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拱墅区全国首创“四大品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发表时间: 2009-06-30来源:
本网讯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全国首创了“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一倾斜四延伸”全覆盖救助、社区失业预警干预和“零遗漏、全方位”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四大服务品牌,和谐社区建设成绩显著。全区6万余名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低收入群体实现服务全覆盖,全区共投入各级各类救助资金4802.6万元,受益群众7.96万人次。今年5月30日,拱墅区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首批“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城区”荣誉称号,此前的2002年,拱墅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荣誉称号。

  一、首创四大服务品牌,破解和谐社区建设难点

  拱墅区位于杭州城北,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 7 个街道,共有81个社区, 8 个村,总人口达60余万。30年前,这里集中了杭州城区大多数轻纺化工企业,属典型的老工业区。改革开放中,全区历经国企改制、下岗分流等变革,浓缩了改革开放30年来杭州快速发展的轨迹,也曾遭遇了社会变革中的种种困惑:社区老弱病残多、下岗职工多、外来人口多。然而,不久前的一项权威调查却显示,住在这里的居民,幸福感指数高达95%以上。是什么让并不算是杭州富裕城区的拱墅区居民感到生活在这里颇具幸福感?拱墅区在创建和谐社区中独创的“四大品牌”给出了答案。

  “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张丽娜是杭州第一棉纺厂的下岗女工,家里有一个患脑瘫的儿子。拱宸桥社区专门为她设立了一个助老助残岗位,除了负责照料脑瘫的儿子外,再负责定期走访照顾社区3位老人,每个月千余元的稳定收入不仅解决了其家庭生活难题,也解决了社区3位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难题。作为浙麻、杭一棉、杭丝联等国有大中型棉纺企业集中地,不断增加的“4050”下岗失业人员所面临的再就业难题,影响着社区和谐稳定。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拱墅区60岁以上人口超过6万余名,其中独居、空巢老人近万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难题,已成为社区工作的热点难点话题。

  从2005年开始,拱墅区率先推出融助老助残服务和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为一体的“一岗解两难”新模式,通过建立助老助残服务站、设立助老助残社区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缓解“4050”人员就业压力,同时满足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实现“一岗解两难”。目前,全区已建成助老助残服务站30个(其中示范型站点10个),站点面积2500平方米,开发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200个,向辖区1200余名困难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有偿服务覆盖全区6万余名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低收入群体。

  “一倾斜四延伸”全覆盖救助。在5 .12大地震后“无家可归”的四川民工唐明,得到了驻地半山社区替他向拱墅区慈善总会申请的3000元困难救助款。对外来人口实施困难救助,在拱墅区已经制度化。只要在辖区内生活1年以上、并与辖区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凡合同期间因灾害、疾病、工伤等原因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最高可得万元救助。外来人口由于其流动性大,受到管理约束少等原因,为现行的救助体系不“兼容”,也使他们成为社区和谐的“短板”。拱墅区在和谐社区创建过程中创造性地推出了以“一倾斜四延伸”为主要内容的全覆盖救助工程,实现救助对象向老、幼、病人群倾斜,救助范围向农村群众延伸、向边缘困难家庭延伸、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向突发事件领域延伸,实现救助对象城乡全覆盖。受益人群从城镇低保困难家庭,扩大到农村低保困难家庭;从城镇边缘困难家庭,扩大到农村失地农民;从企事业单位下岗职工,扩大到在职困难职工;从辖区居民,扩大到外来务工人员。救助范围从现金援助扩大到就业援助、医疗援助、住房援助、助学援助、司法援助等。目前,已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救助资金4802.6万元,受益群众7.96万人次,使辖区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拱墅区全覆盖救助的创新之举,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副省长陈加元等5位领导先后6次作出批示。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高管信息》、新华社特稿、中央电视台1套《朝闻天下》栏目、民政部《中国社会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等国内主流媒体给予广泛宣传报道。

  社区失业预警干预。住在米市巷街道夹城巷社区的韩宝山,今年2月开始失业在家,不过,没过多久,社区劳动保障室工作人员就了解到他的情况,主动把岗位送到了家里。能够这么快了解失业人员的情况,并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这得益于拱墅区对社区劳动就业年龄段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拱墅区首创“社区失业预警干预”机制,将社区内所有劳动年龄段内人员,按照就业稳定性划分为ABCD四类,并建立数据库;用“红、黄、绿”三色对就业状况进行监测评级,重点对失业人员和边缘失业人员进行监控和预警,及时全面掌握社区就业状况,为促进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数据。

  “零遗漏、全方位”居家养老。今年4月,拱墅区为首批“空巢”老人免费安装了“全球眼”摄像头,并赠送具有GPS全球定位功能和“一键通”呼叫功能的CDMA手机。通过这套系统,“空巢”老人在家的一举一动都将传输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天候实时远程看护。

  拱墅区以养老保障、医疗健康、生活照料、文体娱乐、权益维护和志愿服务等“六网”为基础,将辖区6万老年人全部纳入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爱心食堂、日托、康复、医疗等四大项服务。向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重残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依托最先进的3G技术,为80岁以上困难老人、重残老人免费安装“全球眼”实时看护系统,探索建立“零遗漏、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

  二、坚持四位一体建设,实现社区和谐健康发展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坚持社区自治、服务、治安、环境四位一体建设,为社区和谐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规范社区自治。各社区都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参与。充分发挥企业退休人员自管小组、居民小组长和业主委员会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居民投身社区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完善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建成社区服务中心65个,向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救助、就业等公共服务。建立社区自我服务体系,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成立81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注册志愿者3.97万人。发展经营性社区服务,建成15条社区服务一条街,对124个社区便民服务点实行统一管理。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建成由四网、社区服务信息亭、120呼叫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的“四网一亭二系统”。开展社区共建活动,鼓励和引导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放单位内部设施,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提升社区治安。健全社区安全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工作室(站)、物业保安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建立社区警务室75个,社区电子监控792处,构筑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完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的愿望,加大矛盾排查和调处力度,成功调解4668件,调解成功率98.5%。落实“三位一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置主题式服务广场,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就业环境。该区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区”,群众满意率连续两年达到97%以上。

  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新增绿化104.1万平方米,整治庭院67个,对49个老旧小区实施了截污纳管,改造污水收集系统219条,整治撤村建居农居点8个,累计完成危旧房改善1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600余户。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义务植树、种草、护绿、打扫环境卫生等活动,着力整治社区乱建房、乱停车、乱发小广告等行为,维护社区环境整洁有序。

  三、加强四大保障力度,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基础

  围绕“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目标,通过加强领导、完善设施、提升队伍、加大投入等四大举措,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和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文件精神,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的新要求,调整充实拱墅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相继出台了《拱墅区和谐社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拱墅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同时,将和谐社区建设列入政府工作考核和实事工程项目,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全面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社区配套用房清理工作,重点做好撤村建居社区的配套用房新建、确权,全区社区配套用房为75500平方米,每百户50平方米,大大超过省、市标准。另外,通过新建、翻建、置换、资源共享等办法,在辖区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05个、企业退休人员活动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1个、社区健身苑点153个、助老助残服务站30个,社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提升队伍素质。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机关下派等办法,将文化素质好、办事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充实到社区工作。目前,全区739名社区工作者,大专以上学历509名,占68.9%;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8岁,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加大社区投入。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充分保证社区建设各项经费,去年安排社区工作经费6800万元,比2007年增长65%;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去年社区工作者人均工资福利5.31万元,比上年人均提高1.91万元。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