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背景:秦文君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打女儿懂事起,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她和身为经济学家的丈夫老戴便“水火不相容”,但也有一共性:把女儿当朋友,努力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女儿拥有童年的美好情怀、阅读的习惯、包容和爱心、信念以及无限的有关人类温暖的记忆,这远比课本上的知识重要得多。应本刊之约,她讲述了“学经济的女儿却写出了长篇小说”的成长故事,与广大读者分享。
从天才到快乐
两大教派“文斗”20年
我丈夫老戴是经济学家,总是很忙,飞往各地演讲、出书、谈项目。我是儿童文学作家,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除在单位就待在家里。我们结婚20多年了,好像从来没有吵过架,彼此都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只是在教育女儿的理念上,我们是相当不同的。
今年女儿20岁了,我们家的两大教派就“文斗”了20年,双方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女儿,有时“经济学家”占上风,有时“儿童作家”更受欢迎。
女儿出生至今,我从未想过要培养她成为什么“家”,尤其没有指望过她成为文学写作者。我觉得人生的路通天大,选择做什么有价值的事都行。我只想和女儿做永远的好朋友,让她身心愉快,保持天然的爱和创造力,明
|
老戴也爱女如命,但他的父爱不怎么对头,好像掺了些别的。他早早为女儿设计好一切:学游泳、舞蹈、数学,18岁进名牌大学、学理科,一口气读到博士……有一次,我见他拿着一张剪报读得津津有味,原来剪报上是天才儿童的八大特征。理性的他用它来衡量女儿时好像就无法理性了,觉得那特征就是对照着女儿的特点说的。总之,他想要一个天才女儿,并把女儿往那方面想。
老戴很早就开始了对女儿的精英教育,教她拿筷子该怎么拿,笔记该怎么记,牙怎么刷,都有规矩。我不喜欢太规范,担心把孩子培养成机器人,就鼓励女儿找自己喜欢的方式,怎么顺手实用就怎么做。老戴常说我早晚会把女儿宠坏,可我一点儿都不担心。
女儿多愁善感,真挚可人,很有艺术才能,以她在绘画上的高度热情,替我的书《妈妈香》、《大狗喀啦克拉的公寓》等书配过童趣的插图。有她为我插图绘制的图书往往很合我心:我喜欢她对色彩的特殊理解,处理线条时,能在对世界万物的描绘中藏有自己的趣味。另外,这个合作者好说话,出版社给绘图者的报酬很微薄,她也答应,有一次我实在过意不去,就送她礼物作为弥补。
她陆续发表出版的图画近200幅,其中部分美术作品曾获奖并被上海儿童博物馆收藏。她从小学起陆续发表习作数十篇,曾多次在全国及省级以上作文大赛中获奖,2003年获“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沪港澳与新加坡四地读书征文佳作奖。她学了12年的钢琴,能弹好听的曲子。
孩子爱音乐,我心里很欢喜,不会心灵贫乏,孤独痛苦时有艺术精灵陪伴、慰藉灵魂。至于将来选择什么方向发展,全由她作主。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才能尽心倾力,灵性焕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也不介意她学理科还是学文科,只希望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女儿,千万不要为了显示叛逆和强大就放弃真诚,不要为了成熟而改变天性,要永远保留孩子式的忧伤、甜蜜,淳朴、本色,正是这些,让一个人拥有了美好的感恩生活的能力,并脱颖而出。
而她的爸爸不甘心女儿这样“自由发展”,他有些小小的霸道,他认为家里有一个搞艺术的足矣,说假如母女二人都当作家,那就会鸡犬不宁;说要是两个人都来了灵感埋头创作,通宵达旦,谁来理会他呢?
老戴不止一次地对女儿说:“你还是学医的好,将来我们患了病都归你尽心来治,那有多好!学生物也行,学有关生命的专业前景不可估量。”不知是父命难违,还是小姑娘的天性使然,她开始对生物知识过目不忘:动物、植物、器官、胚胎,一旦谈及便滔滔不绝。生物课的考分总是奇高,实验报告更是写得格外出彩。上完生物课程,她喜欢在家里举一把刀,勾着头悉心解剖猪肚、鸡肠什么的,或是制作蝴蝶标本,写上编号,拍照归档。那副孜孜不倦、神迷心醉的模样,真让我相信眼前这小丫头是块当医生的料。
借一角钱也得还
“铁算盘”女儿大事不算计
可女儿的心性是无法预计的。从女儿上幼儿园起,老戴给女儿备了一个漂亮的钱包,压岁钱、零花钱由她自己保管支配,以便培养她的经济头脑。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女儿居然像一个天生的“铁算盘”,对自己的钱管得非常仔细,很会打理。她念小学时,有一次我们带她出门,她煞有介事地带上10元钱;她把大面额票和小面额票分得清清爽爽,而且她的钱包总是藏得很隐秘,以致我们从来都没找到过,当然我们也没刻意去翻她的东西。
到了商店,看到有她真喜欢的东西,她就要我们买了送她。假若我们说:“用你自己的钱买吧!”她一定会疼惜地说“这东西哪里值10块钱”,或者会说“算了,买这个没意思”,怎么也舍不得随便用自己的钱。
有好几次,看她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就付了账,把东西当礼物送给她,她总会感激万分地说:“妈妈,你真好!”有一次,碰到店里没零钱找,我只好向女儿借一角钱,她犹豫一下,最后还是借出来了。可是一进家门,她就要求我归还她的借款。我提醒她,是给她买东西!她却振振有词:“你说好是借的。”没办法,我只能立即找出一角钱还她。
女儿对自己的零花钱管得极紧,这还不算,她还提议说要代我们管收入,大约是嫌我的经济头脑不如她发达。不过这一次我没答应她,我说我们是朋友,朋友间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她听后只好爽快地说:“那好吧!”从此再没提替我管钱的事,花我们的钱也注意多了。事后我常常想,女儿会不会变成吝啬鬼?
