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再定位:何传启许正中等五专家论剑
发表时间: 2010-03-29来源:

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目标,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今天,中国现代化要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这是对中国现代化再定位。

话题嘉宾

何传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许正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王道勇(中央党校社科部副教授)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耕身(湖北省老河口广播电视报评论员)

主持人 黄月平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是新中国两个世纪的国家目标。从“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注入了新的要素和内涵。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这为我们重新考量中国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规律,避开现代化的主要陷阱?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面临着“两次现代化”同步演进的双重挑战,进入现代化的湍流地带

主持人:现代化研究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据近日公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称:中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北京等4个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北京和上海部分指标(如平均预期寿命和大学普及率)接近意大利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您怎样理解在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背景?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世界现代化是非线性的,第二次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目前世界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并存。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之中,但多少受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但已经包含第二次现代化的要素,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面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压力和加快进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压力。这是发达国家所没有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

许正中:纵观世界发展史,人均GDP3000美元—6000美元是传统社会松动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是进一步加速发展还是徘徊不前的分水岭。既是黄金发展期,更是矛盾凸显期,是现代化的湍流地带。日本、新加坡成功应对了各类挑战,实现了经济的加快发展;而拉美国家快速城市化时, 没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问题,形成地域分割和族群分割的各类贫民窟,社会发展出现停滞,阻隔在现代化玻璃穹幕之中,妨碍了社会继续升级。所以,这个阶段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公平与正义: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品格和发展动力

主持人:最近,温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这些话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深思,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道勇:实现和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的现代化独特品格之处所在。但是理论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某些方面,我们以前做的还远远不够,在有些领域,譬如在提供充分就业、合理的收入分配、公平的教育以及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方面,我们还比不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看到了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方面,社会主义在短期内很难与资本主义的代表国家之间拉开距离,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我们的最大优越性所在,所以无论哪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在不断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根源,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而现实中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在今后的数十年不间断地努力推进。

许正中:中国要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嬗变,避免陷入挫折与断裂充斥的现代化陷阱,培育公平、正义以及现代社会意识是关键。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文化鸿沟”、“教育鸿沟”、“数字鸿沟”、“就业机会鸿沟”等等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桎梏,构建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就是借助公共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服务的推行防止此类“鸿沟”的出现,防止经济社会的失衡断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激发并保持社会精英尽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斗志,启发有被边缘化可能的社会群体通过其自身努力而避免成为社会负担并融入主流社会,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国际经验不足以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

主持人:有人认为,世界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模本,他们现代化的经验和规律有哪些值得我们去遵循?

何传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化是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2005年20个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8.2亿,西欧12个国家约3.3亿,美国约3亿,日本约1.3亿,中国约13亿。从人口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的任务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是西欧12个国家的4倍多,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10倍。在世界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之中,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的人口规模,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世界现代化的先行国家的国际经验,不足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现代化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创新。

乔新生: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经济,世界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律秩序,那种盲目引进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规则,过分迷恋西方法律制度的心态和做法,同样会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寻求自洽的市场经济;在制定法律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法律的地方性,从内容上而不仅仅从形式上实现公平正义。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价值体系,实现中国现代化,要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必须从我做起,以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让人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出来,从而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考量中国现代化的八个维度

主持人:您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考量?

许正中:考量中国现状,现代化的内外环境压力更大,需要多元复合转型,八个维度同时现代化。第一,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城市是现代社会的载体。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完成彻底的城市化才能到达现代化的彼岸。第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是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动力和基础。第三,农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知识化是新一轮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目前仍未完成上一轮现代化即工业化,知识化之路还很远。第四,科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网络的社会结构转型,现代社会已经由IT时代进入NT时代。我国还处于向IT时代冲刺的阶段。第五,封闭内卷社会向开放外拓社会转型,推动思想的创新性解放。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也必须秉承开放的理念。第六,产业追随向产业创新转型,走自主创新的工业化道路。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产业竞争力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七,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第八,社会文化也不断自主创新,由生存型文化向发展型文化转变。社会意识的现代化与城市社会、工业文明乃至知识文明、市场经济、民主意识和先进文化等语境密切相关,是整个现代化的精神内涵。八大转型,彼此渗透、共轭联动、交织互锁,只有同时跟进,中国现代化才能达到“形与灵”的结合,充分显现出社会转型的整体复合性和繁杂艰巨性。

现代化指标体系亦有不足之处,机械执行“现代化时间表”等容易诱导新的浮夸风

主持人: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和程度有很多量化指标,比如,有的研究就制订了一个“中国现代化时间表”,您怎样看?

乔新生:长期以来,关于现代化,学术界和决策者制定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在一些学者看来,经济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要发展经济必须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实现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并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业。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化虽然具有刚性和软性的指标体系,但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经济是纲,纲举目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发展经济实际上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处于和其他资源相同的地位,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个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事实上,这些观点已经把现代化的主体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为客体,把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看作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组成部分,而这些指标体系中,人的因素是很难考量的。

杨耕身:严格制订并机械地执行“现代化时间表”,容易诱导新的浮夸风。“现代化时间表”表达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决心和可能性,它的制订,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但必须明白的是,说到底,“现代化时间表”仅仅是一种预测而已。就现阶段的我国来说,实现现代化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决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立等可待的。同时,也不宜把“现代化时间表”的发布视作为一种强制性目标与指令性任务。如果不顾地区客观实际而跟风冒进,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必然会南辕北辙,以至于背离“现代化时间表”的初衷。“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超美”的经济狂热,所导致的现代化的乌托邦仍令人心忧,而“大跃进”时搞的“一步迈入现代化”毕竟时隔不远,还需要我们警惕。而且,不论我们距离现代化的目标有多远,十步还是一百步,都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而不应有任何盲目的乐观思想或一丁点儿浮夸的风气。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加速中国现代化复合转型

主持人: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许正中:一是构建人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使每个公民和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均等,防止陷入“拉美陷阱”。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迁徙权。目前,在中国构建人文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至少应当建立健全食物保障(低保)、基本住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基本养老五个项目以保障公众的生存权。构建产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重点在于支撑产业不断创新,解决富而不强问题,避免出现“西班牙幻影”,产业网络化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变中国“世界工厂”为“世界经济开发区”。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要求企业承担起相应的提供产业服务的责任,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担当产业普遍服务提供的重任。构建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谨防“日韩困境”。信息知识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知识和信息的集成、交易、扩散及国民普遍化享用问题,保障社会发展所需信息和知识的不断积累。

二是重塑新的道德伦理,加速传统乡土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切换。现代化是文化交汇创新的过程,生活方式由农村单一性向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的转变,等等。激发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增强竞争合作意识和自信心,激发改变当前面貌的内在冲动和活力。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公民尽快接受新观念、新文化、新知识。让公民认同市场,认同社会分工,认同协作,认同利益共同体。使公民的主体意识与国家意识充分融合,发挥公民在当前新形势下的主体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公民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创建一个和平安定、生活富裕、舒适和谐的现代社会,塑造现代文明。

2050年中国现代化水平的六个指标

经济现代化 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关键经济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40名。

社会现代化 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化率和信息化率超过80%。

政治现代化 建成民主、自由、平等和高效的政治文明,国际竞争力的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

文化现代化 文化生活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文化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

人的现代化 大学普及率超过80%,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20名。

生态现代化 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完全脱钩,人居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关键词诠释

何谓“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就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