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 (奋进中国·十八大精神在基层)题:东中西部话小康——中国百姓的共富梦
新华社记者 廖翊 孙洪磊 禹志明 夏鹏
《诗经·大雅·民劳》有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辞海》释义“小康”:生活宽裕,安然度日。
党的十八大庄严宣告:“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中国人数千年的小康梦,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走近身旁!
天津市民:公平快乐,比豪宅豪车幸福
“我的日子算是小康了!”天津市和平区怀远里小区谢克勤大爷日前对记者表示,“我退休17年了,退休工资不高,基本能满足生活。有劳保、医保,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社区文化生活也很丰富。”
对于这些年天津改造旧楼区,解决老式居民区防盗门、暖气、自来水等老问题,社区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谢大爷觉得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方便了市民生活,给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人觉得温暖。对于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建成小康社会,老人有自己的看法。
“生活和物质上的富足,并不一定是实现了小康,一定要有精神的小康,让老百姓享受更公平、快乐的生活。这样即使没有豪宅豪车,也会感觉到日子的满足和幸福。”
老人特别强调,社会存在的收入不公平现象,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拿我来说,退休越早,工资越低,有时想起来心里不太舒服。”
“中国要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国家要富裕,国富才能民强,老百姓才能更幸福,生活才更有保障。”谢大爷最后说。
赣南农民:基本生活有保障 桥通路通奔小康
这是记者近日在江西南部的采访见闻。
镜头一:江西省龙南县里仁镇正桂村,土坯房改造现场。
63岁的村民李敬东:“这几年,我们村修好了登山道,正在修环村道,第一批土坯房改造快完工了,36户人家春节可以搬进新家了。村里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什么叫小康?我觉得,基本生活有保障了才叫小康。”
老人勾画村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希望村里撤销合并的小学尽快恢复,低年级孩子不用跑到那么远的镇里上学;希望村里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解决校车问题,不用家长接送;希望我们这个2000多人的村子有一个像样的医院,一般的病可以在这里得到医治,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获得更高的报销比例;希望建一个适当规模的农贸市场和信用社……”
镜头二:江西龙南县程龙镇桃江畔,全县最后的铁索桥与新落下的水泥桥墩比邻而立。
“我们村因为没有可以通车的大桥,运输费用高,影响村民生产生活成本,影响村民盖房修房,影响村民增收致富。眼下正收脐橙呢,我们村脐橙好得很,但运费就比别人高,影响了竞争力。今年,县里拨款100多万建大桥,但是,还有150来万的缺口,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
村主任曾日胜站在铁索桥畔,既高兴,又犯愁。
桥通路通财通。要实现村民的小康梦,先要修好这座桥。
湖南各界:平衡发展,共同富裕
“要建成小康社会,不只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不再有官民区别,社会上不再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流浪儿童、流动儿童。”这是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组织部干部刘思伟对小康的理解。
“建成小康社会,先富起来的人要承担责任。”邵东县民营企业家黄玉彪对记者表示。
黄玉彪创办的广宝实业有限公司是广东大亚湾乃至惠州地区著名民营企业,但是,他一直将户口放在自己的出生地邵东县两市镇泉水村。致富不忘乡亲,他资助家乡铺通水泥路,用上路灯自来水。20多年,他累计赞助或捐款数额超过5000万元。
“我们企业家的财富不应该完全属于自己。我们是靠党的好政策先富起来,应该一辈子做好事,做好人。在我看来,我们民企所赚的钱必须进行第二次分配,以回报社会,扶弱济贫、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