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昭奎:从“固、液、气”态看国人生活
发表时间: 2011-11-14来源:

 

  马国书先生近日在《环球时报》发表了“‘国人收入仅涨2.4倍’有违常识”一文,笔者同意该文的部分说法。但如果仅以文中所提到的“一个月吃几次肉”,手机、手表、彩电、电脑等“很多已经成为家庭必备品”,是不是就可以反映“国人生活的优质化、丰富化趋势和国人幸福指数”了呢?笔者实在觉得有欠全面。

  只要用一则基本物理知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来分析一下1978年以来老百姓生活的变化,那么笔者可以明确地说:我们生活的“优质化”主要表现在固态方面,但也有缺憾;在液态方面,既有“优质化”,也有“劣质化”;至于气态方面,基本上呈现为“劣质化”。

  诚如该文所述,“吃肉的次数”增加,私家车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商店里各种日常消费品琳琅满目,都可说是“固态”生活的“优质化”。即便如此,也存在与“生活优质化”相悖的东西,比如城市周围越积越多的垃圾,让人们不安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如果一个月里多吃了几次肉,却要时时担心肉里有没有瘦肉精,如果越来越多孩子能喝上牛奶,却要常常担忧奶粉有没有三聚氰胺,那么国人幸福指数也会打折扣。

  在液态方面,1978年可口可乐曾被认为是“高级饮料”。如今,不但咖啡、葡萄酒进入平常百姓家,还不断有果蔬饮料、高端奶制品以及各种液态滋补品供人们选用。但从液态看,水质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年3月,我国正式发出水资源污染警告,预计3.6亿中国民众缺乏安全饮用水,全中国70%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水质污染问题还会渗透到各种固态食物中,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气态方面,就空气污染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关系而言,国人生活主要呈现为“劣质化”。近来,由于全国很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人们对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有了更多关注,甚至PM10、PM2.5这样的专业名词也成了媒体上的常客。人们或许可以花钱买可靠的矿泉水或纯净水,但如果空气是污浊的,人们总不能连空气也瓶装化,或者外出都戴口罩吧?

  我们应该追求“全面的生活改善”。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是否也存在“优质化”与“劣质化”,同样值得人们关注。▲(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冯昭奎)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