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帝“合符”之地在徐水釜山
发表时间: 2009-11-28来源:

 

   《史记》记载,黄帝曾“合符釜山”。黄帝与各部族在釜山统一符契,共同结盟。此后,华夏各民族联合于黄帝麾下,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谈黄帝“合符”之地在徐水釜山

保定市老年协会   杨树江 刘瑞河

 

【和谐中国网hxzg.net保定谢连路推荐】《史记》记载,黄帝曾“合符釜山”。黄帝与诸部族汇聚釜山,统一符契、共结同盟,结束了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族的分裂局面。

釜山合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雏形初现,它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划时代的里程碑。“釜山”也因此而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奠基之地、中华大一统的开端之所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然而,黄帝合符的“釜山”究竟在哪里?为探索这一历史之谜,几年来,河北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围绕“合符”,追寻历史脉络,考证文物遗迹,探究合符规律,从釜山山形、地名、史志记载,遗迹证物、民间传诵、黄河古道、史无断代、古庙发掘、崖刻古文字及以釜山为中心的大文化圈进行翔实考证,取得十项成果,揭开了徐水釜山乃黄帝“合符”之地的真相。

山有其形

徐水釜山,因山形酷似一口倒扣的大锅而得名。釜山山腰呈弧形,山顶突兀处就象民间铸造大锅时遗留下的锅底铸痕,整座山体逼真似釜,10里外观山,疑为上天造赠。

釜山位于徐水县城西北22.5公里处,为河北平原与太行山脉过渡区域。山体似龟,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南三面山势较陡,东坡较缓,海拔290米,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

地有其名

徐水釜山,以物理形态取地名,其名可追溯到《史记》以前。是延续中华民族历史的“地标”。据考证,距今万年,当地已有人类活动,在釜山周边发现上古文化遗址多处。据《辞海》述:“釜山,古山名。”徐水釜山,山名、山脚下村名皆为釜山。釜山村分东釜山、西釜山、南釜山、北釜山四个自然村,东釜山为乡政府地。全乡约1.4万人口。釜山周边一些与黄帝合符有关的村名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

釜山村南5公里系大王店镇,据史记和碑刻记载,该村古称釜阳镇,釜山之南为阳命名。

北合庄村位于釜山西北1.5公里处,村南有北合台遗址,乃炎、黄二帝握手言合之处。该村因此得名;

解村位于釜山西北约3公里,在蚩尤坟东南1.5公里处,为古时黄帝擒杀蚩尤行刑肢解处,故名解村;

樊村位于釜山档南约4公里,古时为黄帝外围屯兵的营地,初为蕃篱墙,村名蕃村。后改称樊村;

大、小牟山二村原在釜山东2.5公里处,在蚩尤坟两侧。蚩尤坟在当地又称红土山,经文物专家考证,蚩尤坟为人工堆积而成,山顶原建有蚩尤庙。牛为蚩尤部族的图腾,哞为牛叫声,后演变成“牟”。1958年修建瀑河水库时,将二村迁出。

史有所载

徐水釜山是黄帝“合符”之地,许多史志、碑刻、诗文皆有明确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资治通鉴》注:“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

《通鉴纂要》(《炎黄汇典·方志卷》)载:“釜山在安肃县(途径水旧称安肃);”

《辞海》(第1496页)述:“合符台在徐水西;”

清《保定府志·卷十八》载:“釜山在安肃县,黄帝朝诸侯合符于釜山,即此;”

《名胜志》载:釜山在安肃县西四十里。

清嘉庆十三年《安肃县志·卷九》载:“釜山合符:在县西四十五里,状类釜,黄帝朝诸候合符于此,今为八景之一”;民国三十二年《徐水县新志·卷十》载:“轩辕氏巡方问俗,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徐水西。釜山顶上有黄帝台,遗迹犹存”;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84年)重修黄帝庙,在竖青石碑时,曾摘刻有三国曹植的《黄帝赞》,唐朝陈正昂的诗题《轩辕台》,宋文天祥的《遂州道中》诗句;《炎黄汇典》记载清朝文人王馀佑文:“釜山,黄帝令诸侯合符之所,万古胜迹,不可不临眺。”

清朝大诗人魏士还为徐水釜山赋诗:“合符事远矣,石泉水自深。诚尝淡泊味,犹思古皇心”

