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灰霾杀手” 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
发表时间: 2011-12-23来源:

摄影制图:潘笑天

迷雾笼罩下的黄浦江。 钮一新摄

雾霾天里的北京高速路。 卓恩森摄(新华社发)

  10月底,PM2.5闯入我们的生活。两个月后的12月21日,环保部公布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明年将测PM2.5。一些地方,目前开始采购相关监测设备。2016年1月1日,全国各地都将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它很新鲜,走进国人的生活还不到两个月。

  它很老旧,上世纪90年代国内已有专家研究。

  它很渺小,直径不到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它很“强大”,专家说它将取代抽烟成为肺癌首因。

  而真正能体现它威力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天里,它掀起的一场波澜,正在改变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前行。

  它叫PM2.5,外号“灰霾杀手”。

  闯入生活

  差异较大的两组数据,让国人记住了PM2.5这个生僻词。它是在灰蒙蒙的天气中,闯入中国都市人生活的。

  10月底,连续大雾笼罩北京,另外几座北方城市也未能幸免。蜷在路上的汽车,一边无奈于透明度偏低,一边喷着尾气。

  “132”,“轻微污染”——10月30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了空气污染指数(API)。当日,北京多数居民的感受是空气“有毒害”。

  两个判断相差甚大。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将“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微博的力量,让国人迅速知道了这个生僻词。

  目前,中国API指标数值范围为0-500,仅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个指标,对危害严重的PM2.5和臭氧并没纳入。

  同为颗粒,PM10直径在10微米以内,其中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稍大”颗粒,能进入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排出;“超细灰尘”PM2.5,则能直接进入肺泡、血液,并会吸附有害物质,引发多种疾病。

  此外,作为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遮挡光线反射阳光能力更强,更能影响能见度。

  专家介绍,室外PM2.5主要来自于燃煤、工地扬尘以及汽车尾气。室内,二手烟是PM2.5的最大来源。

  日前,广州气象专家吴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吴兑说。

  有分析称,PM2.5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到达一定数值,会增加死亡风险。据悉,目前全球仅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近10个国家颁布了PM2.5限值,90%的国家并未公布。

  日前,一位官员表示:按API国标,目前全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如果增加PM2.5监测指数,则全国70%城市不达标。

  据悉,早在2008年初,我国即研究是否将PM2.5纳入新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修改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建立PM2.5监测体系被寄予厚望。而拟将PM2.5纳入考核,无疑成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最引入注目的部分。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