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就要时刻听从党召唤
发表时间: 2012-03-22来源:

 

预备,就要时刻听从党召唤
——驻川某预备役团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纪事
李华铁 谭洪林

 


 

      编者按: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北倚剑门雄关,南接成都平原,西连黄龙九寨,东临巴渝山下,被誉为剑门锁越,蜀道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西蜀重镇。驻守在这里的四川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某团官兵自觉践行人民军队宗旨,牢记职责,不辱使命,视驻地为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用忠诚和奉献垒铸起了一道卫国屏障,彰显了绵阳人民忠诚卫士的本色,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面旗帜。
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他们是战斗在一线的突击队
      “哪里有任务,那里就会出现预备役官兵的身影……”活跃在驻地绵阳田间地头、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厂矿等的该团官兵,平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战时即刻凝聚成一个“铁拳头”,他们散之为民、聚之为兵。如今,“预备,就要时刻听从党召唤!”成为该团官兵履行使命的不竭动力。
该团荣誉室“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栏,还清晰地记录着建团之初,全团官兵奋战洪水的镜头。驻地绵阳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绵阳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间就是生命,预任就是责任,该团迅速集结预任官兵,一支整装待发的救灾队伍时刻准备着。
      “我是绵阳市政府应急办,因涪江水暴涨,倒流注入城区,城区战备粮站、下游水库堤坝告急,请求你们的支援……”该团800余名预备役官兵组成10支抢险分队,根据应急办的指示,迅速到达指定位置,立马投入到抢险救灾任务中,他们抢运粮食、搬运机械、解救被困群众……,先后抢运粮食6000余担,修复铁路2000多米,抢修水库堤坝2100多米,转运成品贵重机械20000余件,救助被洪水围困群众110名,为国家和驻地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千万余元。驻地日报记者罗苹在撰写的新闻稿中了这样描述:“解放军来了,人民笑了!预备役军人来了,老百姓心里踏实了。”
      “是王营长救了我们,他带的队伍来得最快,2点28分发生地震,他们2点40分就到了我们这里。” 江油市河西乡的张大妈至今都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大地在颤抖、人民在期盼,预备役军人更是心急如焚。他们不顾自己家里受灾,时刻想到:“我是一名军人,就应该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哪里有灾情,我们就应该到那里去;哪里灾情最严重,我们就应该往那里冲。”一张接着一张凝聚着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请战书”上交团党委。团党委立即启动应急抢险预案,命令集训分队就地就近组织抗震救灾,并迅速向驻地党委、政府请领任务。全团官兵在震后十分钟就近投入救援行动,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抢救伤员。先后出动兵力438人,车辆2190台次,分别在平武、什邡、北川、安县、江油、绵阳城区等地展开救援,共从废墟救出幸存群众18人,转运伤病员2133人,挖掘遇难尸体40具,掩埋遗体123具,装卸转运救灾物质18695吨,搭建临时帐篷4000余顶,进村入户1600余家,疏散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群众2000余人。他们用双手托起了人民的希望和期盼,用行动践行着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宗旨,圆满完成了救灾指挥部赋予的任务,受到了灾区人民群众和驻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15名预备役军人火线入党、20名官兵荣立三等功、1人荣立二等功并提前晋职,438人受到军地各级的表彰。
践行人民军队宗旨


