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平远县第三小学 刘雪芳
摘要:我们平远县第三小学数学组自成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实验研究课题以来,我们严格实施实验方案,组织老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开展专题研讨课,探讨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努力转变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明晰了生态课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具有多元意义的,它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成长乐园。
关键词:背景、理论依据、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过程、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不符合教育规律或者说课堂不生态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而我们提出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既是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诊断,更是为进一步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寻找方法、途径。因此,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健康发展。
2.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市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讲究学生学习的快慢有序、张弛有度,如何引领教师从“老师”变为“导师”,从“前台”转到“后台”,从“主讲”变为“善喻”,如何让课堂成为独特的、“圆融互摄”的生态场……,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大家。在各类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中反映当今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事例随处可见,但真正开展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不多,取得明显成果的少之又少。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建构与实施研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实践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开展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探究,将有助于变革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探索,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新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3.生态学理论。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及非生物之间是互相依存、共处共生的,整个生态系统以它特定的规律保持着平衡。生态的课堂,是一个平衡和谐的系统,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应该是和谐协调发展的。同时,生态学倡导师生在课堂里找到合适的“生态位”,关注人与环境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双向建构关系,这些理论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4.“儿童中心说”理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杜威家创立“儿童中心说”,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生态课堂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教育生态环境。同时,从我市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寻找生态理念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在关联,优化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初步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模式,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益与师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为使研究出实效,学校的每个课题组成员在参与研究中将遵循如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作为教育实验研究,我们必须坚持教育方针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
2.客观性原则。课题研究必须实事求是,一切材料、数据、结论都要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3.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数据处理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
4.整体性原则。课题研究的所有参与者都要从实验研究的整体目标的实现上去考虑问题,摆正自己在整个研究系统中的相应位置,既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通力合作,以寻求最佳的整体优化效益。
5.可行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阶段性、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还是隐性成果,都将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并由此逐步向外辐射,影响到本市其他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都应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作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现状调查的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从部分实验学校的小学数学课堂现状调查入手,了解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实验绩效,深入分析原因,探讨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使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更具针对性。
2.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通过创设促进小学生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情景,寻找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从如何营造生态课堂教育环境、如何解读教材、利用生成性资源,整合有效资源,如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等方面,分层进行研究,努力使研究成果系统化。
3.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案例分析,试图初步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4.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评价研究。
开展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评价方法的研究,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课堂评价,有利于积累经验,从而为一线教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一定的范例。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对资料的搜集、学习和分析,了解国内外关于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状况,掌握关于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实验初期)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当前我市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分析情况,采取对策,明确实验重点和难点。(实验初期)
3.行动研究法。结合各校“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校本教研活动,利用试验课、展示课、评优课、举办专题研讨活动等机会,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邀请专家指导,组织教学研讨,鼓励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实验中期)
4.经验总结法。采用经验总结法,及时分析课题研究中的成败得失,梳理、总结、整理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积极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实验后期)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抓校本培训。教导处每学期都认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定期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观看教学录像,交流教学经验,对典型个案或困惑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及时总结阶段实验成果,讨论下步研究计划。我们要求每位课题组老师每学年读一本教育专著、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不少于8次教学后记或随笔,努力提高老师理论水平。
(2)抓教学研讨,做到课题研讨教学化。我们县三小每学期都开展县级级、校级、年段级几个层次的公开课,学校行政人员、教研组、备课组都参与拟定教案、多次试教,及研讨观摩课。教导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听课、评课,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有效地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校还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技能竞赛,如县级的优质课比赛、县级的送课下乡活动等。我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促使一些年轻的老师专业化水平迅速成长起来。(见年轻教师成长记录)
(3)我们数学组积极借力,做到教学研讨课题化。我们总是很好地抓住了每一次市、县域教研活动的机会,紧扣生态课堂的研究进程,虚心听取市教研室刘应成主任、县教研室朱天俊、钟玉坤等专家的讲座,结合自身的情况认真落实,大胆实践,在实验过程遇到的一些困惑也主动向这些专家请教,推动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抓总结提高。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经验小结,不断提高老师研究水平。近两年来,我校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成绩喜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生态课堂的理论成果及实施的策略。
我们数学组自成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实验研究课题以来,我们严格实施实验方案,组织老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开展专题研讨课,探讨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努力转变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明晰了生态课堂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具有生命及其多样性,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最值得尊重的;任何生物都有其完整无缺的自然整体,是一个稳定、有序和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任何生物都只能在适当的环境下存在,只有保持开放,才具有生命力;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一起,互利共生,相互之间自接或间接地不断发生某种联系。可见,“生态”具有生命性、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以及共生性等特征。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生态课堂具有多元意义,它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第一,生态课堂是整体和谐的课堂。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因索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一个整体。具体来说,和谐就是课堂中的各因素之间的和谐,也即是整体的和谐。如师与生和谐,教与学和谐,教与育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学科与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等等。整体和谐的生态课堂,会使师生间相互认可,心理相容,谐振共鸣;会使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从而产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整体和谐的生态课堂,也会使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最大的独特作用,获得最充分的最和谐的发展。
