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新时期前后的《人民文学》
发表时间: 2009-07-13来源:
周明说,发表《哥德巴赫猜想》的那一时期,可谓是《人民文学》的黄金时代。

  ■人物名片

  周明,1934年出生于陕西周至县,20世纪50年代中叶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当年即进入中国作协《文艺学习》杂志社。1957年因该杂志与《人民文学》杂志合并而成为《人民文学》工作人员,其后在该杂志工作三十多年,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等职。著有《那年冬天没有雪》、《为霞满天》、《雪落黄河》等。

  1949年10月创刊1976年1月再“创刊”

  “四人帮”下令,重新出版的《人民文学》不能说是复刊。1976年1月,《人民文学》“创刊号”问世。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了。1977年初,文艺理论家、诗人张光年(即《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出任了《人民文学》的主编。我们准备出一期纪念周恩来的专号,当时,我向王炳南约稿。因为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的时候,他是办公厅主任。其他同志还约了一批老同志的文章。刊物出来后,邓颖超请她办公室的同志打电话给我们,对大家表示感谢。接着,我们组织了一篇纪念贺龙的文章。当时,贺龙还没有平反。我们想请对贺龙比较熟悉的人来写,我和编辑部的人找到了王愿坚,他说太好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们就联系了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和王愿坚一起去了她在北新桥的住处。薛明和我们谈了几个小时,大家几次一起流泪。后来,我们决定用贺龙亲属名义发表,王愿坚帮助整理。这篇文章后来发表的时候,就用了贺龙三个子女的名义。没想到,这篇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通讯社报道了这件事,说“中国国内最大的文艺杂志《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篇纪念前总理、元帅贺龙的文章,看来中共对前元帅贺龙有所松动。”其实,这完全是我们自发做的。由于我们的“示范”作用,很多被迫害致死的人的同事和后辈,纷纷开始写文章发表,怀念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其中就有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她写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感人肺腑。

  当年春天,崔道怡向北京市作者刘心武约稿。1977年9月21日下午,他收到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随稿还附有一封信。崔道怡认为,作品很有现实意义,立即送交复审。编辑部有人认为,《班主任》所写的问题太尖锐,因此犹豫不定;但大多数编辑人员认为,小说主要塑造了张老师的正面形象,作为揭批“四人帮”的作品,应该发表。最后提请主编张光年定夺。10月7日下午,张光年把大家召集到他家里,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他果断拍板,肯定了《班主任》揭批“四人帮”的尖锐性,认为这样的作品越尖锐越好。于是,1977年11月号的《人民文学》,以头条位置隆重推出了《班主任》。很快,它就在全国引起了“空前”的巨大反响。

  可以说,张光年的决定和《班主任》的出现,促进了文学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思想解放。

  约请徐迟创作《哥德巴赫猜想》

  当时,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口号很振奋人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肯定需要知识,需要知识分子。我想,能不能找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来写一写?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的故事。一个传言是,美国有一个代表团来,见到我国领导人就问陈景润,领导人就让人找,结果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找到了,说这个人是个“怪人”,是走“白专”道路的。但是,我们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在国际数学界是一个大难题,他在国内没有刊物发表论文的情况下,把论文偷偷寄到国外发表了,引起国际数学界的重视。大家就提出,写写这样的科学家多好啊。当时,叶剑英还题写过一首《攻关》的诗,陈景润能把这个难题攻下来,是很了不起的。

  把这个选题确定下来以后,我们又开始考虑,请哪个作家来写比较好。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徐迟。因为他是诗人、也是散文家和翻译家。1964年,他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一篇名为《祁连山下》的报告文学,就是写敦煌的大艺术家常书鸿的,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题材。而且,他写李四光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也即将在《人民文学》发表(后来刊发于10月号)。因为那时的作家写工农兵的比较多,写知识分子的比较少,所以大家才想到了他,我以前也认识他。1977年秋天,我开始和徐迟联系。

