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合阳爱心志愿者梁山清理垃圾在行动
发表时间: 2012-05-03来源:


      【合阳门户网heyangnews.com 报道】4月29日,合阳门户网组织合阳爱心志愿者30多名开展清理梁山垃圾行动,给市民休闲观光提供了干净舒适的环境,受到过往由游者的一致好评。梁山是合阳景区的一大亮点,也是合阳市民休闲健身观光的重要场所。每天都有众多人上山休闲健身。但不文明的路人乱扔垃圾现象严重,尤其是千佛洞外面的平台和山顶到处是塑料袋,酒瓶,矿泉水瓶,烟头等,严重污染了梁山环境。

      为了给游客和市民创造干净舒适的休闲健身环境,我们今后将不定期组织更多的爱心志愿者参加到保护合阳周边环境的活动中来。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要提高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乱扔垃圾,为保护环境尽职尽责,让家园更洁净、更美丽。

5.jpg

      参加这次活动梁山清理垃圾志愿者,既有50多岁的老人,也有6、7岁的小朋友,既有普通市民,也有机关干部和普通职工,大家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共同为了一个宗旨:“保护自然,关注环境”。 

1.jpg

      网友刘江峰说一直在找这样一样组织,其实好多人都有这样的向往,他带着自己6、7岁的女儿来参与活动。小学老师信天游(网名)告诉笔者说,能为保护“梁山景区”做点贡,心里特别高兴。他说以前和朋友就喜欢上梁山玩,当看到上山沿途垃圾很多,他很心痛。当合阳门户网组织这次志愿者清理梁山垃圾的活动,他就报名参加。虽说累的腰酸背痛,但看到梁山景区垃圾没了,一路上都是都是赞许的目光。他说他累并快乐着。夏雨说带儿子来让孩子感受下气氛,将来我们的志愿者要后继有人。

7.jpg

      保护自然、关注环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全社会来一起行动。我们今天的行动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我们的活动已经影响了别人,坚持下去一定会吸引更多人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环境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有希望。将来我们老去的时候,就可以毫无愧色交给子孙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我们多么希望天永远是蓝蓝的,云永远是白白的,水永远是清清的,山永远是绿绿的……
 

相关链接:

李耀君率台湾客人赖云戍考察陕西合阳印光故里
http://www.hxzg.net/html/mzzj/2012/0408/8882.html

 

      佛学专家考察合阳梁山千佛洞

  2008年,国内佛学界的11名专家学者在合阳考察佛教文化遗址时,认为合阳梁山千佛洞具有极高价值,需要认真的保护开发。
  合阳是《诗经》的发源地,也是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的故乡。4月29—30号,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龙门石窟研究所、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等7家单位的国内佛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11人,对合阳县的佛教文化遗址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
  在梁山的佛教遗址,勘察研究了日月崖壁画、大佛寺及万佛塔遗址等遗迹实物,考证了部分文献资料,并召开了座谈会。专家学者们认为,始建于唐代时期的合阳梁山大佛寺,从唐、宋一直到元、明时期,香客、信徒远及方圆数百里,香火十分旺盛,是陕西关中一带有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教授等专家指出,梁山千佛洞是陕西省内仅存的两处金代佛教石刻遗址之一,比陕北榆林的金代佛教石刻规模要大,洞前的崖面雕凿年代大致为唐代。合阳独有的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在陕西乃至全国是和诗经文化同样珍贵历史资源。他们建议对此积极进行科学的保护开发。