物有所证

徐水釜山多处遗迹及46处文化遗存是黄帝合符在徐水的有力佐证。

釜山山体上遗迹很多,有轩辕黄帝庙基址、围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古井、古碑等,釜山上荒草凄籁,残垣逶迤,或兀立或仆倒或叠压的古碑处处可见。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博院院长李伯谦教授登临釜山山顶时感慨地说:“釜山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非常罕见,极具保护价值。”

在釜山周边出土的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诸多遗址,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包括文村遗址、金家坟遗址、防陵遗址、北贺寿营遗址、瀑河仰韶文化晚期(雪山一期)遗址等达46处之多,距今5000年,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

釜山周边的汉代墓葬群,经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物考古部门系统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墓葬画像石刻的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些多以天人感应的珍禽异兽为题材,有当时流行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有其它地域汉画像石刻中少见的凤凰、毕方鸟、兽头鸟等。从河北省范围看,只有徐水釜山到满城县的北部这一带发现了汉代画像石刻,别的地方都没有。从全国范围看,其它地方像河南、山东、江苏的北部、陕北才有发现,其它省份都没有。

民有所诵

徐水釜山及周边有关黄帝繁芜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积淀和内涵所在。

一直以来,流传千年的各种神话传说在学术研究中颇有争议。事实上,中华文明起源之处,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自己的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一代一代口耳相传。釜山及周边地区至今流传着的大量有关黄帝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炎黄二帝战阪泉、釜山画龙合符说、釜山源泉头宴诸侯、西陵蚕姑织锦绸、除夕之夜摆龙灯等等,靳风云编著的《揽胜徐水景更奇》,杨忠林收集的《釜阳及周边逸闻录》,对此均有大量篇目收录,同地名一样,这些古老传说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

徐水釜山周边有许多村庄活跃着被当地称为“釜山古乐会”的民间音乐团社,釜山古乐已绵延几千年,相传源于黄帝时期。这些民俗音乐乐风古朴,曲目乐谱丰富,具有很高的原始古乐学术研究价值。除徐水外,古乐文化还广泛波及周边涞水、易县、高碑店、涿州、定兴、满城、安新等十多个县。

此外,釜山村还保留着一些祭祀黄帝的民俗活动,诸如每年三月初一,延续几千年的皇帝庙会和祭祀活动就在釜山进行。

黄河故道

黄河在徐水釜山脚下拐弯,与推论的黄帝“合符”不谋而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帝率众部落沿黄河流域北上,逐水草而居……经考古文物部门多年考察论证,初步认为“釜山合符”应该是一种黄河文化现象,而黄河文化现象恰恰起源于“釜山合符”。因而,“釜山合符”奠定了中华大一统和华夏民族(炎、黄、蚩)融合的基础,由此,可以推导、研究黄帝“合符釜山”必须以黄河为基础,如果脱离了黄河去探究,追寻“合符釜山”究竟在哪里,就等于否定了黄帝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开创中华民族的历史。简言之,研究“合符釜山”,黄河是试金石。任何失去黄河为依托和与黄河不沾边的研究都是毫无价值的。

那么,到底徐水与黄河有无渊源呢?

1975年,被誉为“文化神州”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出了一条经流凿凿可考的黄河故道——山经河。“山经河”经流图显示,黄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途经今安阳、邯郸、深州、高阳,在徐水境内釜山脚下折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掉头东去,经安新、霸州流至天津北汇入渤海。

从相关地质材料来看,史前年代,黄河水带着大量的泥沙奔腾而下,河北平原已基本冲击而成,但黄河水还是不停地呈放射状摇摆泛滥。太行山东麓平原上原有许多大峡谷,即黄河故道,从挖掘地下河沙分布验证了徐水一带就是大峡谷的一部分。

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证实,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布徐水釜山周边,即古黄河故道沿岸。如,距今二、三十万年挖掘出的灵齿象象牙化石,长约4米;距今1万年的南庄头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石料、骨器及大量动物骨骼;距今8000年前的北福地遗址为史前村落遗址,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遗物……源远流长的众多遗址和史无断代的历史文脉,辉映出釜山周边黄河故道的远古文明。

史无断代

徐水的史无断代验证了合符釜山的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徐水县地处中华文明的腹地——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黄河中下游,釜山周边多处挖掘显露出史无断代的遗址,展现出华夏文明发展历程的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从古人类遗物年代考之在一万年左右;在釜山周边出土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诸多遗址,展示出一个从炎黄时代至夏、商、周、春秋、战国达数千年的演进过程。