有一次,我和老戴说起这一阵家里开支太大,快要入不敷出了。我们说过也就忘了,到了晚上突然看到桌子上放了一沓钱,女儿指着它说:“你们钱不够了,这是我送你们的!”我问她要不要还,她很干脆地摇摇头。我们收下了钱,这表明女儿没有变成吝啬鬼,她把钱用在刀刃上了。果然,女儿从此没来讨还过这笔钱,甚至只字未提这件事。
后来看她的钱积多了,老戴就带她去银行存下一笔。从此每攒够一个整数她就转存为定期,每到过年,她会把利息拿出来给外公买烟和软软的靠垫,给外婆买手提包,给奶奶买点心和厚袜子……她在掏钱买这些东西时,脸上的表情就像慷慨的百万富翁一样。
我和老戴每年生日都会收到女儿的一样礼物,女儿送我的都是漂亮的东西,有一年我收到她买的丝巾,很美丽雅致,让人看了怦然心动;还有一年她送了我一个英文名字,还有一个手机袋。她的礼物让我记忆犹新,除了我亲爱的女儿,谁也不会想到我该有个英文名字。这个铁算盘送的礼物我很珍惜,我常常在重要场合用她送的丝巾什么的,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有一年我过生日,老戴让女儿买蛋糕,她好久不花钱,钱包鼓起来了。可是女儿不肯,说:“蛋糕应该归爸爸买!”老戴说服不了女儿,说女儿太小气,可女儿不以为然,她说:“我出生日蜡烛!”女儿还做了漂亮的生日卡,写上“妈妈生日开心!”生日那天我去学校接女儿,许多同学都围着我说“祝你生日快乐”,让我喜出望外。事后女儿透露给我,是她告诉她的朋友们,今天是妈妈生日,并且叮嘱大家别忘了祝我生日快乐。那真是一份比蛋糕重得多的厚礼,我真的成了个开心妈妈,而这份开心,是女儿给我的。
而老戴生日收到的女儿的礼物是很好笑的,有一年是一个新式的拖把,因为他最喜欢家里一尘不染。还有一年,女儿淘来一本封面破烂的旧杂志做他的生日礼物,他喜欢收集旧书刊,有时候一本喜欢的旧书找不到了,他会急得茶饭不思,好像失恋一样。老戴见女儿买东西要先看“性价比”,而且对经济有兴趣,就得意得很,趁势教她做基金和股票的原理和规则,给她推荐经济书籍……直至现在,女儿仍是“财务自主”,还是家庭的“理财高参”。
不过,有一件事情我是很铁腕、非要坚持的,那就是让女儿爱上那装满书橱的各类文学书籍。女儿的早期阅读开始得很顺利,不料好事多磨,她6岁那年迷上了电视,不喜欢阅读,每天一清早就穿戴整齐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播,想看的节目一个都不漏掉。有一次《每周电视报》没送到,我正幸灾乐祸呢,没料到她另辟蹊径,打电话去外婆家询问,而且问一遍就把播放时间全记得分毫不差。
我规定她每天只看一小时电视。宣布规定时,她大声抗议,可坚持实施了一周后,她的态度缓和下来,有时到了时间,我看她一眼,她就会理亏地把电视机关闭,总算顾全大局,没有赖皮。我把从电视上抢回来的时间用于对她的阅读培养,给她读充满童趣又有意义的书。后来她觉得外国的故事比较遥远,我为她专门创作了一本《调皮的日子》,她很爱里面的调皮鬼角色。等到她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我才“退居二线”。她从我的书橱里找出《彼得·潘》、《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魔法师的帽子》、安德鲁·朗格的《彩色童话集》等。
家里满堆满放的书籍肯定是使她得益的源泉,很多书她都读得烂熟了,书籍开阔了她的视野,她变得比同龄人要有“想法”,也更多一些“观点”,甚至有了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凭着这种“权威性”,她在班级中荣获了一个绰号——“大师”。当然,这是同龄女生“赏赐”的,男生不至于这么慷慨。
从阅读到写作
理科女儿写长篇小说
她变得自信,我摊在书桌上的文稿,她也堂而皇之地过来“巡视”。她喜欢《小香咕系列》,隔三岔五地要向我“催稿”,说:“怎么还在写第四章呢?真吊人胃口。”因为小香咕的故事有一部分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当时我和老戴时常出差,就将她寄放至姑母家中“去和小朋友玩”。那个家加上她就有四个女孩,她们厌倦那些旧式的儿戏,因此每次便由我那想象力丰富的女儿想出新颖别致的游戏。玩了特别有趣的游戏,回家后她便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
