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绍良:华彩照合阳
发表时间: 2009-12-23来源:
         题记: 梦中的眷恋尚未拂去,相思的念头又涌上心来,回首遥望,有种温暖绵延在秦岭脚下,黄河之畔,黄土塬上……

  “铃、铃、铃”,电话那头传来了新华社陕西分社老摄影记者范德元的声音,他激情澎湃地告诉我,他多年精心为家乡拍摄的画册,在庆祝新中国60华诞之际就要出版了,邀我为画册《空中看合阳》写几句话。

  人生路是自己蹚出来的,成功与否就看你在自己蹚出的路上能够走多远。农家子弟出身的范德元,文化程度不高,在家乡参加工作后的十几年中,硬是凭着对摄影的执着爱好,一步一个脚印,“走”成陕西摄影界小有名气的人才。改革开放初,河北省在《光明日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才,范德元这位“老陕”报名自荐,从三秦大地的关中平原被“招贤”到了燕赵大地的华北平原,最初在河北省林业厅工作,后又被新华社破格录用。正是在河北我们相识,并开始了交往。

  我和范德元交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秋,为纪念即将到来的唐山地震十周年,新华社河北分社策划出版一本反映新唐山建设的画册,当时在新华社河北分社借调工作的范德元领受了这一任务,由于工作关系我当时几乎常驻唐山,这样我俩开始交往。那时,范德元年届四十,但为了出色完成任务,他连续四个月未回家,渤海之滨、燕山脚下、冀东平原都被他用照片一一记录下来。他的执着、敬业、质朴让我感动,潜移默化地也影响了以后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人的命运许多时候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范德元人生中工作几次大的变动都是他自己主动把握才得以实现的,而且每变动一次工作他的事业便出现一次飞跃,这是十分难得的。1996年,范德元从河北调回了自己的故乡,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工作。人生有巧也有缘。三年后,总社调我到陕西工作,我们又开始在一个单位继续交往。记得我刚到陕西,正值李瑞环同志来陕视察,我和范德元一起参与了此次采访报道任务,五天之行我再次近距离看到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进一步了解到他对摄影的挚爱。当时的党家村还鲜为人知,范德元在此后三年时间里,十六次到党家村采访,下工夫拍摄了这个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并编辑成一本介绍中国民居文化的画册。这深深感动了我,所以在出版过程中,我尽可能给予他支持和帮助,对此,他至今仍念念不忘。

  陕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陕西工作了近十个年头,有很多让我眷恋的人和事,我深爱着三秦大地,梦里常依稀念起“八水绕长安,秦岭拥西安”。手捧这本册子,更加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痴恋。如果说“情系桑梓、心怀感恩”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那么这种品质承载上拼搏向上的精神,便是一种超越的力量。范德元就是拥有这种品质、精神和力量的硬汉。退休后,他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服务家乡合阳的事业中,历时三年有余,将数十年聚焦合阳的摄影作品整理成册计划出版,同时还为了编采画册的方便,自费学驾照、学电脑操作、学网站建设等等,时时刻刻保持着年轻的状态,乐此不疲,这种“与时俱进、不舍学习”的精神,是许多年轻人也做不到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烙印。范德元的家乡在陕西合阳, 黄河岸边的洽川是个很美的地方,在陕工作期间,我也几次去过,那里民风淳朴,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象。她依偎在母亲河怀抱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小江南”之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据考证,洽川还是爱情诗之源,《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从此地吟诵而出,穿越古今。记得当年《诗经》发祥地国际考察团洽川研讨会议召开的时候,我还特意派人前去关注报道,老范自不用说,早就忙前忙后起来了,自打那之后,合阳的千年历史面纱被掀起,处女泉连同那些充满浪漫传奇的故事扩散开去,合阳的旅游业兴盛了起来,合阳的民俗工艺等也走向了世界。

  在我看来,范德元堪称“合阳对外宣传的文化使者”,上网稍微检索一下“合阳”相关词条,有很多地方都会有他的印迹,当然,体现得最全面、最深入的莫过于他多少年精心为故乡编拍的这本《空中看合阳》大型画册。当听说他60岁的时候还登飞行器在合阳上空拍摄六个小时,我打心底佩服这位已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

  得知我要离开陕西调北京工作时,范德元到办公室为我送行,仍念念不忘他的画册,特意叮嘱我回总社之后,帮助联系新华出版社出版,后来他又跑到北京找我。范德元为家乡出画册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一生乡音不改,故情不忘,这一幅幅图片宛如一颗颗珍珠,是作者以爱的线条穿插起来的,山水风物相得益彰,动静明暗结合有致,彰显了赤子赤心,诉说着不离不弃,也只有对家乡如此刻骨铭心的爱,才能定格出这一系列的精彩,并有心结集出版,献给美丽的故乡。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