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穿越剧":遮蔽历史真实 制造历史假象
发表时间: 2012-01-13来源:

 

  2011年国产电视剧凭借着广泛的题材、多元的手法和全方位的传播,依然占据着荧屏主体,占据着网络视频的主体,也依然是大众的文化主餐和社会的热门话题。面对1.5万多集的电视剧年产量,年终盘点难免挂一漏万。好在盘点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和归纳这一年,也是为了更有方向性地前行,因此这里着重从几个主题进行综述。

  革命战争与民族历史

  重大题材作品有收获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有一批重大题材作品亮相荧屏:《辛亥革命》、《护国大将军》、《小站风云》、《圣天门口》、《陕北汉子》、《开天辟地》、《中国1921》、《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这些作品涵盖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的历史,再现了历史进程中风云人物扭转乾坤的智慧与力量,再现了中华儿女探寻新生之路的流血与牺牲,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些视野广阔、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的宏观叙事,构成了形象化、立体化的近代历史演义,它们在观众的民族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效显而易见。

  然而,从电视剧创作的角度来说,对那半个世纪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前些年已经有很多电视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过叙述,甚至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就有多部作品。因此,从选材上来看,2011年的这些类似题材电视剧并不新鲜,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电视剧在旧有题材上做出了新突破。

  尤其是《辛亥革命》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两部作品值得重视。前者是迄今为止所有表现辛亥革命的文艺作品中最全面、最富有历史逻辑感的一部,从晚清朝廷要员到民国风云人物再到共产党创始人,几百号历史人物依次出场,在历史巨变的潮流中选择与搏击,各种思想流派、政治主张、势力和利益也在动荡中激烈博弈。电视剧《辛亥革命》的价值就在于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潮流与趋势。辛亥硝烟去无影,革命波涛犹回声。回目中华艰难路,再沐孙文君子风。孙中山就是这个潮流和趋势的代表人物,也是该剧着力刻画的重点人物。特别需要指出,该剧不仅把孙中山放入当时的历史背景里去刻画,也极力彰显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精神在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如何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长中华民族志气的艰苦创业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战略,中苏关系破裂使得中国进一步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新中国向何处去?唯一的道路就是自立自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新中国顶住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依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完成了在西方看来不可能的“两弹一星”尖端工程,撑起了中国的天,使世界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一次证明了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民间化”与“戏剧性”

  抗战剧的拓展要适度

  抗战题材是这些年来比较热门的题材,而且一直在拓展。2011年虽然不是重要的纪念年份,但仍然有几部电视剧亮相荧屏,比如《中国地》、《中国远征军》、《节振国传奇》、《永不磨灭的番号》、《延安爱情》、《借枪》、《抗日奇侠》等。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有《中国远征军》和《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国远征军》表现中国军队保卫滇缅公路的战斗经历,这也是中国抗战史的有机构成部分。作品在题材上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新鲜感,为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抗战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也让更多为国捐躯的将士,为国人所知,为后人所记。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抗战题材进一步向“民间化”表现拓展,《永不磨灭的番号》是其中代表。这路人马不是正规部队,没有受过政治教育和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受到八路军影响并自觉自愿服从八路军领导,最终组成了这支由各路地方“高手”和民间“强人”汇聚而成的特殊游击队。这些人因“没规矩”而拥有了更自由的个性空间,李大本事、丁大算盘、吸铁石以及“九路军”头领孙成海等人物,草野性十足,吹牛皮,说大话,连唬带蒙,行走江湖,意气用事,战斗方式带有很强的游击性。这种游击性构成电视剧的戏剧性,甚至是喜剧色彩,再加之演员表演的夸张性,所以整部剧非常“好看”。而最后的悲剧收场,可谓“豹尾”,深化了主题,也升华了人物的人格境界。这部戏,先抑后扬,先喜后悲,先奇后正,歪打正着,深得戏剧规律,与《我的兄弟叫顺溜》有异曲同工之妙。

  应当指出,抗战题材的“民间化”拓展,汲取了更多的民间文化元素与草根精神,融入了武侠文化中的游侠之气、山大王的“匪气”、地痞的“痞气”等,这确实有利于情节的生动与人物个性的突出,有利于营造戏剧性。但是这些元素若使用得过多,就会导致“无匪不英雄”、甚至将严酷的战争游戏化,这就物极必反了。

  “穿越热”与“宫斗热”

