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道德问题 如何科学文明健康消费?
发表时间: 2010-06-01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王小锡

    ●导读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十分推崇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崇尚“消费导向型”经济,讲求不断地、极大地刺激消费,反映在微观经济上,就是要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行为,促使人的生活消费。

 

    ●而伦理学家们则认为,不断地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把消费者实际上并不需要甚或是对消费者身心健康有害的商品“潜移默化地”强加给他们,是不道德的。

    ●消费主义的风气近年来在国内长势很快,尤其是在高收入人群当中相当盛行。据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近日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

    ●国内目前的消费道德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着消费的合理性问题展开,还没有从消费体制和消费心理的内在关系出发,深入地讨论消费道德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消费的道德问题,有利于推动人们科学、文明、健康地消费。

    一

    宽泛地说,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分。前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指生产资料的耗费和流转;后者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耗,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就生活消费来说,它是个人行为,源于人的各种需要,但基本前提却是社会的生产条件、分配制度和消费文化。而且,消费也决不是与伦理无涉。就拿食物消费来说,“饿了要吃”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千百年来,“能吃什么”、“能吃到什么”以及“如何吃”的问题却取决于社会的食物供应条件、食物分配体制和包括生存价值观在内的饮食文化。所以,一定的社会条件在根本上规定了消费的对象、形式和实现方式,在这基础之上,才有源自需要的个人消费选择,这就是生活消费的社会本质。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过度消费。按照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漂亮说法,过度消费也叫超前消费;稍带贬义地说,就是透支消费。过度消费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超出个人当前支付能力的消费,另一种则是纯粹的浪费。以前者为例,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有相当一部分尚欠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在全额贷款购房的情况下,还将按揭房再次抵押给银行购买第二套房。无疑,这种消费方式最终只会带来社会信用的破产和资源的浪费。

    身份消费。贺岁片《大腕》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身份消费,也就是用消费能力来标榜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甚至是人格尊卑。可以说,身份消费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消费方式,它不仅会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观,还会扭曲人们对个人社会成就的评价,从而助长等级观念,败坏社会风气。

    奢侈消费。世界上有专门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也有特定的奢侈品消费人群。近些年来,奢侈品消费也风靡国内。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报告,截至2009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国。虽说奢侈品消费视个人的支付能力而定,但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决不能提倡奢侈品消费。如果奢侈品消费滋长了奢靡之风,还掺进了身份消费的成分,则要坚决抵制。

    高碳消费。相对于低碳消费而言,高碳消费是指那些高能耗和不环保的消费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高碳消费不仅和社会的经济结构有关,还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有关。就前者而言,如果社会的产业结构是高碳型的,那么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只能消费高碳商品。不过,这里所说的高碳消费主要针对的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据说不少欧洲人有个“有趣”的生活习惯,喜欢在冬天开着暖气着夏装,夏天打着凉风着冬装。显然,若要提倡低碳消费,人们势必都应根据相应的低碳标准合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p#副标题#e#

    二

    上面提到的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我们可以从考察消费与人、消费与自然生态、消费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去把握生活消费的道德内涵。

    消费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从哲学上讲,消费是人和外部世界进行能量交换和精神沟通的纽带,是外部世界的内化方式。同时,在理想的意义上,消费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实现方式。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换句话说,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不仅满足着人的需要,也塑造着人的需要和人本身。所以,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人的消费的合道德性关键就在这里。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需要的合理性和实现的正当性问题。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也就是人在选择消费对象和实现方式时所依循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房奴”和“车奴”等就是现实的写照。

    消费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耗费”和“再生”显然构成了一对基本的矛盾。如果人类的消耗超出了能源和生态的再生速度,那么资源就会逐渐耗尽,自然生态系统就会丧失功效,人类生存便无从谈起。所以,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所谓节流,就是在开源的过程中,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当然,我们要摈弃守财奴式的消费观念,主张生态性节俭的伦理取向。所谓生态性节俭,是指在消费品充裕的条件下,通过适度消费来发挥消费的最大作用;而在消费品相对匮缺、不能充分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使有限的消费品能够得到合理的均衡配用,从而可以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节俭。

    消费与社会和谐。道德性消费不仅是完善人的消费、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有些东西消费光了,别人就没法消费,等等。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进一步说,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比方说,前面提到的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这样的消费行为若是散播开来,无疑会极大地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反过来看,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消费者在应明了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的同时,还要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三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无疑,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既要破除低碳消费的“非道德性神话”,也要破除低碳消费的“道德性神话”,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合乎时代潮流,顺乎社情民意,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对缓解能源紧张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轨和社会和谐来说,都不失为是明智的美善之举。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