她叙述时,我便拿出一本厚厚的硬面抄把这些有趣的事儿记下,硬面抄写满好几本时,小香咕的故事就在那一个个夜晚从我的笔下一个接一个的流出来,汇入一本又一本小香咕系列丛书之中。我对小香咕的故事情有独钟,时常“不耻下问”地来与女儿“切磋”。使她颇具成就感的是,故事中的一些人名,包括那可爱的女孩所拥有的“小香咕”这个温馨别致的名字,以及有趣的猫名“小秧秧”与狗名“路易驹”都是她给起的,这种参与使得她对小香咕的故事更喜爱了。我们一道编着小香咕的故事,双方时常会被那些充满趣味的小事感染,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编到略带伤感的故事时,又会被深深地打动而为其中的人物叹惜惆怅。
阅读是写作之母,女儿悄然动手写作了。凭着性情,自由发挥,往往写完后还沾沾自喜,一面读一面笑出声来。有时她写得感觉好了,还会把习作交给我读。我读时,她在一边屏声敛气,若我读时笑出声来,她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后来,女儿的阅读更为宽泛了,她尤其喜欢《艾凡赫》、《红楼梦》、《源氏物语》、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皆大欢喜》、《理查三世》等等,这些书常常在她的枕边。书店和旧书店也都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她去书市,总会扛回来一堆书。书籍开阔了她的视野,她成为一个头脑敏捷、独立意识很强的女孩。
“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每写作遇到难题,女儿会来找我,但是她从不以讨教者的身份,而是跑来与我“切磋切磋”。这讨教与切磋的界限我能区分得很清楚,比如她感受到某些写不透的地方,像人物内心独白,某些复合的故事结构等,但当我把她试图表达的点透后,她从不照搬我的设计,而是另辟蹊径,竭力去想更好的表达,随后再得意地念出声来自我欣赏并供我欣赏。
后来才知道,她从那时起就有了“小野心”,试图自己拿起笔来涂涂抹抹写一本长篇小说。2006年高三下半学期,她悄悄地写小说,夜以继日,甚至在高考前夕的几天也没有歇笔。
老戴知道了不允许,怕耽误高考。可是我理解女儿,帮她掩护着,因为我相信她能处理好迎考和创作的关系,另外,我觉得高考前的气氛令人窒息,或许创作能给她清新的空气、心灵的释放。后来她果然如愿以偿考取了第一志愿。
女儿的长篇小说《被磕疼的心》200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女儿还算厚道,出书后马上表示要请客。我呢,掏钱买了300册,做她最忠实的读者。
坦率说,我翻看了女儿的《被磕疼的心》后是又惊喜又伤感,喜的是书里有五彩斑斓的幽默叙述,有少女内心深处的芳香,有活泼的人物群像,调侃而不轻佻,机智而不失真情。而令我心疼的是,小说中孩子们的伤心、忧愁、压抑以及那种心儿受伤后的疼痛感受……我感到自己的心也被磕疼了。
我盼望女儿能把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她酷爱文学,但念大学时选择了经济类的专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心灵疼痛的原因之一。选择经济,是她从心底里相信父亲的观点还是不忍伤父亲的心?是的确爱上了学经济还是心里模糊着?
不过,我和她爸尊重她的选择,我们不可能给女儿留下什么巨额财产,但能给孩子更珍贵的东西:童年的美好情怀、阅读的习惯、包容和爱心、信念以及无限的有关人类温暖的记忆,包括父母不同的爱的“争夺”……
上个月,女儿主动提出去银行实习,她对信用卡的运作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老戴相当兴奋,他对女儿的情感真是又多又热烈,也许他心里永远都留着那个天才女儿的理想。我知道女儿学的虽然是理科,可是她在文科图书馆里流连忘返,花费的时间似乎比哪里都多。
我一直在想,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女儿健康地长大了,女儿还有更美的梦想,这能使她永不停步,去追寻不平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