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设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梅州市平远县第三小学 刘雪芳
几年来,我们紧跟课改步伐,结合自身山区孩子的特点,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创新之路。“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2005年初学校数学教研组提出了“ 科学创设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沙龙活动主题以来,自己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主动勇于实践,积极播种、浇灌、施肥,扎扎实实地洒下辛勤的汗水,如今终于迎来了秋色满园的时候,一种难于言表的喜悦油然而生。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如火如萘地进行了。学习已经是伴随人一生成长,增强人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重要能力之一。而小学课堂是将天真稚童雕塑成蓬勃智慧青春的重要场所。每一节的长度是一定的,但我们教者要致力于改变课堂的宽度和深度,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遨游。但数学知识毕竟是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没有吸引力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感觉枯燥,时间久了就会不喜欢上数学课。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有趣、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诱发不同孩子的创新思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师生都处于高涨的热情中全身心投入教与学,让教师教得开心,学生也能享受到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绝不可“穿新鞋走老路”,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忽略了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价值地位等。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教学情境,便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与神奇,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对数学的倾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习中,并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 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中科学创设情境,可以巧妙地转换教师的角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闪烁学生的智慧,体现课堂育人的功能。特别是教师把身边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链接到课堂上时,孩子们就能更直观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研究,也能探索出一套科学创设情境的教学法,带动全体数学教师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保持自信积极的热情投入教学中,在实践中升华,体验教学工作的快乐。
三、 关于概念的界述。
情境:原意是指“情景、境地”。
创设情境:其意是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创造设置有趣、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设有效情境:就是创设能辅助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关联,并能引起认知冲突,为学生的认识欲望引流,并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服务情境。
四、 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主要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 扎实学习理论,情境教学的研究做好准备。首先是充分了解“情境”的含义,弄清课堂情境与学生学习的紧密联系,懂得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全面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及精神,为提棵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第二、 尝试探索阶段。在低年级、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用“创设情境”的途径实施研究方案。根据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创设的情境倾向与趣味性、卡通 性。中高年级的孩子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更注重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学习效果采用“减负”课外作业,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方面来验证我的情境教学是否合理、科学,看是否能促进师生活泼向上健康发展。
第三、 总结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情境创设”的研究实施也不断转变、成长、发展,成为了学校鲜明的数学教学模式。刚开始也比较困惑,直到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行为变了,角色变了,活生生的课堂成长起来了。学生由怕上数学课到喜欢上数学课了,而且各项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上热情洋溢主动参与课堂,甚至部分优秀生还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几年来的各项检测评比中,全体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到了提高。同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平时就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教学困惑等整理成文,还在教育教学专刊进行交流、发表,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水平。
五、 研究成果。
第一、 学生更喜欢数学,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情境化教学冲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负重责任,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同时情境还寓教于乐,例如《循环小数》课初利用和尚念经的不断重复引入新课,孩子们乐了,更重要的是在快乐中体验了“不断重复”的“循环”现象,发现了“循环”的数学规律,真正实现了乐学。当然,情境教学更注重学以致用,因为课堂上接触到的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运用知识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掌握了有用的知识。如《求平均数》一课,我就利用我们县是全省最大的脐橙基地的生活素材,设计了用“总数”还是用“平均数”来衡量“高产”更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二、 教师更享受课堂,硕果累累。几年来年我承担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比例》、《商不变的规律》等多节示范课,由县教研室推荐到各乡镇巡回送课,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让最基层的老师受益匪浅。2006年设计并执教《小数的性质》获县优秀课一等奖;2007年设计并执教《植树问题》获市优秀课一等奖;2007年设计并执教《求平均数》获省优秀课一等奖;同时独立设计并制作课件,让一批年轻老师也成长起来,2007年学校参选的县优质课《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获二等奖;2008年学校参选的县优质课《长方形与正方形》获一等奖;2009年学校承办了全县的区域教研课《认识三角形》及全市的县域教研课《轴对称图形》。这些优秀的课例都是科学地充分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为积极的课堂教学生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每一节精彩课的背后,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参与知识建构的欲望和能力,因此我们要竭力科学地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将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数学价值
——“量的计量”教学片断与反思
平远县第三小学 刘雪芳
《新课题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思、交流等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中寻找数学,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为他们提供观察和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下面结合我在人教版第七册“量的计量”教学的两个片断,谈谈对数学生活实际结合的体会。
片断一:(采用日记引趣,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他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课件出示)
今天是2004年9月1日,星期三。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2厘米,宽6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长17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0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0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
师:(故作正经)你们笑什么?
生:这位同学的日记里单位用错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日记里的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1:可见我们要正确使用计量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生2:生活中如果用错单位,甚至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师: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2:例如医生用药时错用了单位,那病人可就麻烦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引出课题“量的计量”
教学反思:
本节是整理复习课,较难激起学生兴趣,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新意,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从学生很熟悉的日记引入,故意错用单位,激起学生的思维发现问题,还引导学生说出了生活中错用单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让学生立刻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反面去创设了生活有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活化数学教学,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多样化素材。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由感而发,由趣而学,在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片断二:(从实物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
师:同学打开自己的学具盒,里面的学具与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关,打开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然后说说你想到什么?
