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怎是无根点缀 救语文就是救人心
发表时间: 2011-05-16来源:

  心灵滋润了笔底才会滋润,而语文与生活的隔离,正是心灵干枯的主要原因。救救语文,首先应当是一场自救!首先自己要从物质包围圈、功利包围圈里突围出来;语文学习与语文表达,都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都应当“灵魂在场” 

  救语文就是“救人心” 

  看到报上一些有关火灾的报道,我便在自己教的本科生中作了个小型调查,其中有个问题是:如果你的寝室着火,你怎么做?令人惊讶的是,大概有一半同学回答:“打110。”打110没错,但这样的答复暴露了一个现象:如今年轻人的“自救”意识非常薄弱。 

  本文不讲火灾自救,这在本文只是个“起兴”;本文想讲的是“救救语文”的问题。“救救语文”喊了不只一年两年了,有批评语文教材的,有指责语文老师的,极端的,认为“语文”这个科目本来就不该有,取消掉算了。这些发议论者站在各自立场上,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少有人检点自己。 

  说到底,救语文就是救人,救人心,救人的灵魂。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为的就是“拯救国民性”。救救语文当然是语文老师的事儿,是语文教材编者的事儿,是语文学科研究者的事儿,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更是一场正在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表达的广大学子们自己的事儿,救救语文,不能只是一味地打110等着别人来救,还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要有辨别、脱围、奔逃跳跃的能力,自己要有开辟新路子、汲取新养分的能力。诚然,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教材,然而我们必须知道: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在语文教材,语文可以说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语文。 

  不能“呆”在语文教材里 

  当年李清照,有一天起床时宿酒尚残,因为“昨夜雨疏风骤”,就担心窗外的海棠花会被骤风吹落。她急切地“试问卷帘人”海棠如何,卷帘人漫不经心道:“海棠依旧。”李清照生气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判这位“卷帘人”语文不及格,因为她疏于观察生活,不重视细节的变化,用空话、套话来敷衍。想学好语文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变化着的新生事物。 

  最近我的几个学生正在为一些儿童书写故事。一个同学写鸭子与鹅的对话,写得文绉绉的,完全是书面用语。我问她:看到过鸭子么?听到过鸭子的叫声么?鸭子的叫声与鹅的叫声有什么区别?她说:只看到过菜场里的鸭子,鹅则从来没见过。那怎么行?创作首先要“下生活”,要学会观察,这是第一步。这个同学说:过去在语文课本里学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那不行,你不能“呆”在语文教材里,你得走出来。古人的诗歌是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结晶,他们向生活学习语文,应当成为我们的榜样。她说:这也不是我的责任啊,我们的生活就这么狭窄,菜场里的鸭子和鹅,还都不叫。我说你可以逗弄它们,让它们叫。她说:那多脏啊! 

  这我就无话可说了。 

  写作小组有同学写猪睡觉,“四仰八叉”。看没看见过猪睡觉?猪是把嘴脸揣在怀里睡的!没看见过?读《西游记》也能获得间接经验嘛!还有一个同学写狗,用了个成语“默默无闻”。狗怎么会“默默无闻”?狗那么喜欢狂吠,怎么“默默无闻”了?不是有“鸡犬之声相闻”之谓么?“默默无闻”什么时候成了可以“放之四海”的词了?评语里也用、悼词里也用,真是语言干瘪、套话连篇! 

  语言何以成了无根的点缀? 

  现代人与自然、生活真是隔得远了,这真的很危险。有学者指出,如今我们的教育有一种“恶疾”久治不愈,那就是常识的缺乏。而常识的获得,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老舍曾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这与铁凝说的“不要从知识上延伸知识”是差不多的意思。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看似丰富,其实并不丰富,有的人或者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或者家庭、公司两点一线,业余时间又总“挂”在电脑上,工作离不开电脑,娱乐还离不开电脑,故而精神世界很狭窄,进不去别样的生活,并且还不知道这样很不好。如果不能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拓展自己的精神领域,开放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那么,哪里会有开放式的表达能力?心灵滋润了笔底才会滋润,而语文与生活的隔离,正是心灵干枯的主要原因。 

  那一次我上课,教前面提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随口问了句:同学,能不能形容一下你眼中的海棠花?同学们的回答令我惊异得几乎绝倒:“我们没有看见过海棠花。”怎么就没有看见过呢?我们的校园里不正如火如荼地满开着海棠么?你们从宿舍到教室的必经之路上,不正有一丛丛、一簇簇这花中的醉美人么?走,我领你们去看看!这堂课,后半段是在校园里、花丛边讲的。近距离地观察端详,了解重瓣不重瓣、垂丝不垂丝的区别。在海棠花下背诵清照词,味道大不一样。

  但是,也有些同学按兵不动,竟是去看一下的兴致、热情都没有。等我们回到教室一看,她们在摆弄手机,摆弄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手机。救救语文,没有“自救”的迫切心,“他救”竟不能奏效。 

  救救语文,首先应当是一场自救!首先自己要从物质包围圈、功利包围圈里突围出来;语文学习与语文表达,都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都应当“灵魂在场”。(翁敏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