      专家梁山探秘 揭示文化内涵
  2008年4月29日,春风习习,杨柳依依。全国7单位佛教研究的知名专家参加"中国·西安佛舍利五重宝塔学术研讨会"后,专程来我县,对合阳佛教遗址进行科学考察。   专家组成员都是国内同行业中学富有成的知名人士。其中有: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前所长温玉成教授、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杜斗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徐文明教授、陕西省社科院宗教所王亚荣所长、(甘肃)敦煌研究院杨富学所长、中国国家博物院李翎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宗教中心吕建福教授。   在洽管委(旅游局)领导的陪同下,专家们怀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对赤东村印祖寺和梁山佛教遗址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陈虎成副县长在百忙中接见了专家组成员,洽管委在国贸大酒店组织了考察座谈会。经过认真地勘测及研究之后,专家组为梁山千佛洞、寿圣寺(俗名大佛寺)、万佛塔及"日月崖"石刻等文化遗址进行了准确定位,揭示了以梁山佛教为重点的合阳佛教文化内涵。这是我县佛教文化研究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这次佛教文化考察的重要成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梁山千佛洞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石窟
  梁山佛教历史久远,传说东汉明帝二年(59年),山下创建国清寺。北魏间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访梁山寺,唐宋间香火相继。金兵南下,山寺被毁,金代皇统年间开始在梁山建造石窟。金代在全国石窟造像甚少,目前发现陕西金代石窟仅榆林和合阳梁山两处。而榆林的石窟较梁山千佛洞规模小,造像少。梁山千佛洞两石柱矗立,仿三开间佛殿形制,气势恢弘。6处石刻题记保存了从金·贞元二年(1154年)至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之间430多年的资料。虽然千佛洞造像头部残毁,但梁山千佛洞在全国佛教石窟研究史上仍有重要的地位。
      二、千佛洞所在的石崖开凿时间应在唐代
  在千佛洞门外石崖下,专家们对石崖的形成进行了考察,一致认为,此大面积的石崖是人工开凿后形成的。结合中国石窟造像史及合阳历史资料,其开凿时间应在唐代。这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梁山寺常香会序》碑文"大唐间,又于山半建立佛殿,香火不断"的史料吻合。据分析,唐代梁山寺曾有大规模开凿石窟造像之举,但因故半途停工。金代利用了唐代开凿的崖面而续造洞窟,这与山东青州石窟建造过程非常相似。专家们对石崖的断代,把现存梁山佛教实物从宋代推到唐代。使梁山佛教从唐至清代一脉相承,为陕西佛教史研究提供了依据。
      三、石刻"日月祥云图"早于文字题记年代
     
梁山大佛寺后边一块600X400(GM)的石崖上刻有"日月祥云图"。图左 168GM处刻有"正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题记。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图与文字同为正德元年所刻。温玉成教授据日月 图线条特点,断定"日月祥云图"系金元间所刻。这与千佛洞开凿年代互为印证,说明金、元、明代梁山佛教香火不绝。王亚明所长认为,宋、金、元时代,渭北军事频繁,军人、商人参与造像。这是促成此时合阳佛教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大佛寺和万佛塔遗址造像属明代中期雕造
  梁山大佛寺原系三进院落,气势壮观。大佛寺和万佛塔遗址上的方形石刻造像,面容圆满,姿态自然,虽已残破不堪,但完全是明代中期的造像风格。这些石刻残像,是明代正德元年至二年(1506-1507年)水斋和尚率众重修梁山寺的实物。其铭文中,不但包括了东到山西平阳府(今临汾一带)至运城一线,西到陕西东府各县的大批信士,而且有西竺(今印度一带)僧人参加修寺的记录。这批造像信士的地域范围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梁山佛教的兴旺情景。
      五、合阳佛教史上出了不少有名的高僧
  正德初年,梁山寺水斋和尚是一位受到专家关注的僧人。温玉成教授说:去年在河南伏牛山发现了水斋和尚的很多资料。万历初年,皇帝母亲把水斋和尚请到北京,专修了一个长春寺,至今北京有长春街。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也在收集研究水斋和尚资料,希望与合阳加强联系,进一步确定此水斋与彼水斋的关系。还有道远和尚、楚石和尚、冰骨老人等,都成为专家关注的重要人物。
      六、印光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一面旗帜
  民国10年(1921年)之后,印光法师名声达于海内。促进了中国近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因为印光法师的影响,民国间周边各县信士汇集合阳,讲经说法。王亚荣所长说,有资料反映,当时合阳念佛人数以万计。吕建福教授认为,印光法师是中国佛教界很有影响的 人物,也是陕西与合阳的文化财富。
专家建议
  合阳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宝贵资源的优势,专家们向县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资源保护。合阳历史佛教资源丰富,特别是从宋代至清代,尚存不少石刻、碑文史料,尽管有些实物残损,但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合阳散存的石碑、造像等,应进行普查,造册登记,防盗、防损,加强保护。
  2、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合阳佛教文化资源已引起全国佛教界、学术界、企业界部分人士的重视。县上应组织人力,深入研究。并加强与各界的联系,以便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3、应用资源,促进旅游。全国各地运用佛教文化资源,促进现代旅游的事例不胜枚举。合阳有达摩祖师在洽川建寺传经的传说,有密集的寺院和有影响的高僧,还有印光法师这位誉及海内外的名人。应充分发挥名地、名事、名人效应,促进合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