  历史真实是历史剧的生命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史传文艺传统,所以,历史永远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艺术发展到今天,叙述历史的自由度更大了,让今人通过时间隧道进入古代,直接生活在古人中间,共同演绎一段莫须有的故事,这就是近两年流行起来的“穿越”剧,从去年的《神话》到今年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剑侠情缘》、《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灵珠》等,莫不如此。

  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穿越”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问,人们穿越到历史里,看到了什么?遗憾的是,大多数“穿越剧”看到的都是后宫里的秘史,《步步惊心》、《美人心计》、《宫锁心玉》,后宫女子联袂而至。宫廷是个什么地方?是集天下权力之地。后宫的权谋斗争更是激烈。女人有女人的手段,女人不是争权而是争宠,花枝招展,尔虞我诈,一切都是为了“权柄”,人性之扭曲可见一斑。但权谋文化很有市场,靓女柔情加阴谋诡计,都是卖点,“宫斗热”的升温不难理解。

  历史剧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历史”与“剧”谁是主体,变得模糊不清了。历史被艺术想象所“操纵”,艺术想象被市场之手所“操纵”。也许有人会说,我这不是历史剧,而是古装戏,就是穿着古装在历史里游戏,关公战秦琼,貂蝉戏吴刚,娱乐而已,只要观众看着新奇别致,开心解颐就行,何必认真?是的,从娱乐效果来看,那种异想天开、错位混搭的“反常”与“无厘头”,总是能引人瞩目。但是必须澄清,就历史剧而言,“历史”是内容,是主体,“剧”是形式,是附体。既然要以古人为表现对象,就要尊重古人,展现古人的真实人生。唯有如此,才能以古人为镜,镜鉴今人。历史真实是历史剧的生命,真实是审美的前提。

  因此,要提高历史剧的艺术质量与思想含量,首先要维护历史真实。真实,信也!有信才是艺术,无信就是游戏。艺术想象是求真的途径。如果离开了求真的目标,把艺术想象变成随心所欲地操纵历史的手段,那么,就会形成对历史的解构与颠覆,形成对历史本身的伤害。花样过后、热闹过后、娱乐过后留在历史空间的将是一片狼藉。若无中生有,节外生枝,遮蔽了历史真实而制造了历史假象,历史剧就离历史越来越远了。

  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日渐成为文化生产的目的,历史也许难免被作为娱乐素材。但作为历史剧,有两个原则还须坚持:一是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替代唯物史观;二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掘和展示推动历史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不能把腐朽当神奇、糟粕当鲜花。借古人酒杯浇今人胸中块垒,但愿能浇出思想的花朵、精神的力量。

  幸福生活与家庭伦理

  现实题材剧广受青睐

  反映现实生活是文艺最主要的职能之一,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回答现实是文艺吸引读者的重要砝码。2011年亮相荧屏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像《湖光山色》、《我是特种兵》、《那些年,那些事》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受到许多观众青睐,也是社会生活领域讨论的热点。

  尤其是爱情、婚姻、家庭、伦理题材之作不断涌现,比如《幸福来敲门》、《幸福密码》、《你是我的幸福》、《春暖花开》、《咱家那些事》、《李春天的春天》、《裸婚时代》、《双城生活》、《男人帮》、《下海》等。幸福生活,人心所向。什么是幸福,人们当下的幸福感如何,近年来媒体多有讨论。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电视剧自然也会关注这个话题,于是连续出现的这几部与“幸福”相关的作品,都旨在反映当下人们的生存境况,反思人们的心理情感变化,从中寻找幸福的真谛所在。借电视剧这面镜子反观生活,也许更能看清自己,在这个快速发展、纷繁变动的时代,原来相对稳固的东西是否还能坚守?幸福的定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其中像《裸婚时代》、《双城生活》、《男人帮》等剧更有时代性,吸收了当下的时尚性元素,更能揭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境遇,也能唤起年轻观众的关注和认同。或许,如此多的现实题材剧本身就在提醒我们,拨开观念误区,幸福和温暖其实就在身边。

  《下海》是其中很值得重视的一部作品,原因有二:其一是它以90年代为背景,实际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对社会潮流、观念嬗变、人性迁移极具概括力。它是一次回首,看一看人们被发财和致富撩拨起来的疯狂与盲目、冒险与投机,这是我们无需遮掩的真实过去。30年了,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们幸福吗?其二是因为《下海》塑造了一个根本不愿下海、不是走在时代前列弄潮却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脊梁式的人物——陈志平。这个人物成熟、沉着、坚定,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做人原则,不为时风潮流所动,没有这个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把财富与道义统一起来的角色。时代需要这样沉着的人,毕竟我们浮躁得太久了。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