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上网、发短信……手机不在身边就心烦意乱,难以控制急躁情绪,导致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手机在身边时,每隔几分钟就想去看看手机是否有新信息或新电话,听见别人手机响也会下意识地看自己的手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如此依赖手机?过分依赖手机对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手机依赖症能不能克服?
“我已经彻底被手机绑架了!”
手机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人一旦随身没带手机,就觉得不自在
“我可以几天不见女朋友,但是不能一天不见手机。”近日,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某高校遇到了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的王洋。他说,从高中第一部只能通话的直板手机到现在的苹果iPhone,手机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在更换。刚开始只是方便和父母联系,后来用手机玩游戏、上网,到现在发微博甚至买东西,“没有手机的生活?我难以想象。”
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功能丰富了——从最初简单的通信工具向智能化发展,集合阅读、游戏、拍照、上网等功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通讯、交往和娱乐工具。
普及率高了——从一开始只有少数成功人士才能买得起的“大哥大”,到现在成为大众消费品,很多人不止拥有一部手机。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达52.8亿,覆盖全球七成以上人群;而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11年8月份通信业运行状况》,截至8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达到9.4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8.8部/百人。
“上课时必带三样东西:房门钥匙、校园卡和手机。”王洋说,有一次忘了带手机,坐在教室感觉浑身别扭,老是担心有人给自己打电话发短信,课根本听不进去,最后只能逃课回寝室拿手机。
“离开几小时,恍若隔三秋。”在跟记者聊天不到半个小时里,王洋拿起手机看了不少于10次。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陶国富认为,如今,手机与生活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人像王洋这样,一旦没带手机,就觉得不自在,可以说是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不在身边就心烦意乱,难以控制急躁情绪,导致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手机在身边时,每隔几分钟就想去看看手机是否有新信息或新电话,听见别人手机响也会下意识地看自己的手机……
根据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发布的调查结果,25—34岁年龄段的人群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16—24岁年龄段青少年和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公司白领对手机依赖程度最高。
“总结自己一天的生活,手机是唯一不能少的关键词。”李响在广州一家外企工作,他说,早晨手机闹铃把自己叫醒,醒来以后第一眼先看手机有没有信息和未接来电,每天用手机更新微博,上下班路上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在单位用手机跟上幼儿园的儿子通电话,睡前玩会儿手机也成为习惯:“我已经彻底被手机绑架了!”
手机依赖反映了信息焦虑
海量信息给一些人造成强烈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于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
“手机依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陶国富说,有些人过度依赖手机,是由工作需要或生活习惯决定的。
比如,商业人士需要手机联系业务,异地分居的家人需要用手机频繁联系,同事之间需要用手机联系工作……在不需要手机的时候,离开手机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24小时开机是我们公司对客户的承诺。”孙杰在北京一家公司担任销售经理,他说,由于客户可能随时联系自己,关掉手机是不可能的,“以前我只有一部手机,有的时候没电了,手机关一会儿,就总是担心漏接了电话,坐立不安。所以现在买了两部手机,就连睡觉的时候都要把手机放在伸手就够到的位置。”
“功能不断丰富是很多人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另一个原因。”陶国富认为,手机功能不断丰富,满足了人们的多样需求,通话、聊天、上网、游戏……久而久之,难免让人产生依赖感。近年,手机更新换代一直保持较快速度,阅读、摄像、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的加入,使得手机成为人们打发零散空闲时间的手段;智能操作系统集合社交网站、网络购物等应用,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由于越来越多的功能跟手机捆绑在一起,离开手机之后,自然就会觉得不方便。
产生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产生的信息焦虑。专家表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由于担心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就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最终产生信息焦虑的心理。
国内有些心理学专家将信息焦虑分为焦虑、恐惧、抑郁、狂躁四个层面。所谓焦虑层面,是指一旦缺少信息来源便会有不正常的行为状态,比如发呆、不习惯面对面交流等;恐惧层面是指持续没有信息接受24小时以上,会出现恐慌心理;抑郁层面则表现为希望每次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且会为自己获取信息不足感到失望;而狂躁层面,则指沉浸在海量信息中不能自拔,生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中。而在每一层面的信息焦虑中,手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陶国富认为,不仅是手机,对上网、微博的过度依赖,也都是信息焦虑的具体反应。
每天更新微博,盯着手机屏幕看别人有没有更新,担心错过了向别人传递自己最新信息的机会以及分享别人最新信息的机会。一旦没有了网络,就会感觉自己好像被世界遗忘了。而上网后,就开始浏览各种信息,在各种社交网站上发帖子,回留言,唯恐自己被前进的时代落下……其实分析起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给自己带来的成本,远远大于获得这些信息的实际意义。
克服手机依赖症应调整心态
丰富获取信息的途径,理性面对和处理信息
“肯定耽误工作。”谈起手机依赖的影响,李响认为,手机游戏、手机上网等玩多了,导致自己上班精神恍惚,特别影响工作效率。而且,由于玩手机占用了很多时间,原来自己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的习惯也没有了。另外,在手机上跟同学聊天聊得很好,但到真正聚会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可以聊的,“面对面的沟通能力被手机给弱化了。”
专家认为,手机依赖虽然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要及时排解,防止其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身体健康方面,手机辐射以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有害而且会增加疲劳感;过度依赖手机会占用人们的正常休息或者锻炼身体的时间,对身体健康也不利。
——在心理健康方面,手机依赖症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正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另外,沟通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见面交流减少,而面对面交流的缺失,可能会使得亲情、友情淡化。
“手机依赖应对症下药。”陶国富说,因为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原因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群,可以尝试在工作和生活需要之余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多和别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淡化手机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如果是因为玩游戏上网等娱乐功能产生的手机依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手机的功能简单化。自我控制并且转移注意力,减少使用手机娱乐功能的次数。使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
而对于因为信息焦虑而产生的手机依赖,关键在于调整心态,更加理性地面对、获取以及处理信息。
“要学会甄别不同类型的信息,不要盲目地获取无用的信息。”专家表示,一方面,可以采取“休克疗法”,让自己暂时远离手机,减轻手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应丰富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不要单单依靠手机,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从而克服自己对手机的依赖,让生活回到正常状态。(王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