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重建与再造
发表时间: 2010-02-24来源: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是一个旨在追求经济消费适度化、基层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并且具有浓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间。

  ●但在我国特殊的社会转轨时期,大多数城市社区离真正的“和谐社区”仍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是我国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不懈的长期努力,当前应着重加快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建与再造,保障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开始进入社会转型关键期,此时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现,社会风险程度明显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谐社区必将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广大的城市化地区全面构筑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关于什么是和谐社区,国内存在多种观点。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它与和谐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内涵应更具现实性和明确的规定性。但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我认为,城市和谐社区,就是指在城市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旨在追求一种经济消费适度化、基层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间。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足够的经济能力、消费能力和发展能力(不至于陷入贫困境地),且生活和消费行为适度化、科学化;第二,社区居民拥有基本的传统伦理素养,心态平衡,邻里之间讲诚信、讲和谐,具有很强的归属感;第三,拥有较高的居民自治程度,不能受政府过多的强制和干涉,社区居民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能够顺畅地表达种种利益需求,社区决策民主化、自主化、公正化,具有极强的社区凝聚力;第四,拥有多元化、专业化的合法社会团体或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并且相互合作、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专业的社会服务;第五,社区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人与自然平衡共生,富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但在我国特殊的社会转轨时期,大多数城市社区离真正的“和谐社区”仍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与社区居民间诚信伦理的丧失。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和诚信经济。但在我国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繁荣城市经济的同时,也给国民传统伦理道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敲诈、假冒、伪劣等现象层出不穷、不绝于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时候变成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社区居民之间、邻里之间的互信、互助、友爱、友情日渐淡薄。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除了自己或家人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可值得信任。一个缺失道德伦理与诚信的社区,难以建成真正的和谐社区。

  第二,风险社会的形成与社区居民安全感的普遍下降。现代城市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尤其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流动人口的增加等,使得城市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日趋下降,自我安全和防范意识随之增强。在一个居民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社区,相互提高警惕、老死不相往来就成为必然结果。

  第三,社区强势行政管理与社区参与的低迷状态。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社区管理中,政府的纵向强势管理力量依然强大,基层居委会很难成为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无法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或带领居民处理自己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缺乏足够的自治程度,尤其大多数城市社区对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仍存在许多侵害社区居民利益的现象。这些因素极大地挫伤着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热情,缺乏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社区参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第四,非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社区居民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强制拆迁、群众连续持久上访的诸多报道充分说明,我们的基层政府还不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仍然缺乏社区居民正常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途径及解决机制,给社区的和谐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

  第五,日趋明显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保障的乏力。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问题,社会竞争的结果致使一部分人成为“弱势群体”,而当今社会利益公共公正调节机制的缺失,以及社会保障范围、力度的有限性,限制着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

  第六,多元分头治理下社区资源整合的步履维艰。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现象较为严重,社区资源难以实现整合与共享,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七,经济利益导向下社区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危机。当前城市社区中的大拆大建,随意破坏,直接导致社区面貌千篇一律,丧失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精神,缺乏个性和特色。一个生态环境恶劣、缺乏自身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社区,并非是真正的和谐社区。

  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开始刚刚起步,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是其中的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不懈的长期努力。当前应着重加快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建与再造,保障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为此,第一,重建社区居民间相互信任的社区诚信伦理机制。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照、相互帮助,才是一个和谐社区的内涵与要求。因此如何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重建社区内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相互信任的诚信与伦理道德机制,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首要机制。第二,重建有利于降低风险的社区公共安全机制。加大政府、社会的投入力度,强化组织建设,创建居民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安全社区。第三,重建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全力构筑公开透明的基层公共服务型政府,创建社区参与载体,使得绝大多数社区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培育新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切实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尤其应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第四,重建多元互动合作的社区综合治理机制。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重建平等、交流、协商、互动、合作的新关系,构筑社区治理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第五,重建有助于资源共享的跨界组织管理机制,实现社区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尤其应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社区内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双向告知和信息互通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应急控制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保障社区安全。第六,重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社区生态与文化特色机制。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塑造与自然相和谐的形态文明,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或风貌,构筑社区文化特色,并不断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社区人文精神理念,共同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居住环境。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