歌剧《有爱才有家》,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全体党员、团员干部观看了演出。几天来大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深深地被刘德芬同志的动人事迹所感动。19日上午,社会组织管理局党支部、团总支召开《有爱才有家》观后座谈会,组织大家分享心得体会,思考工作方向,汲取榜样力量。民政部党组成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詹成付主持会议并与参会者互动交流。
    詹成付指出,《有爱才有家》真实反映了基层民政工作的艰难和不易,是对“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完美阐释。这部歌剧从理想信念到工作、从“两学一做”到加强民政基层基础工作等多个角度,都带给了我们极大的触动和收获。召开此次座谈会,目的既是宣传这部歌剧,也是号召更多民政干部学习刘德芬的先进事迹。
    “刘德芬的典型事迹为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我们要将学习领悟的精神转化到当前的民政工作中去,将刘德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詹成付强调。
    “回答了民政工作‘为了谁’的问题”
    参会者分享的感受中,排在第一位的几乎都是“感动”。
    “剧情感人,催人泪下。”“看完之后,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好几次眼泪都控制不住地流下来。”……交流分享中,刘德芬在寒冷冬日收留遗弃的残疾婴儿、为去世的老人披麻戴孝送葬等剧情被多次提及。参会者普遍表示,刘德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用大爱诠释了为民爱民的情怀,用23年的时间回答了民政工作“为了谁”的问题,而这些正是孺子牛精神的完美体现。
    刘德芬的事迹为何会感动这么多的人?参会者认为,感动源于真实。刘德芬担任福利院院长23年来,切切实实为福利院的老人儿童做了很多工作,始终如一,从未松懈;刘德芬服务困难群体的感情是真实的,她始终将福利院的老幼孤残放在心上,视他们如亲人。“真实的感染力是巨大的。”道出了参会者共同的心声。
    刘德芬的平凡与伟大被频频提及。参会者普遍认为,刘德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用平凡诠释了伟大,在平凡中造就了伟大。“一个人干一件好事容易,干一时的好事容易,难得的是干一辈子。扪心自问,我自己或许一年都坚持不下来。”有参会者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了对刘德芬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为民爱民的执著精神的敬佩与感动。
    参会者从不同层面定义和解读刘德芬精神,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像刘德芬这样的先进人物是民族的脊梁,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有的谈到,刘德芬是基层共产党员的榜样,实践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的感慨,刘德芬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价值,正是源于她的坚持。还有参会者观剧后从网上查看了有关刘德芬的相关资料,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
    “如何做好基层民政工作?”
    分享感受的同时,参会者不约而同谈到了观剧对今后做好民政工作的启发:如何做好基层民政工作?
    剧中的一些细节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刘德芬刚分配到福利院担任院长时,福利院就是一所残破的院子:老幼孤残,荒芜的菜园子,黑乎乎的破房子,缺吃少穿;一位年轻人刚进入福利院时,因为条件太艰苦要求辞职;福利院工作人员少,刘德芬除了担任院长外,还同时承担着洗菜工、厨师、菜农、保洁员等角色,日常工作非常繁琐。作为基层民政工作者的典型,刘德芬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基层民政工作和基层民政工作者的艰辛。
    一些参会者结合自己在基层的工作或调研经历,谈到了基层民政工作的艰难与不易,认为应该多关心和支持像刘德芬一样的基层民政干部。他们认为,新时期的基层民政工作需要地方领导关心重视,确保有充足的工作人员;也需要我们上级机关及干部给予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
    参会者一致表示,要在工作中好好学习刘德芬精神。学习她工作中的坚持与奉献,学习她对人民群众的情深义重,学习她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大家表示,要以刘德芬精神为指引、为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
    詹成付最后总结说,刘德芬是民政领域涌现出的又一个重大典型,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这种精神的力量。当前,基层民政工作很辛苦,实践证明,去年部里带领全国民政上下共同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社会组织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要多思考能为基层民政做什么,为活着的“刘德芬”们做什么。要将刘德芬精神的一部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制定政策等方面,心里想着基层,多为基层办好事、办实事。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