  徐迟原来在《诗刊》做副主编,后来响应中央的号召“作家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连编制也转到了湖北省文联。我在电话中先问候了他,他告诉我身体还好。我就说明了我们的意思,徐迟说单位正要动员他退休,他准备回老家浙江湖州南浔镇看房子,如果要他做这个事,就必须跟单位打招呼。我说,“可以,我们借调你出来。”他说,能这样那我当然太高兴了。我跟他们单位的领导说明了这个事情,由于《人民文学》是全国性刊物,单位也表示支持。我告诉他单位同意了,他很兴奋。因为有10年被夺去了创作的权利,现在终于能写东西了。我说我安排你住招待所,他说不用,我住亲戚家。两天后,他就到了北京。

  初会陈景润发表《哥德巴赫猜想》

  他下决心写之后,我马上与科学院电话联系。说明来意之后,接电话的人委婉地说,我们科学院有很多又红又专的科学家,陈景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你们写出来以后怎么作为典型宣传?他表示要向领导汇报。

  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领导是方毅同志,思想很开明。我后来跟方毅的秘书联系,秘书告诉我方毅同意写。我就与数学研究所第五科室联系,党支部书记李尚杰很热情,他表示欢迎我们到数学所。1977年秋天,我和徐迟到了科学院数学所。我找到了李尚杰,他说小陈人本质挺好的,可能外面传言说他有一些怪毛病。我这里有很多资料,你们先看一下,然后他就出了办公室。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人,穿一身蓝色的棉制服,因为当时已经是深秋了,他个儿不高,戴着一个棉帽,一张娃娃脸红扑扑的,显得很年轻。李尚杰说,这就是陈景润,然后介绍了我。我给他介绍了徐迟,陈景润说,徐迟,我知道,他是诗人,我读过他的诗。两人很快拉近了距离。我们说明来意后,陈景润像小孩一样发出了连珠炮,说不要写我不要写我,要写敬爱的……徐迟笑了,就说我不是写你,是来写数学界的,来写四个现代化的,但是要采访你。他说那行。我们就和他聊天,发现他说话用的都是书面语言,没有自己的说话习惯。

  为了写好陈景润,徐迟买了一本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他还先后阅读了《中国古代数学史》,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书学论》、《数论导引》等,读不懂,他就向数学家请教。为了全面了解陈景润的情况,徐迟还特意访问了数学家吴文俊、王元、杨乐、张广厚和《数学学报》的负责人等,并阅读了他们的一些学术论文。半个多月以后,徐迟写好了初稿。我和他一起讨论并请李尚杰来订正了一些事实。

  徐迟把稿子改好以后,我送交给了张光年。他看了以后连声说好。1978年1月,《哥德巴赫猜想》在当期《人民文学》刊出,迅速在科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剧烈反响。这篇报告文学把一个“畸形人”、“怪人”还原成了一个正常人,颠覆了以往报告文学以工农兵为主角,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的做法。它在塑造科学家形象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让“臭老九”第一次成为了报告文学的主角,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其后的若干年里,在继任主编王蒙、刘心武的主持下,《人民文学》陆续刊发了大量有突破性的、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可谓是《人民文学》的黄金时代。

  口述/周明 采写/本报记者张弘 摄影/本报记者郭延冰

  ◇杂志档案

  《人民文学》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文学期刊,1949年10月25日推出创刊号,首任主编为茅盾。1949年9月,毛泽东曾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1966年6月,《人民文学》被迫停刊,1976年1月复刊。从1977年开始,《人民文学》陆续刊发了《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等优秀作品,为推动新时期的文学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在1980年前后,《人民文学》的订数曾达150万份。

  ◇《人民文学》历任主编

  1949年10月-1953年6月,茅盾;1953年7月-1955年11月,邵荃麟;1955年12月-1957年11月,严文井;1957年12月-1966年5月,张天翼;1976年1月-1976年冬,袁水拍;1977年初-1978年10月,1980年4月-1983年7月,张光年;1978年11月-1980年3月,李季;1983年8月-1986年12月,王蒙;1987年1月-1989年,刘心武;1990年-2005年,刘白羽。现任主编为韩作荣。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