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奋起 中年人在觉醒 青少年在沉睡
蔡华伟绘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下课书包父母背,体育活动难坚持,宅在家里不爱动,天气一冷就感冒……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前不久,一则“长沙长跑启动仪式小学生行进一圈竟累倒在地”的新闻引起关注。尽管事后长沙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出面澄清:所谓“累倒”的学生其实只是在跑道边休息,并非累倒在地。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澄清并无多大说服力,这些年,诸如“初中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频频晕倒”的报道还少吗?青少年体质下滑,绝非个别情况,而变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近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如同乘上火箭,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却在这20年间呈现不断下滑趋势,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如今家家一个宝,为啥好日子却养出了弱孩子?
宁可不锻炼,不可不学习
“不愿孩子被落下”成家长普遍心理
今年,高二学生康嘉诚已经基本告别了自己喜欢的乒乓球运动,“随着年级升高,打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紧凑的学习安排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就长达11个小时,回家后,还有五六门课的作业要写,一天下来,康嘉诚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有点空闲就想睡觉”。
与康嘉诚有相同感受的学生不在少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
过重的学业负担、过长的学习时间,让青少年远离了阳光和操场。很多人因 “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而在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下,这样的做法往往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视为“最佳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不情愿自己孩子被落下”是家长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面前,家长有时也很无奈”。
“现在的升学机制决定了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运动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应试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长、学校包括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才至关重要。
他认为,人的体质发展规律有一个“时间差”,青少年时代,需要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也是最需要体育锻炼的时候,“不重视体育运动,或者‘用健康换学业’的做法都是在给未来埋下隐患”。
不怕不运动,就怕出事故
安全因素导致校园体育“因噎废食”
在教室里闷坐了一天的于雅惠很盼望体育课的到来,“难得有时间出去活动一下”,但她对体育课的评价却是“不算枯燥,却也没什么意思”。
在升学率的“硬性”考核面前,体育课难逃“鸡肋”的命运。对于传统的跑、跳、投训练,很多学生表示“兴趣一般”,“每当快考试的时候,体育课就被挤占了”,也是绝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的情况。
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慎之又慎”的原因之一。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体艺处处长王宏伟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但也仅对运动队训练开放,其他的学生几乎无缘进去活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位体育老师也表示,近些年,由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体育技能下降,跳箱、单杠这类器械项目一直使用得比较少,“许多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仅难度会降低,也都选择逐渐淡化这些项目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学校体育应如何发挥作用?
兰州市体育老师田宏表示,要想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所受益,可以根据现有学生的状况设计有特色的体育课。“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发展,避免枯燥,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2007年,中央专门下发了文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比如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
但时隔4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仍未能有效改观。“学校体育教育的探索非常复杂,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或检查‘突击’体育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毛振明说,要发挥学校体育的真正功效,关键在于监督与考核机制的完善,以促进学校对政策的落实。
父母爱户外,孩子才不“宅”
家庭氛围直接决定青少年生活习惯
“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尴尬现状被一语道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的数据表明,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很多孩子在体育方面没什么特长,参与兴趣低,特别是现在有了很多可以代替体育运动的活动,”毛振明说,“‘宅’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由于青少年运动氛围的缺失,体育运动越来越淡出学生们的视线。除了学习压力和对体育“兴趣不高”外,缺少运动伙伴、运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使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了“无米之炊”。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运动场地,康嘉诚与同学的聚会内容就经常从打球变成吃饭,久而久之,他们便放弃了体育运动的计划。不过,也有学生可以“因地制宜”。于雅惠就选择了跳绳这项简单易做的体育运动。“中考体育有这个项目,练着练着也就成了习惯”,她说,有时懒得动,父母就会拿着跳绳,拉着她一起下楼活动,“边跳绳边和他们聊聊天,或者自己听听英语,20分钟的时间也不算长”。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一两项运动爱好,与孩子共同运动。”孙宏艳说,“也可以帮助孩子结交运动伙伴,增加家庭小环境的运动氛围”。她认为,家庭氛围对青少年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运动场地可以因地制宜,时间也可以化整为零,“关键还在于家长观念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