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梅:统筹规划多方融合促进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发表时间: 2025-01-01来源:和谐中国网(和谐书院)

统筹规划 多方融合

促进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济宁市任城区融媒体中心 任晓梅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流动的文化血脉,是传承千年的宝贵遗产。

近年来,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早在2017年,有关部门就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使大运河文化的统筹保护、传承利用握指成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7 公里。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贯穿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其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索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市的就长达二百多公里,其中最重要的古运河总督府就在任城区市中心。任城区历来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也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例如古运河总督府的保护性建设、古运河市中心流域的观光旅游型复航,等等。虽然近两年任城区在大运河文化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在大运河文化方面的影响力远不如南方运河沿线城市,如淮安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扬州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等,与“运河之都”的美誉还有较大差距。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古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济宁市既担负特别重大的责任,也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统筹规划多方融合,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历史价值

京杭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部运河,到隋朝的全线贯通,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持续维护与利用,它贯穿了中国古代多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运河沿线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河道、桥梁、码头、仓库、古建筑等,这些遗迹都是运河历史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交通、水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例如,位于山东济宁的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是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工程,其科学的分水原理和精湛的工程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水平,被誉为“北方都江堰”。

2文化价值

大运河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在其流经区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运河流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大量描写运河风光、运河生活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等,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此外,运河沿线的戏曲、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各具特色,如京剧、昆曲、扬州画派等,它们都与运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经济价值

在古代,大运河是连接南北的重要经济动脉,促进了南北方物资的流通与贸易往来,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沿线的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北京等城市,都因运河而成为当时的商业都会和经济重镇。这些城市依托运河发展起了造船、航运、仓储、商业、手工业等产业,形成了繁荣的运河经济带。在现代,大运河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对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进一步促进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例如,浙江杭州的大运河拱墅段,近年来通过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了运河游船、运河博物馆、运河文化街区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4社会价值

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依托,为沿线居民提供了交通、灌溉、饮水、防洪等多方面的便利,对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运河文化仍然具有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运河文化所蕴含的勤劳勇敢、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精神价值,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通过开展运河文化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文化节庆活动等,可以增强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例如,每年在江苏扬州举办的中国扬州运河文化旅游节,通过举办花船巡游、民俗表演、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参与,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运河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地区的运河河道被侵占、填埋,导致河道变窄、水量减少;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现象时有发生;运河沿线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运河的生态功能,也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一些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因河道变迁、水位下降等原因而面临被淹没或损坏的危险;运河水质污染导致沿线的自然风光大打折扣,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2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尽管大运河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部分地区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一些历史遗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一些运河沿线居民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存在在运河河道内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现象。此外,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导致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传承与发展模式单一

目前,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虽然文化旅游对于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旅游开发也容易导致运河文化的商业化、表面化。一些地方在开发运河文化旅游项目时,缺乏对运河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与创新;同时,运河文化在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相对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运河文化在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繁荣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作用。

4区域协同发展不足

大运河纵贯南北多个省份和城市,其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区域间的协同合作。然而,目前在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区域协同发展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各地区之间在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制定、旅游线路整合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不仅导致了运河文化资源的重复开发与浪费,也影响了运河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传承与发展。例如,一些相邻地区的运河文化旅游项目缺乏整合,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转换旅游线路和交通方式,给游客带来了不便,也降低了旅游体验。

三、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运河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加强对运河河道的整治与修复,清理河道垃圾、淤泥,拓宽河道,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与生态功能;加大对运河水质的监测与治理力度,采取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清淤疏浚等综合措施,改善运河水质,确保水体达到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加强运河沿线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水生生物保护等工作,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提高生物多样性。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河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开发运河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如运河湿地观光游、运河水上森林探险游、运河生态休闲度假游等,让游客在欣赏运河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2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及保护知识,增强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创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等,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与展示。例如,建立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将运河沿线的历史遗迹、古建筑、文物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领略运河文化遗产的风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一些已经消失或受损严重的运河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复原,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其昔日的辉煌。

3拓展传承与发展模式,推动运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在继续发展运河文化旅游的基础上,拓展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模式,推动运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运河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编写运河文化教材、开发运河文化课程,将运河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运河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公民;促进运河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对运河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开发,打造运河文化科技产品,如运河文化主题的动漫、游戏、影视、数字艺术作品等;推动运河文化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书画展、摄影展、戏曲演出等文化艺术活动,鼓励艺术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推出更多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4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实现运河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建立健全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加强沿线省份、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成立运河文化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事项;制定运河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各地区在运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传承、旅游线路整合等方面的职责与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举办运河文化节庆活动、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等,促进运河文化在区域间的传播与交流;建立运河文化旅游联盟,整合区域内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统一的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设计跨区域的运河文化旅游线路,实现旅游客源互送、旅游市场共建共享,提升运河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总之,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正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积极探索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拓展传承与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协同合作等多方面的举措,促进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