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好人,实在人,热心人”—濮阳县“雷锋式好村官”陈国明
发表时间: 2011-03-18来源:

 

 


 

        一个朴实善良的老人,一个无私热心的村干部,40多年如一日,在偏僻的黄河滩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他可以20多天没日没夜为了忙活村里的挖河修桥而累倒,他可以带病在抗洪抢险前线坚持七天七夜不回家,扛起麻袋去堵堤比年轻人跑的都快。他可以10多年不给自己买新衣服穿,却多次为灾区捐款捐物并资助数名贫困学生。他是出了名的好女婿,他是远近闻名的“活雷锋”。他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在平凡中演绎着精彩的人生。他就是濮阳县渠村乡陈寨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陈国明。
        “他是个好人,是个实在人,是个热心人……”认识陈国明的人,只要一提起他几乎都离不开这句话。这是朴实的农民对陈国明最真挚、最崇高的评价。从18岁就开始当村干部,陈国明在黄河滩区的最基层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乐于助人,肯于吃亏,被誉为“雷锋式好村官”。
他是群众的贴心干部
        陈寨村分为前、中、后三个村。陈国明作为陈寨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主要负责后陈寨村工作。40多年来,后陈寨村谁家有事都会毫不见外的找他,而他也总是很热情很有耐心地去帮;分责任田时,个别不好的地块如果大家都不想要,陈国明就自己要;洪水来的时候,他不顾个人生死安危,冲在抢险最前面,曾七天七夜坚持在黄河小堤,扛起麻袋去堵堤时比年轻人跑的都快;以前给村里那些去世的人换穿衣服,他都随叫随到;在他担任大队会计、村委会会计期间,村里帐目清楚,收支明白。
        村里有些必须有人干而许多人不愿干的事,陈国明就挑头。上世纪90年代初后陈寨村没有一条灌溉渠,天旱时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的庄稼苗慢慢地枯萎。要开挖一条灌溉渠,不但要占用很多耕地,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干不好就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当时陈国明不听家里人劝阻,主动“请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绘图纸、做规划,带领群众不分昼夜地苦干了20多天,终于挖通了一条长1500米的灌溉渠,彻底解决了全村几百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2010年刚过完春节,村里的很多青壮年就出去打工挣钱了。灌溉渠需要清挖,村头小桥也需要修建,但是挖河修桥需要租用挖土车和购买水泥、砖石。没有劳力,陈国明就发动没有外去的村民参加修桥挖河;没有资金,他就和其他村干部想办法自行解决。每天天不亮陈国明就起床,一直忙到天黑,晚上还要加班对帐。在他的带动下,参加修桥挖河的村民也都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很卖力。虽然陈国明身体硬朗,但毕竟年龄大了,去年4月4日,看着挖好的河道和修建好的小桥,他累倒在了床上。家里人埋怨他干活不要命,但他却说:“为了大家,我累倒也值得!”

他在奉献中收获着快乐 
        陈国明简朴惯了,他甚至10多年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平常都是捡儿子穿过的。但他在勤劳节俭的背后却有助人为乐的“爱好”。
        因为主要靠种地生活,陈国明家的日子并不富裕。邻居家有的盖起了两层小楼,而他家的房子却还是30多年前的旧瓦房。其中三间经洪水浸泡早已成了危房,甚至院子连个大门都不舍得安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省吃俭用对该乡马庄村、后园村、前园村的几名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
        平时赶集时遇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他主动骑三轮车把老人送回家。下雨后田间小路沟多难走,他把自己家没长熟的庄稼割掉一大片,让别人的车辆从自己家的责任田里经过。2007年移动公司在后陈寨村建一座信号塔,陈国明给那些施工人员义务做饭,还送米送面、送西瓜。直到现在王师傅提起陈国明都还是很激动:“我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但从没见过像陈国明这样的大好人”。
        陈国明虽然不富裕,但对慈善一直很热心。仅2010年,陈国明就捐款多次。2010年1月25日,在电视上看到海地发生地震灾害后,陈国明寝食不安,他骑车几十里跑到海通乡,托熟人去市慈善总会,把攒下来准备过春节用的200元钱捐了出来。2010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他也委托村里在郑州读书的学生前往省慈善总会捐款。4月份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他又赶紧骑车跑到乡政府找到包村干部,第一时间为灾区同胞捐出了200元。除此之外,他还响应省慈善总会的号召,设立了以“陈国明”冠名的小额爱心基金,钱虽然不多,但却在偏僻的农村营造了人人都可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40多年来,像这些平凡生活中的小事陈国明做了很多很多。
        去年8月底,陈国明去几里外的集市上卖了些麦子,他说学生就要开学了,过几天还要去学校资助几名贫困学生。今年1月14日,渠村乡后园小学校长杜国星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下,冒着严寒来到后陈寨村,给陈国明送来了“捐资助学 功德无量”的锦旗,感谢他多次卖麦捐款助学。陈国明却说,儿女都出外打工了,家里存放的麦子也吃不完,卖掉些麦子能帮助些学生或是向灾区献点爱心,这比让他住好房子、穿好衣服都开心。