 
他们是群众的贴心人
      35面鲜红的锦旗、25封感谢信、43块奖牌……是该团官兵在践行服务人民宗旨中收获的丰硕果实。在官兵们的心目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他们就会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
      年初,绵阳市应急办紧急发布涪江河水因上游镁矿尾矿倒流,河水被污染,导致市民饮用水恐慌。该团党委急人民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主动请缨,分别组成两支10人的应急供水队,将预任干部段洪、王修锋等库存的5000余瓶矿泉水送到公共服务岗亭慰问绵阳市奋战在一线的交通巡警;将6个溶量为2吨的军用水袋分装三车,每天定时为驻地八角社区的居民送去饮用水,缓解了居民的恐慌情绪,保证了居民饮用水。 
      “一条短信,一份责任;点滴热血,汇成大爱”。当接收到驻地绵阳市中心血站供血紧缺的短信息后,该团官兵首先想到的是:“在绵阳人民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有所作为才对得起驻地人民。”团统一组织官兵来到献血车前体检,来团探亲的官兵家属自觉地找到领导,申请接受体检献血。更加意不想的是,官兵们在自己参加的同时,积极向家属亲人进行宣传。全团官兵180余人涌跃献血72000cc,缓解了血库供血紧张的局面。
      爱心无大小,微笑都是奉献。该团积极发动广大官兵资助失学儿童,与华中农业大学一起实施“苗圃计划”, 3年来资助北川、平武17名孤残和单亲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他们通过组织开展“军营也是你的家”夏令营,邀请帮扶的贫困儿童到军营体验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35名孩子在军营渡过了难忘的暑期,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从战士的身上学到了军人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官兵在这项活动中也奉献了爱心。在野外驻训期间,他们组织全体参训官兵340人,为驻地麻栗小学贫困儿童捐款捐物,团拿出5000元经费捐献给学校少数民族贫困儿童,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旗杆、旗帜、宣传板报、画册、乒乓球桌等文体用品,丰富了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组织团医疗队为学生免费体检,组织医生为学生们上卫生知识课,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增进了彝族儿童与该团官兵的感情。如今,这一活动也成为该团官兵每年必做的一件事。
      “爱心幻化成无数翩翩起舞的吉祥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11年6月,该团领导得知驻地盐亭县剑河村唯一的一座漫水桥,因“5.12”地震受损后,又被洪水彻底冲毁。一到涨水季节,洪水就会漫上拦水坝,原本过河上街只有3里路,遇到涨水天就要绕行十几里路。
      人民群众的疾苦牵动着官兵们的心。 6月21日晚,在团长、政委的组织领导下,团文艺宣传队战士范佼佼、罗伟在绵州大剧院举行个人演唱会,为盐亭县剑河村建桥募集资金150余万元。爱心人士纷纷奉献出爱心,全团现役官兵和20余名预任军官慷慨解囊。
      这些凝结着爱心的捐款,为村民们建起了一座长70米,宽4米,高5米高的“爱心桥”,结束了1000多名村民过河难的历史,这也是该乡的第一座爱心桥。竣工仪式上,得知通桥的消息,到场的村民个个喜上眉梢,特别是与剑河乡一河之隔的几个村社的乡亲们都赶到现场祝贺,遭受无桥之苦一辈子的王大爷流着热泪说:“这里终于有桥了,孙儿们上学家长和老师都放心了,再也不担心孩子们被河水冲走。”乡亲们用质朴的语言,感谢着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该团官兵。
 
 

 
加强军营文化阵地建设
他们是忠实的践行者
      该团驻地园艺山最高处一幅“预备,就要时刻听从党召唤!”的巨幅宣传牌在春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是该团投资20余万元新建落成的。走进这个营区,一股时尚、潮流、清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使人倍感振奋和鼓舞。环绕营区的文化走廊、亭台、文化石雕合为一体,学习室的寂静、会议室的阵阵掌声与球场的欢呼声构成了一幅和谐激昂的画面。
      该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党的号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全团官兵一致认为:先进军营文化是官兵陶冶情操,铸牢军魂凝聚军心,提升战斗力的倍增器。他们把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焕发出来的激情,转化为抓军营文化建设的干劲。先后投入30余万元,建起了环营区灯箱文化走廊、塑胶篮球场、塑胶网球场和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形成了官兵走到哪里,活动就能开展到那里,文化氛围就营造到那里的集学习、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军营文化阵地。他们还从官兵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入手,组织收集官兵“我最想学的一门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我最想弥补的一个弱项”方面的建议,40%的士兵和60%的机关干部选择了学习历史、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们开设了学习小课堂,团政委担任课外辅导员,讲授党的创新理论,让军营文化也成为战斗力。拓展“国防教育进党校、创新理论进军营”成果,每季度邀请驻地市委党校教授、专家来团授课解疑释惑。深化“买一读百”活动,为每名官兵报销300元购书“促学金”,让官兵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官兵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倍受青睐和好评,官兵们异口同声地赞道:“闲谈散步有学头,文体活动有劲头,知识学习有想头,素质提高有奔头……”。战士何祥实在上完历史课后,深有感触的说:“以前,爱好历史,主要是对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特别感兴趣,现在才明白,学史明理、知更替、知兴亡,是老师,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不断总结,为团队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决不辜负团领导的良苦用心”。 如今,先进的军营文化成为了官兵坚定理想信念的催化剂,成为了践行人民军队宗旨和性质的精神食粮,成为了提高官兵能力素质的加油站。
      (作者李华铁、谭洪林系该团政治委员、宣传股长)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