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领域的低俗内容泛滥猖獗
半月谈网 梁恒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了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8月3日,香港《明报》便刊发文章表示:许多迹象表明,内地正发起一次新的“道德运动”,整改相亲节目是开始;低俗化已被视为文化体制改革要破解的新课题。胡锦涛近日公开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低俗文化产品是物欲社会的影射,先除去滋生这种文化的社会土壤,应从更为根基的制度建设入手。
当前社会文化领域的低俗化倾向的确比较突出,而问题爆发的焦点更是频频出现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中国目前拥有4.2亿网民,而这个群体还大范围覆盖了青少年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的重要战略时期,新媒体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失去的一块重要阵地。
从屡禁不止的色情网站到层出不穷的凭借低俗炒作的“网络红人”,从攻击人格的肆意谩骂、污蔑、恶搞文字和视频的广泛传播再到侵犯他人隐私的各类搜索,互联网这座开放的虚拟城市藏匿着无数跑来“占山为王”的“不法之徒”,他们的种种行径污染着这块数字的土地,为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大民众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半月谈网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看待青少年的网络性启蒙》的文章,文中介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03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5%的人曾经遇到过性方面的困扰,而对于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有效渠道,79.2%的人首选“网络”。然而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之下,青少年的“性启蒙”会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他们会不会受到哪些将影响终身的恶劣影响?这些懵懂的少年是否会因为不健康信息而误入歧途?这一连串问题之后,是我们深深的忧虑……
最近,由国内权威媒体主办的“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提升新兴媒体文化品位”研讨会召开,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抵制新媒体领域的“三俗”之风献计献策,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错的思路。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表示:我们要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充斥网上,降低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文化品位,特别是淫秽色情暴力内容可能侵蚀孩子的心灵,给不少家庭带来困扰。相比传统媒体管理的规范和有序,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存在着网站数量巨大、网络信息巨大、网民数量巨大等管理难题。政府对网络社区信息的监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面面俱到。
因此,网站应当切实承担起内容管理、舆论引导的责任,让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利用一些客观存在的监管漏洞,放任低俗内容的泛滥、博取点击量。网络互动产品的低俗内容,往往多于网站编辑单向内容发布的产品,原因就在于编辑毕竟存在着传统媒体时代把关人的角色,这些信息发布的主体出于行业自律和管理要求,所发布的信息要谨慎得多。而在以网民自主发帖为特征的社区,例如论坛、博客、微博客、QQ群,管理需要加大力度,创新观念和方法,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近年来网络低俗内容对现实生活已经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可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推动了民间社会审美情趣的低俗化,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乃至纵容了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社会体制的嘲讽、质疑、蓄意攻击。重点新闻网站需要做好网站排头兵的作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当前部分商业网站在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可能出现冲突的时候,很容易偏向商业利益,而背离社会责任。当然,商业网站也是有分别的,比如已经成长起来的门户网站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感觉明显要大于或强于普通的小网站。而一些小网站又大于或强于那些没有正规的登记备案手续的非法网站。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熊澄宇教授则表示:我想谈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还是一句老话,建设与管理并重。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关于互联网专题的时候,总书记的报告里特别谈到这个观点,网络、建设、管理并重。以前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管理,而这次报告里面总书记特别谈到建设,所以我在想,在营造这样一个环境的时候,确确实实需要考虑怎么把建设这件事情往前推。这就包含内容的建设、网络的空间。我想这个内容建设,如果我们不是用新闻这样的角度来思考的话,那么网络的内容包含的面比新闻要宽得多。