第二,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的课堂。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自主的。由于自然,生态中的各种因素自由发展,彼此依从而协调。课堂也因自然而自主,因自主而充满话力。自主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为木,学生在和谐中自主地学习,自然地生长。在这种生态的自主课堂里,从封闭的‘填鸭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展现的场所。自然、自主的课堂让学生不断地做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
第三,生态课堂是开放与生成的课堂。可以说,开放实质上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在乎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的。
第四,生态课堂是交往与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损耗,而是生命话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互惠互利,互利共生,是维系一个生态组织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互动,会使课堂更加精彩,更具生命力。
第五,生态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可持续发展的人,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可以看出,人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归根结底是应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性,提高对外界及未来的适应能力。所以,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其次: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正如上面所述,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整体和谐、交往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所以,走向新课程,构建生态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然选择。
其一,激发求知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们话动的一种动力,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要构建以生为目的自主课堂,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情境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设置矛盾情境,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诽”境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教学,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学习时有亲临其境之感,可以兴趣盎然地看看、听听、想想、说说、做做,愉快地完成学习在务。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归自然,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交往互动、开放生成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主宰一切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平等、宽松、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观察、发现、思考、合作与交流,实现生命自然成长。
其二,发扬教学民,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所谓教学民主,就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话动,不少教师在这方而的经验伯得借鉴。借鉴魏书生老师上课,学生可以“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地“辩论”;学习钱梦龙老师上课从不批评学生,甚至还赞扬学生比老师强;推广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开放政策,即欢迎质疑、争辩和发表独立意见,允许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在、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课堂出现一派生机勃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呈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场效应。
其三,注重情感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课堂需要纪律,但更需要气氛。生态课堂追求的是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关键是教师要汁重情感交流,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有自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心境,具有持久性、弥散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它通过教师的表情对学生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境、丰富的情感、自若的神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同时,教师的情感还要与教材的情感因索结合起来,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情感性溶化在一起,达到“化”的境界,从而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材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生动话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其四,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生话,增强课堂生命话力。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活和生命。没有生话及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生成性的。只有创造丰富的课堂生话,动员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话动,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话气息和生命话力。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话动,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美妙意境。这样,学生兴趣浓厚,各种感官都积极运作起来,出现丰富多彩生动话泼的课堂生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五,倡导自我导向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倡导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和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适应,努力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总之,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生态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是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因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老师展示演讲的大课堂;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是激发其生命话力,启动其自由人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所以,我们要努力实践教育生态化,构建生态课堂,实现学生生命成长。
2、生态课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的其间,课题组长刘雪芳2012年获得首届嘉应名师荣誉称号;课题组成员韩雨琼获2011年度县优质课一等奖;易丽琴老师获2012年度县优质课一等奖;自本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长刘雪芳撰写论文《把握数学命脉,回归数学本色》在CN教育杂志《课外阅读》发表;《网络光辉照亮孩子成长的路》在CN教育杂志《新课程》录用;《追寻小学数学的“美丽转身”》在CN教育杂志《新课程学习》录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优化教学的关键》CN教育杂志《教育界》录用;《浅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认识》在CN教育杂志《小学时代》录用,都即将发表。(见录用通知书) ;刘安老师的论文《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CN教育杂志《新课程》发表;《浅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在CN教育杂志《试题与研究》发表;《怎样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喜欢》在CN教育杂志《读写算》发表;追求课堂提问的数学价值》在CN教育杂志《读写算》发表;《追求课堂提问的数学价值》获县论文评选一等奖;杨军辉老师的论文《教师学习新课标 学生体验中学习》CN教育杂志《新课标》发表。徐振兴等多位老师的多篇论文获奖并在CN刊物发表。学校的20多位数学教师还撰写了优秀论文,装订成论文集。同时,学校还汇编了一本以“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为主题的优秀教学设计、评课总结等结题材料。
同时,通过研究,课题组教师创立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数学,注意评价与激励的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是关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现状的问卷调查情况,与实验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现在数学课堂的兴趣
实验前选择感兴趣的占42.1%
试验后选择感兴趣的占76.8%
提高了34.7%
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实验前选择感兴趣的占36.5%
试验后选择感兴趣的占76.4%
提高了39.9%
是否喜欢数学老师
实验前选择感兴趣的占53.5%
试验后选择感兴趣的占87.3%
提高了33.8%%
对现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喜欢
实验前选择感兴趣的占37.1%
试验后选择感兴趣的占72.4%
提高了35.5%
第一类关于“学生个体对数学课的兴趣”,选择“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已经占调查对象的76.8%,比实验前提高了30%;第二类关于“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选择主动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76.4%,比实验前提高了40%;第三类关于“对数学老师喜欢程度”,选择喜欢的占调查对象的87.3%,比实验前提高了约30%;第四类关于“对现有课堂的教学方式”,选择喜欢的占调查对象的72.4%,比实验前提高了25%左右。总的情况是喜人的,可见这种教学的适合在我们山区的课堂执行,并效果显著。学生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明显高于普通班,毕业班在平远县级统一命题考试中成绩优秀,连续两年均获得县教学优胜单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数学特长生逐渐脱颖而出:在县数学竞赛中有9位学生获一等奖,25位学生获二等奖,41位学生获三等奖。
九、存在问题与后续设想。
(一)存在问题
1、我们县三小的教师年龄比较大,大部分数学老师不习惯有效地评价学生,或者评价学生的语言枯燥单一,没有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2、部分没有经验的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意外思维”不能很好的利用和处理,造成一些智慧的丢失和遗憾。教师的教学机智及课堂驾驭能力有等提高。
3、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工,教师如何在合适时进行有效的点拨,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后续研究思考
1、进一步巩固课题实验的成果,推广生态的教学模式,通过让骨干老师上汇报课、开讲座展示实验成果,发挥成果的辐射作用,带动全校乃至全县推广这种有效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开展。
2、继续深化课题研究,努力探索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及课堂激励评价的使用,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富有时效,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幸福感更强,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