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易周 作者文集
不论是前几年的“超女”海选,还是去年的“钱学森之问”,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这说明,人们对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是高度关注的,而且也包含了深刻的反思。但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前,也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发言之前,还几乎没有听说过把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摆在一起作比较分析的。在梁小虹委员的言论中,“超女”与“钱学森”进行了一次正面遭遇,却引发无尽的忧思。
首先,梁小虹委员指出了一种社会现象。他说,“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知道钱学森是谁,但是如果提到某某超女的名字他们却耳熟能详。”其实,这个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从技术层面讲,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对“超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客观有利的条件。而同时,也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被大众传媒的受众所接受,这就是“超女”本身的魅力和社会适应性。而对于科学技术而言,或许是比较冷门,但钱学森决没有被遗忘。这倒给我们现在的科普工作提出了一个比较严峻和迫切的现实问题。现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买方市场的时代,不能一味地苛责受众。知道谁这是受众的权利,被知道才是我们工作者的责任和本事。
其次,梁小虹委员从现象出发提出他的疑问和忧思。“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超女’,却不知道钱学森。那么对青少年而言,究竟是该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去描绘自己的前程,还是只需练好嗓子走一条‘出名之路’呢?”他表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当孩子们都想着练好嗓子走一条“出名之路”而不是从小立志投身科研时,科教兴国的战略要靠谁去实施?“要知道没有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因为出了几个明星。”这里要说的是,不论是科技,还是文艺,都是年轻人成才之路。对此,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再者就是,歌唱家也不是简单地练好嗓子便能走出一条“出名之路”的。就是“超女”也是有一定天赋同时也是经过了层层海选才脱颖而出的,所以,他们成名之前也是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也是需要尊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举成才、一夜成名的。科技和文艺各有各的担当,是并行不悖的。国家的强盛不取决于有没有歌星,但一个没有的歌星即没有文艺繁荣的国家也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强盛。
最后梁小虹委员也谈及房子的问题。他坦言,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接受了多年高等教育,毕业后毅然投身航天事业的年轻学子。他们抱着远大的理想苦读多年,在基层岗位上苦干多年却买不起一处房子。谈到这一问题时,他眉头紧锁,“一些歌手演员的出场费广告费动辄十万百万,住房对他们而言根本不是问题。”由此他大声呼吁:给予科技人员以文艺工作者的待遇。这里要问了,文艺工作者的待遇是国家给的吗?恐怕多数情况下是商业演出获得的吧。那么贵的票也有人要买,科学家也有重金聘用的,为什么?是价值的体现。是购买人看中的价值,愿意为之付出的价值。同样是文艺工作者的杨丽萍,却有另一种呼吁,她说,“文艺工作者要靠国家养活,就像农民种不出大米。”文艺工作者就要到文化市场上去搏杀,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凭本事吃饭,靠实力赢得观众。科技人员在科技市场上的回报是与其作为成比例的。科技创新,除了国家政策扶持、战略推动,更重要的就是科技人员自身的努力,要用切实创新的成果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说实话,市场是“唯利是图”的,你的成果有切实的价值,就会有人来投入和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