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色的画面,希望的声音
——谈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声音与画面
西安外国语大学 孙眉青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一千多名犹太人免受德国纳粹杀害的事件,影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气势恢宏,巧妙地运用声音与画面表现了以“二战”为背景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影片以黑白为主要色调拍摄,将观众们带回了那个在“二战”时期被德国法西斯政府统治着的纳粹集中营,片中没有刻意描述环境的恶劣,没有特地表现屠杀的血腥,却依然能让人们感受到纳粹的残忍和集中营的黑暗。
在1994年,彩色电影非常普遍的情况下,采用黑白胶片的模式、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更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极其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影片开头的画面是彩色的,一张餐桌上放着两盏烛台,烛台内的蜡烛燃完、烛光熄灭,整个画面的色调变为黑白,感觉到好像是在从现实中陷入了回忆……那微弱的烛光,似乎象征着那在“二战”时,纳粹集中营内岌岌可危的一个个生命。
影片中不时穿插着豪华宅邸、政府,盛大的舞会、酒会,处处都洋溢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部影片不需要悲惨的背景音乐,仅仅依靠真实的环境音或者平常的音乐,就能将集中营的黑暗显露,将在战争的条件下被扭曲的人性衬托的淋漓尽致。
德国军官阿曼喜欢上了犹太姑娘海伦,但是由于纳粹法律的规定和对犹太民族的偏见和轻视,使阿曼不敢对海伦表白,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海伦的爱,在昏暗拥挤的地下室里,阿曼把自己对海伦的好感归咎于海伦的诱惑,于是对海伦又是一顿毒打。而与此同时,影片使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正在舞会里听歌调情的辛德勒、劳役营中简陋婚礼上的欢呼与这顿毒打剪切交杂在了一起,我们听到的是歌女深情款款的对着辛德勒清唱,听到的是简陋婚礼上犹太人长久而热烈掌声的欢呼,看到的,却是阿曼队海伦的毒打。辛德勒和参加简陋婚礼的犹太人的高兴却更凸显了海伦的悲惨,而在这悲惨下,我们看到的是德国军官阿曼恼羞成怒、想爱而不敢爱,者被战争扭曲的变态心理,这里没有音乐,也不需要音乐,单声音与画面、欢快与悲惨的强烈对比,就让人震惊!
影片中还有两个场景,让人乍舌。
场景一:医院中,医生们给每一个即将被枪杀的犹太人都服了药,希望他们能没有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当所有的人服完药后,德军血洗隔离区,走入医院,看到一群已经死了的犹太人,他们依然用枪射击他们。
场景二:清晨,被当做俘虏的犹太人在操场上集合,清点人数,开始劳动。德国军官阿曼早晨起床,闲来无事,站在阳台上看到下面的俘虏,稍不顺眼的就随便短枪射杀,一连杀死了两个无辜的人,眼睛都不眨,没有一丝怜悯之情,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性命视为儿戏。
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画面可能就是那一个在黑白叙述中的唯一亮色——穿着红色衣裙的犹太小女孩。影片在1小时10中处,小女孩第一次出现,天真地穿行在正在遭受劫难的大街上,后来在士兵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观众再次看到她时,她已停放在尸体车上。黑白片中的"红色小裙"胜过了千言万语,这一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在强烈视觉感染力的背后是对德国纳粹分子的痛诉。
如果说影片的画面令人赞叹的话,那么影片的声音就更堪称一绝,处理的独到而成功,渲染了人物的情绪,表现了战争的悲惨。
首先在影片一开始,火车的汽笛声,清晰、真实,让观众内心为之一颤,心提到了嗓子眼,时刻准备着迎接残酷的现实……
下来,影片在1小时12分钟时,纳粹德军血洗隔离区,伴随着士兵的枪声,德国军官阿曼坐在钢琴前弹奏欢快的钢琴曲,这一处属声画对位,在欢快钢琴曲的衬托下,震耳欲聋的枪声显得愈发惨烈。
影片中几次响起了小提琴独奏的音乐:
第一次,当辛德勒下决心救人,列出名单时,背景音乐响起,悠扬却令人感慨,辛德勒把这数年所赚得的一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尽数花费在了与他素不相识的犹太人身上,只是为了救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第二次,苏联红军宣布,战争结束,在一个下大雪的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作为纪念。辛德勒忍不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留有一颗金牙而懊侮,因为这样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个人。背景音乐再次响起,饱含着敬意与辛酸。
最后一次,是在影片结尾处,辛德勒坟墓的镜头,那些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裔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每人摆上了一块小石头,这是他们对这位恩人最崇高的敬意,这时背景音乐又一次响起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成功表现战争题材的电影,他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影片,令世界震惊。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用影像和声音,细腻的向人们揭露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用压抑黑暗的画面和哀而不伤的音乐,征服了所有观众的心灵,并对历史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深深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