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
发表时间: 2011-05-24来源:

 

文 /  霍山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万家胜


霍山县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万家胜
 


霍山县佛子岭4A级风景区

      霍山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大别山腹地、淮河上游,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境内,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座大型水库镶嵌其中。霍山是合六巢省会经济圈的重要水源地,是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功能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区域功能,要求霍山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2000年,在“全县解放思想发展县域经济大讨论”中,县委、县政府深入分析了霍山的发展历史、发展道路,霍山的区位特点、比较优势,准确判断未来发展趋势:经济的竞争力最终要依靠环境的竞争力来实现。认为霍山最大的优势在生态,充分发挥青山绿水、“天然氧吧”这一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高度集合的潜在优势,才能增强霍山的发展后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奋力赶超。在此形势下,正式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并把它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来强力推进,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抓,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大力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大工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符合霍山县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得到国家和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2010年,霍山国家生态县创建顺利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和验收,成为安徽乃至中西部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级生态大考的县。
      一、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县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内在实质
      1、生态县建设与建设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生态县的内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县建设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往那种不可持续、自然环境难以为继和支撑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既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又追求改善环境、社会公平,这充分体现生态文明所包涵的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二者的目标内涵,追求的理念和要求是一致的。
      2、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现生态文明的特征。生态文明社会包括4个方面的主特征,即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工业化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向理想层次发展的一个产物。环保部在引导各地科学建设生态县,颁布建设指标体系中,包括五项基本条件和22项指标,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3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生态县建设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包含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与生态文明的4个主要特征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育生态理念,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县委、县政府坚持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持续推动,用宣传、教育和市场手段大力引导,积极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经常性举办生态知识竞赛和循环经济理论讲座,组织编写生态环境教育和地域文化教育读本,定期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系列评选活动,全面普及生态基本知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活动方式,着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水平。通过8年多的努力,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建设生态霍山、推进霍山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和奋斗目标。如今,“生态”已从当初的一个名词、一声口号,变成了一种发展理念,一个金子招牌,成为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家开拓市场、老百姓选择产品的首选目标。
      三、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着力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霍山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转变林业生产和管理理念,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对森林资源不准乱砍滥伐,对森林植被不准乱挖滥垦,对食用菌生产不准使用段木栽培,对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一律禁伐,对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予以重点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砍伐、采集和销售行为;禁止在水库上游新上工业项目,禁止对河、库、塘、渠、井等水体乱电乱炸、乱排乱倒,严格控制开采河砂、铁砂,严禁侵占河床、改变河道;慎重开采小型矿藏,对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量大的化工、小矿山、木材加工企业一律依法关、停、并、转。二是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禁建设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招商引资中,坚决做到“三个不得引进”,即不得引进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调控的项目、不得引进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或造成污染的项目、不得引进掠夺开发资源的项目”。几年来,先后拒绝120多个、总投资达30多亿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污染治理工程升级改造,近年累计投资2亿多元用于县乡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置。三是控制生活面源污染。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严格防治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强化农村环境脏、乱、差治理,妥善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在农村小集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面推广潜流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执照“户洁、组收、村运、县乡处理”的模式,有效处理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加快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进度,大力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开发绿色有机产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四、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为要,切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 “生态优先”的原则,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理念,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开发利用与集约节约的关系,大力实施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大工程”,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一产方面,坚持生态农业导向,以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为主要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努力打造大别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产方面,坚持“工业富县”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推广清洁生产,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严禁新上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大力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培育产业集群。三产方面,立足大别山核心景区和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等个性鲜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打造大别山旅游品牌,努力把霍山建成合肥乃至长三角城市的原生态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和会务科教活动最佳地。城区建设方面,坚持统一规划、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加强生态城镇和生态村庄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居住环境改善。在城镇,注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县城,发挥县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安徽省园林县城、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在农村,按照“24字方针”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布局村庄和各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深入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活动,有序推进家居环境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大力倡导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五、必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机制、制度创新,保证生态县建设持续发展