他甘当群众的“出气筒”
        2007年秋天,后陈寨村大部分地块都已经种上了小麦,但流动责任田却还在忙着分地。经过小队干部几天的忙碌,终于快把流动地分好了,但最后却发现少了一米多宽,最后一家村民不愿意了。如果重新分, 势必错过播种小麦的最佳时间。小队干部就找到了陈国明,陈国明当即就说:“把那缺少的一米多宽算到我家地里”。
        群众因为生活琐事难免会发生邻里矛盾,感觉吃亏的一方往往会找到陈国明大喊大叫,有的甚至冲他吼着发脾气,而他总是耐心倾听群众意见。有时候全家人正在吃饭或有客人的时候,也会听突然找上门的群众吵嚷,对此他总是耐心劝慰,从不生气。2007年8月份,“村村通”工程开始了。这对常年遭受“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后陈寨村村民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按照统一规划,村里的街道宽是6米,恰巧一家村民的小花椒树影响施工需要刨掉。这个村民不仅不理会,反而和另外一名村干部争执起来,陈国明赶紧上前劝解,该村民却一拳打到陈国明脸上,顿时起了个大包。派出所知道此事后,要追究这个村民,又是陈国明出来说情才算了事。这个村民知道后很受感动,立即刨下自己的花椒树,主动给陈国明道歉。此后,修路工作顺利进行,大家都积极主动配合。
        陈国明总是说:“大家选我当村干部,是因为信任我,他们有时候情绪激动也不是冲我个人,而是因为我是村干部,倾听群众心声帮大家排解不满情绪是我的责任,他们就算有过激行为我也要宽容。”陈国明在村里从不摆架子,更不会盛气凌人地耍派头,而是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甘当群众的“出气筒”。
小村庄在和谐中发展
        陈国明一直强调孝老爱亲,自己做好表率。岳父岳母健在的时候,他经常跑七八里路去岳父家帮忙干活,是出了名的好女婿。他所负责的后陈寨村家家都很孝敬老人关爱孩子,疾病磨难都不离不弃,几乎没有发生过不孝顺亲人的事。
        陈玉柱是后陈寨村的一个五保户,长年独自一人居住,到了晚年疾病缠身。虽然他去世20多年了,但陈国明义务照顾孤寡老人陈玉柱的事,村里人一直传颂着,都说陈玉柱最后能安然离去,多亏陈国明这样的好心人。陈国明经常去照顾他,不仅帮忙提水送饭,还经常用平板车拉着他跑到几里地外的卫生院看病。点点滴滴,好几年如一日,直到最后老人欣慰地离去。陈国明和他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却长期不嫌脏不嫌累地去照顾。
        陈国明一直奉行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他的熏陶和带领下,几十年来后陈寨村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村里人喜欢相互比谁家的孩子学习好,谁家的孩子考大学考的分数高。现在在北京工作的女博士陈俊盼每当提起自己的家乡,都很感慨地说:“我们村能有国明爷那样的带头人真是幸运。”
        后陈寨村位于渠村乡东滩区,离濮阳县城有40公里,位置比较偏僻,又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在发展经济上受到制约。陈国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带领村民们在大力发展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同时,积极开展养鸡、养猪、养鱼等养殖业项目,还引导村民搞绿色种植和劳务输出等,改变了大家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最近几年,村里已经没有了过去农闲时村民总聚在大街上闲聊瞎侃的情景。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有的甚至还买了小轿车。村里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处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

陈国明同志简介:陈国明,男,汉族,1948年4月出生,农民,濮阳县渠村乡后陈寨村人,现在是陈寨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他从18岁就开始当村干部,40多年如一日,在偏僻的黄河滩区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被誉为雷锋式好村官。2008年初濮阳县委书记张建国,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洪浩,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邱国让等领导看望他时,对他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大河网和中青网推荐的候选人,曾被评选为中国网络媒体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记者 王志浩  实习生 刘新杰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