1987716日,全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及李仰松教授,对徐水文物考察后予以高度评价:“徐水县文物普查发现的遗址,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在时代上没有大的缺环。它解决了学术界长期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并且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课题。”

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系的河北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贾金标先生,多年来几乎全程参与徐水重大考古挖掘工作,他的结论是:“徐水是我们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皇帝庙发掘

皇帝庙址发掘出3500年前的绳纹陶片及黄帝“合符在此”碑文成为“黄河合符”在徐水釜山的主证之一。

皇帝庙遗址建在徐水釜山之巅,舜帝为纪念黄帝而建。该庙在几千年中,因人为、雷击、山火、战争等因素,屡毁屡建达十一次,可谓历尽沧桑。

据县志载:“釜山顶明嘉庆25年(公元1546年)崔志道等重修有碑记。”

据釜山顶明、清朝代的一些残碑碑文记载:明崇祯十三年(1622年)重修建过一次,清雍正12年(1734年)遭焚毁,清乾隆10年(1745年)再遭山火夷为瓦砾;清乾隆13年(1748年)重建,光绪4年(1878年)又毁,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再度焚毁;据当地人讲,抗日战争期间,釜山顶诸多石碑曾遭驻大王店据点日寇炮轰,炸成断碑残石,至今,其一斜倚的莲花碑座炸痕还很明显。

2008920日——1015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釜山山顶古庙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出土了题为“重修泰山行宫碑记”和“重修圣母庙碑记”的碑额各一块。据《古庙考古试掘工作报告》述:“这次发掘圣母庙遗址年代为明清时期,不仅在顶层院落填土中发现唐代黄釉瓷钵残片、金元时期白底黑花瓷片,还挖掘出先商时代的绳纹陶片(距今3500年)从旧庙基一米以下的乱石中发现一残碑,可辨文字为“黄帝时诸侯合符即(此)……后有庐井,为四村而……最著龙之先……,”还发现了汉代青龙画像石刻拓片。由此,出土了象征中华民族统一的“龙”的图腾,找到了“龙”的起源。

如今,庙址深层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崖刻谜团

釜山崖刻古文字与黄帝“合符釜山”年代相符。

31年前,靳风云及其表兄王琪在釜山山崖洞发现109个古文字;近期,从动物化石中发现30个古文字,另有多处零星文字,经专家推测,为上古黄帝时代人类生活在釜山时期留下的符号,至今无人能破译。釜山崖刻更早于象形文字及甲骨文,至今还难以琢磨出崖刻的全部用意内容。从崖刻内容丰富的程度,足见上古先民对大自然变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极强的,釜山崖刻和史前出土的刻化符号对照有相同的,与早期青铜器上的刻化符号相比也有相同的,说明釜山的摩崖石刻不仅继承了仰韶时期的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同时,又发展到青铜器时代,它的传承是不间断的,有头有尾,这些刻化符号上限是公元前5000多年,下限是早商时期,釜山崖刻古文字与黄帝发生“合符”年代基本相符。

在釜山发现前古文字,与黄帝合符釜山年代相吻合绝不是历史巧合,如果今天能破译古文字,很有可能就是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的铁证。

大文化圈

以釜山为中心的五帝为主线的中华大文化圈,可独立成为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的主证据之一。黄帝合符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从发掘证实,在今保定范围内,五千年前曾形成了以徐水釜山为中心的向周边防射纵横百里的中华文明大文化圈、呈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伸展空间和格局。这个大文化圈分三个文化链条,一是涿鹿文化(涿州)、古乐文化(涞水)、后山文化(易县);二是嫘祖文化(易县)、桥山文化(满城)、唐尧文化(顺平、唐县、望都):三是龙图文化(徐水),颛顼文化(高阳)……这样一个以五帝活动为主调的大文化圈为创立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同根、同种、同宗、同脉的民族体系夯实了基础。这种为开创中华民族文明而奠基的大文化圈在全国其他地区从未出现过。因此,这个由《史记》“合符釜山”为依,以大文化圈为据的模糊历史投射,足以验明了“合符”在徐水釜山这一历史事实。

“炎黄文明五千载,釜山合符定中华”。“釜山合符”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值得全民族永久纪念和传承,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在釜山历史文化研讨会上说:“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出文化事业要大发展、大繁荣,这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很重要的举措。作为徐水县来讲,我们有这么多的文物古迹,如果我们早十几年下手的话,可能那个奥运会火炬的传递是从徐水釜山开始的。

釜山合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徐水釜山走来!

(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