第二,关于管理。实际上现在在国际学术界或者是业界,目前用管理这个词比较少,而替代它的词是治理。联合国有一个机构,信息社会治理的小组织委员会,他们提出这个治理概念,各种利益方共同营造一个环境,这是治理。管理是依法依规、由上而下进行管理。管理的力度或者是执行方基本上是行政层面,而治理的概念,要求的是方方面面,跟这个事情有关的都要参与。政府、企业、用户、家长、孩子,都喜欢做。所以在互联网这样的新兴媒体发展过程中,我们是不是更多的考虑用治理的手段代替原来单向的、从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现在对孩子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而是你给他造了这样一个硬性的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辨别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不好的。也就是说让孩子上网的时候能够明白,网络和现实社会是一样的,现实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好人和坏人,孩子们对现实社会中出现坏人,他有思想准备。但在网络里,也得告诉他,也有坏人,而且要告诉他怎样去避免这些坏人可能对他的诱惑和伤害,这比我们不让他接触更重要,而是让他理性地思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在中国的特点下,互联网和纸媒、电视形成一个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使得互联网很多比较小的状态迅速放大,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特点。你会发现在互联网上丢出的一个话题,它是通过纸媒电视大以后再返回互联网的,因为人们一般的认为互联网的这个消息有很多,互联网非常快捷、非常方便,往往大家认为大公信力相对减弱,它经过了纸媒的传播、放大以后,再回到互联网,大家就会觉得它的公信力很高。比如某某报报道了,它的影响力会大,某某电视台又报道了,那么这个影响力会更放大,它再回到互联网在回到纸媒,经过这么几个会合之后,这个事情往往放大难以管理和难以治理,难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情况是经常见到。
网络上的一些恶搞令人“无福消受”
年轻人有时候不是刻意地在互联网上渲染什么内容,中国的年轻人缺少公共生活的分寸感、得体、不得体、适宜不适宜的基本训练,我们往往是比较大的训练或者是教育,在这种大的教育里,对具体的,比如说什么是私生活的领域、什么是公共生活的领域,对这些缺少明确的,或者是相对有分寸感的界限。你会发现,有的在私生活的场合是可以接受的,但放在公共场合是不能接受,这是有相当多的分寸界限。这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规范和分寸感。这怎么给?这需要给公众一些倡导、设立一些界限,也希望在教育领域里把这样的课程、这样公共生活进行培养。
还有就是心理状态,对80后、90后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网络里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他的真实意思表达,需要我们考量。对网络民意,我们往往觉得是天籁之声,觉得是超越性的言论,而恰恰这种言论是有片段性、不完整性,这就像是一个针刺,点到就散了,其实关注度还是很有限的,这个时候其实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媒体的关系,这些方面构成了一种新的结构,这个新的结构我们非常了解,所以我们往往应对网络的问题,都是用对待 纸媒的方式对待网络,用对待电视媒体的方式对待网络。往往把一个小问题,可能过一二天就会自生自灭的问题,把它放大到会通过纸媒传播或者电视传播的大问题,这需要我们客观认识网络的规律,如何客观理解网络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了解80后、90后的心理,怎样给年轻人更多公共生活的训练,这是未来网络新兴媒体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协调局局长彭波表示: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草根性”,网络为普通网民展现自我、张扬个性搭建了平台。多元化、多样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发展趋势。我们提倡多元多样的网络文化,鼓励网民创造富有网络特色、个性鲜明的网络文化产品,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网络文化,都不能挑战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不能破坏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广大网民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娱乐观,不能把嘲讽戏谑、低级趣味当作有个性,不能把低俗庸俗当作追求“时尚”,不能把制造低级噱头博人注目当作“成就”。多元多样不是庸俗低俗的代名词。那些经过长期历史考验、洗刷保留下来的经典不能随意娱乐化,几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不能庸俗化,社会主流价值观不能颠倒,极少数人的审丑心理、阴暗心理也不能在互联网上传播、放大。我们要向全社会响亮地发出这样的声音,在互联网上鲜明地立起这样的导向。
对新媒体领域的淫秽内容必须坚决打击
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来讲,坚持高品味、高品质应是始终恪守的重要准则。当前,网络低俗之风之所以盛行,一方面是由于少数网民自我约束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一些网站把网络文化的传播、消费当作一种快速谋取现实利益的手段,依靠传播低俗信息赚取点击量。这种“眼球经济”需要的是网络文化产品被消费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对某些网站来讲,网络文化产品是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和噱头;美誉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度。
事实上当前新媒体领域的“三俗”问题常常由于一部分网站和个人企图利用这个新平台牟利的冲动,他们通过低级趣味的内容展示、话题炒作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除政策层面的监管之外,主流媒体通过文化领域的竞争力来解决文化领域的问题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路边脏、乱、差的小摊可能会提供刺激食欲的种种快餐,如果我们能够把营养丰富、回味无穷的美食也同样方便地送到顾客面前,市场将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网民本身的理性判断我们也要给予信心,《人民日报》日前刊发文章批评了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裸死情节设计为“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事实上对这一情节的批判最激烈的声音正是来源于网民,他们对事物的好与坏有着自己的判断。
对社会道德的塑造才是一劳永逸的选择
综上所述,从管理监控和内容建设之上我们都有很多可行的工作需要努力。但是新媒体作为媒介平台来说,毕竟带有一定的工具性。从新媒体领域体现出来的“三俗”化问题,也同样是社会文化问题的缩影。当前我们所面临某些领域上的道德困境是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个层面上“三俗”化问题的本质原因,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建立,对主流道德规范的塑造是一件更为意义深远的大事。
道德之本得到澄清,才能让文化之活水潺潺,才能滋养亿万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