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4月27日电 题:致敬华人传奇!创造现代建筑巅峰,贝聿铭如此成功的秘诀就是……
4月26日是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101岁生日!
这位笑容可鞠的老人,便是贝聿铭( Ieoh Ming 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籍苏州。
因为他的百年奋斗,你可以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肯尼迪图书馆,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等建筑前向别人介绍:
“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曾在中国园林中长大”
“在他的作品中,东西方元素完美结合”
贝聿铭以中华文化为根,学贯中西,参与设计、改造的著名建筑有100多处,不少都是世界性地标,作品遍布世界四大洲。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而不是流行风尚。他让光线来做设计,运用几何形状,喜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四种建筑材料。
他几乎拿遍建筑界所有的世界顶级奖项,被尊称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我们品味着大师的传奇经历,也看到华人奋斗的无限可能。
传奇的家族
贝聿铭的传奇故事,可以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谈起。
1917年,贝聿铭在广州出生。这一年,叔祖贝润生花费80万银元买下狮子林,花巨资修缮,供家族之用。
贝聿铭所在的贝氏家族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这个家族于明代中叶迁居苏州,是当时“苏州四富”之一。家族持续兴旺,叔祖贝润生是“颜料大王”,父亲贝祖诒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
现在的狮子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当年,10岁起,贝聿铭随父亲迁到上海读书,在狮子林里度过寒暑假。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后来功成名就的贝聿铭如是说。
在上海时,他有空就去看正在建设的上海国际饭店。后来,这些童年的记忆,逐渐成为贝聿铭建筑事业的底色。
坚持求学
贝聿铭始终强调自己得益于东方文化,在一部纪录片《我的建筑师》(My Architect)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问:你的成功率很高?
答:是的。但可能是因为我更加耐心,因为我是个中国人。
贝聿铭身为“富二代”,不可否认,家族的支持促成了他的成功。殷实的家境支持了他的留学事业;叔祖贝寿同是中国第一个到西方学建筑的学生,曾设计道前街苏州监狱等。
但在美国建筑业闯出一番天地,也绝非易事。可能就是多了这一份耐心,让这个华人小伙子持续在建筑行业里奋斗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贝聿铭初到美国求学时,美国仍然笼罩在《排华法案》的阴霾之下。
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贝聿铭“嫌弃”宾大当时在“常青藤”高校联盟中排名最低,仅耗时两周,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毕业后,他本已准备回国。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攻势越来越猛。他加入美国空军,服役三年。
三年后,他坚持继续求学,进入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他追随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Lajos Breuer)。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他将建筑与相关学科融合、注重合理性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贝聿铭。
马塞尔·布劳耶,是国际式建筑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对光有着浓厚的兴趣。受他影响,贝聿铭将光视为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也因此获得了“光线魔术师”的美誉。
注重细节
1948年,哈佛大学建筑系助教贝聿铭31岁。离开安静的校园,从他居住的波士顿剑桥小镇(Cambridge)来到大城市纽约。
贝聿铭加盟房地产开发商,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这成为贝聿铭人生轨迹转变的一个节点。
贝聿铭从设计公寓起步。战后庞大的需求,让他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居民房的工程。特别是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因为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深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后来,贝聿铭的设计对象逐步转向公共建筑。
1964年,贝聿铭获得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权。这是他与美国一流设计师路易斯·康、密斯手里赢下的案子,顿时成为镁光灯下聚焦的宠儿。
获胜秘诀,就在于他的细心。
当时,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亲自对三名候选人进行了考察,名气最大的密斯漫不经心,抽着雪茄不紧不慢地和她对话;路易·康穿着不修边幅,办公室也是乱糟糟的。
贝聿铭,细心研究了杰奎琳的喜好。得知杰奎琳很在意别人的仪表、对她的尊重程度,贝聿铭重新布置了事务所,屋内摆满了白玫瑰、人人衣着正式得体。
凭借饱含热情的讲解、外交家般的谈吐和略带神秘的东方贵族气质,贝聿铭获得了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权。
他所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自信,源于实力
超乎常人的自信、高水准的设计,是贝聿铭保持事业常青的秘诀,也是他躲过非议的利器。
现在,人们看到卢浮宫前的金字塔与凯旋门、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为巴黎的中轴线锦上添花。而期间波折又有几人知?
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翻修和改建卢浮宫。62岁的贝聿铭的回应颇显“霸气”:
“我年纪大了不想去搞竞争,要么就直接让我做,要么就让别人去竞争。”
于是,贝聿铭重修卢浮宫,成为法国当时唯一一项不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质疑从改建之初就开始,“法国这么多艺术家,没有一个人能承担起这项工程么?为什么要找一个外国人?”
设计方案初定,贝聿铭打算新建金字塔形入口。反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当时调查显示,90%法国人反对这一方案。法国文化部长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对于一切质疑,贝聿铭淡淡地回应:“最重要的是历史评价,这个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证明。”
在开工前,贝聿铭在现在金字塔的位置放置了设计模型,6万多巴黎民众亲自来现场,通过选举最终确定了这一方案。
经过4年施工,1988年3月,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在金字塔内,授予贝聿铭最高荣誉勋章。
回归
中美关系缓和后,贝聿铭启程回到故乡。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邀请贝聿铭来中国,希望他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咨询。
贝聿铭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等项目。
特别是香港中银,当年,父亲贝祖贻一手开办了香港中国银行;现在由贝聿铭负责设计重建。他要赋予香港中银大厦以“中国人的雄心”,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当在国外被问及是哪里人时,贝聿铭总是这样回答:
“我来自中国苏州。”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这座坐落于贝聿铭故乡的建筑,集贝氏现代主义几何美学与苏州古典园林神韵与一身,与贝聿铭儿时经常玩耍的私家园林狮子林,仅一墙之隔。
有人问贝聿铭,为啥他的项目,收费总是如此昂贵。
贝聿铭的回答是:
I. M PEI(pay), not I.M FREE。
我姓贝(与钱同义),我不免费。
贝聿铭既赢得了出世的成就,又收获了入世的繁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贝聿铭更激励了无数华人,让我们多了一份信心!
希望每一位华人都能传播“华人之光”,闪耀中华民族的光彩!让更多的朋友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