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故事】话说“合阳鬼”
发表时间: 2018-08-09来源:
        【和谐中国网·陕西】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蛮临潼,鬼合阳,韩城是个球咬腿,白水能出二秆子,不如富平的八点子……
        由来已久的段子,似乎很精准的捕捉了渭南各地人的特点。也让各地人心里不禁集体纳闷:平时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和乡里乡亲处得也很融洽,觉不出来什么不好,怎么就给别人留下了不良印象?
        作为一个合阳人,我对于“合阳鬼 ”这种“雅号”一直十分忌讳。四处查找来历,企图找回一点面子。这才发现对于“合阳鬼”的来历,版本众多且褒贬不一。本地正式记载的有两种。一说孔子周游至古莘大地,路遇小孩在路中央玩。孔子上前询问,想让小孩让开路,不料这孩子指着路中间用石头砖块垒成的城墙说:“城避车乎,车避城乎?”孔夫子被问住了,他感慨地说:“莘地连小孩都这么鬼,那大人就更了不起,我还传什么道啊!”接着向这小孩深施啤一礼:“有智不在年高,是吾师也!”说完命子路调转马头,朝原路返回。这就是后来人说的:“孔子西行不到秦”。二是说合阳人连年高中夺魁,张榜公布“合阳魁某某某”,有个外地人读的时候,将“魁”错读为“鬼”由此便传开了,这两种来历都彰显了合阳人的 智慧与聪明,体现了地域深厚的 文化底蕴。
        这种聊以自慰的解释带给我的良好感觉并不长久,因为我发现不管它的来历几何,人们平时嘴里的“合阳鬼”,还是充满了戏虐与不屑。听起来似乎做了许多鬼鬼祟祟,见不得天日的勾当。当听到别人罗列“鬼”的特征后,又有些羞愤,合阳人的作派似乎真的“鬼”,怎么就不光明正大的做人处事,而要让别人诟病呢?随着岁月的沉淀,时至今日,我似乎对“合阳鬼”这个不怎么让人愉快的称号有了些许新的看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合阳一直是一个民风淳朴,而且有着深厚人文积淀的地方。虽然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地方,但在精神领域,合阳人一直是充盈的,独立的,很少受外来冲 击。人们崇尚勤劳简朴,重视农业发展,重视教育,谨慎务实……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特点在这里都尤其显著。有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引领,人们的行为也在不经意间深受影响。
        对于“合阳鬼”一说,撇开那些褒扬之说,合阳人行为举止中的种种神秘和谨慎,似乎也成了“鬼祟”的铁证。但我觉得,说到底“鬼”在这里并不只是什么“鬼祟”,还有更多的是无奈,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恰如其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经常吊在嘴边的话,就是合阳人“鬼”的渊源。
        街头巷尾,遇到认识的人,不免寒暄几句。“你到哪儿起(音,意思为去)?”“我到屋头(音,意思为那头)起?”“到屋头做啥起?”“弄也啥。”“弄啥起?”“弄也奈。(奈只是音,代词那的意思)”.然后两人又急匆匆的走过,从这一组常见的乡间对话,我们似乎解读出合阳人的“鬼”,三句话问不出个来龙去脉。其实仔细想想,问的人并不是真想问出个子丑卯寅,只是出于一种人际交往的礼貌。答的人也心知肚明,自知不是什么明星大腕,所以也就礼貌的应声,并不详说。合阳人对此习以为常,能敏锐地根据两人交往的深浅而知趣应对,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和奇怪的,若让外的人听起来,就会觉得“鬼”。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家都有不可告人的难。 我们中国不讲究隐私,待人如己,人与人之间什么话都问。有些可以说,有些就不能说,那么怎么办?转个弯不去直面,就成了“鬼”的又一种表现。“出头的椽子先烂”,在社交或职业场合有时候会也遇到许多凶险的境地,当涉及某些敏感话题时,合阳人的闪烁其词,装聋作哑,神色诡异或匆匆离去,可谓最“鬼”不过。可这岂止合阳人呢?全中国人可能都会这样。自己的苦难只能自己扛,说与别人,真正关心你的人会徒添痛苦,幸灾乐祸的人会四处宣扬,给自己造成更大的伤痛;社交或职业场合的事你不一定说了算,真诚的亮出底牌或许会成为别人攻击的弱点和理由。所以说你与其这样,还不如“鬼”一回。“鬼”是有所畏惧,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保持了人与人的安全距离。这可谓是人际交往中的“君子”作风。其实这些你能一眼看破的“鬼”,恰恰又算不得“鬼”,做人的坦率与憨厚又深藏于其中。难道不是处世的一种智慧吗?
        当你经历了生活磨练,知道做人的艰辛,便也知即使做“鬼”,也有几多无奈与不甘。何况作为一个人,谁不愿意堂堂正正的呢?如果你看到别人“鬼”的时候,恰恰应该自我反思,你是不是给别人带来了某种危机。当然,也有居心叵测,害人害己的“鬼 ”,但这种“鬼”与人门吊在嘴边的“合阳鬼”已经相差千里,且你常常不会发觉,所以得另当别论喽。(讲述这个故事的合阳人很多,版本也很多,故谨以此文献给能读懂合阳文化的合阳人……)
【和谐中国网投稿】
  邮箱:731590068@QQ.com
  微信:131 4145 7599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