生(全体)(用学具感受1厘米、1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生1:我的拇指约长2厘米。
生2:我的铅笔约长1分米。
生3:我的橡皮擦约1平方厘米这么大。
生4:教室里开关插座约1平方分米大。
……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正确使用这些单位了,在实际运用中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不能混淆。谁来说说这两种单位有什么区别?
生1:我张开双手的距离约为1米,应该使用长度单位;我家的写字台约为1平方米,就应该用面积单位。
生2:我们的课桌约长1米,宽5分米,把两张课桌平行并起来,长还是1米,宽合并起来是1米,那么合并后的桌面面积约1平方米。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是正确的。如:我国的土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应该使用面积单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那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
生: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我们测量过我们县三小学校占地面积约为1公顷,那么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
教学反思:
对于每一个计量单位的体验,感受和比较,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实物情境,采用不同的形式,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让学生逐一感受到每一个计量单位的大小。有的用学具摸一摸,量一量;有用手势比划;有举例子说明;还能结合学校的占地面积来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等等。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实在的、深刻的。教师还有意将容易混淆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起,使学生在感受的同时也进行了区别与对比。每一个过程教师能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应用数学。教师真正成了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自然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美丽家园,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立志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观的教育。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设计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在应用新知识的环节中,不是简单的填空、判断,而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巧妙地设问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成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创新、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程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欢乐、激奋和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更加有信心学好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掌握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发展,真正体现出学习数学的价值。
参与学习过程 挖掘创新潜能
平远县第三小学 刘雪芳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当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教师适时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学生便运用不同的方法主动学习,创新潜能得到挖掘。
首先,教师应该畅开课堂大门,让学生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注重师爱的强大作用。应把微笑带进课堂,每上一节课,进了教室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尽量避免成人化语言的“先生腔”,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谒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极力营造一种亲和的氛围,卸下教师居高临下的身影。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主动学习的保证,能使每一位学生真正融入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充满着挑战,作为教师应用艺术、智慧的手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一次公开课上,小王同学因紧张,口算出“50+40=80”时,学生哄堂大笑,他显得很不好意思。我摸摸他的头温和地说:“你真不错,声音那么响亮,请再仔细想一想,你一定能行的。”叩人心扉的话语,无形中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接着在课堂作业时,一位优秀生做的板演题,我特意让小王做小老师,他又一次惊喜,教师的信任再次出鼓励他出色地完成了批改任务。对这种情况若处理方法不得当可能使这位学生整堂课无心向学。可见这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打开课堂大门的钥匙,能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产生一股永不满足的动力,启迪学生潜在的心智。
其次,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教材每一课时的安排都是一节蕴藏着丰富演绎力的剧本,教师应是一位高水平的导演,巧妙地将自己转向“幕后”,有意地将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奥妙,大胆尝试新颖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不会被埋没,有利于他们思维的纵横驰骋。在教学“时、分、秒”的过程中,抽象的时间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脑海中有较牢固的“十进制”概念,对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也难以记住。因此在教学时,我没有太多的讲解,而是让每位学生都拔动着自己的钟表,认真观察三针之间的变化,结果都很快弄明了钟面上三根针之间的关系,确实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有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各自的平行四边形沿虚线对折,让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然后再进一步认识,拿出形状完全一样的和形状不一样的一堆三角形,抓住孩子好动的天性,让他们拼图,从中领悟到只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依着自己的拼图,努力探究不同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同时给予一定的激励手法,个个学生跃跃欲试,大面积有深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潜能。
再次,课外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放学回到家的学生应在环境中主动求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在学完圆柱体积计算后,我按惯例让学生汇报各自运用知识情况时,一位学生说,他家中有一个大型圆柱谷桶,为了测准桶中的谷重,他先算出圆柱桶体积,再称出1立方分米的谷重,很快就解决问题了,从而避免了重体力活。数学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因此,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
感恩教育进课堂,春风化雨润幼苗
平远县第三小学近两年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努力将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深入学生心灵。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都能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感染、学会感恩,每次活动力争让幼小的心灵得到洗礼。
今年九月份至今,县三小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进课堂”活动,教育主题为“学会感恩、承担责任、主动发展”。刘雪芳老师精心设计的《感悟人间第一情——感恩母爱》主题教育课,将感恩活动推向了高潮。这节课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围绕亲情、奉献、勤劳、孝敬等方面,引用真情故事,结合现实生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学会感恩回报的人生道理。课堂上老师提出:“妈妈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苦和累,就是为了把我们培养成才,我们怎能不感谢她?”“让我们现在大声说出来,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师生互动热烈,真情融会交流。一节课时间里,老师声情并茂,循循善诱,用真情讲述着母爱的伟大,引导孩子感受母爱的温馨;深受感染的孩子们倾听、沉思、流泪、痛哭、呼喊,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浪潮涌动失声痛哭,泪水涟涟。
为了让师生共享《感悟人间第一情——感恩母爱》主题教育课这一资源,刘雪芳老师在全校21个班轮流上课,率先示范,引导老师们上好感恩教育课,春风化雨润幼苗,感恩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灵生根、发芽。(徐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