      实践中,一是建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县委县政府将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编制了《霍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霍山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以及乡镇区域规划和部门行业规划,还出台了有关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意见、方案、奖励办法和考评办法等20多项规范性文件。二是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成立高规格生态县建设领导组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个专抓小组,独立设置了正科级生态办公室,全县16个乡镇均明确了专门机构和专抓人员,领导组各成员单位确定具体责任人,在全县上下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把生态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的立体工作网络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管理体系。三是建立了市场运作、产业带动机制。确立生态经济主导地位,完善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科技支持等配套政策,鼓励引导生态产业发展。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生态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促进了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提高了公众生态文化水平,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共赢。
      一是促进了生态产业发展。在生态县建设实践中,县委、县政府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经济,促进了生态产业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建成各类基地90万亩,建立主导产业行业协会9个,各类农民专业协会81个,获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4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64.25%,亩均增收450元,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壤污染明显减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在生态林业建设,建设国家生态公益林141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30万亩、退耕还林10.5万亩,发展毛竹油茶板栗等经济林50多万亩,特别是毛竹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家,综合收入3亿元;在生态工业方面,全县已形成了酿酒、光源、铸造、水电、缫丝、羽绒、建材、磁材、制药、造纸等十大工业门类,培育了迎驾、世林、应流等一批全省知名的企业集团。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02家,实现产值72.6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16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5%;迎驾曲酒、鳌牌金属、黄金矿业、世林集团、晨风、方圆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野岭饮料等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第三产业方面,全县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主峰景区、铜锣寨、南岳山—佛子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小南岳省级森林公园,铜锣寨、佛子岭正在建设通过国家4A景区。2008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6.31亿元、增长12.2%,接待游客69.1万人、增长51.2%,创旅游综合收入3.28亿元、增长53.9%。旅游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群众年人均增收600多元。
      二是促进了生态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建成沼气池3万多口,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比例达51.45%,秸秆综合利用率96.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6%,化肥使用强度逐年下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7.5%;全县治理水土流失130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率90%以上,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达46.2%;境内主要河段水质均符合或高于国家有关标准,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及其上游河流水质均优于地表水二类标准,东淠河出境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丰水期达到二类标准。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新建污染治理设施50多台套,晨风、方圆、源牌、龙华等10家国、省控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仪,全县21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先后关停15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转产16家,重点对81家企业进行了污染治理,并全部通过省、市、县环保部门达标验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46%;COD、SO2排放强度分别达到3.493和3.003千克/万元GDP,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是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生态县建设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果,同时还新上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比例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突出问题。县城全面实行垃圾袋装化,投资5300多万元、总库容140万吨的城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基本建成,投资7800多万元、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2万吨(设计4万吨)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建成15个乡镇垃圾填埋场(磨子潭、落儿岭等4乡镇建设了垃圾焚烧站),50多个小集镇和中心村庄完善了垃圾卫生长效保洁机制,13个乡镇32个中心村庄建成生活污水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系统,1000多农户建成了分散式农户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生活垃圾处置率达99.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优良等级,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城区烟控区覆盖率100%。目前,全县已有13个全国生态乡镇,15个乡镇达到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标准,获命名8个,全县104个村开展了安徽省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被省级命名19个。
      四是促进了生态资源保护。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产生了明显效应。通过生态林业、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淠源渠灌区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持续稳定的调蓄洪功能,减缓了山洪压力,大大降低了全县及东淠河流域的灾害风险及灾后重建成本,同时还使东淠河下游近200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保障了下游几百万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通过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控制,不仅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得到全面改善,而且使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并趋于正向演替,一大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通过优化林种结构、布局,使近141万亩的国家公益林得到全面封育保护,10.5万亩陡坡地实现退耕还林,活立木蓄积每年净增7%以上。通过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太阳能和沼气、液化气等新能源得到较快推广普及,农户薪材使用量逐年降低,自用材消耗量长期居高不下的压力明显减轻。
      五是提升了生态文明水平。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据调查,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8%,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6%。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全县传统的“红色文化”与现代“绿色文化”(生态文化)高度结合,呈现“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