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美德进校园,莫好心办坏事
发表时间: 2011-11-21来源:

    王旭明 语文出版社社长

     11月8日,由中华慈善总会编制的国内首部《慈善读本》在北京公开发行,《慈善读本》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由中华慈善总会向社会募集善款,免费送进各地中小学校园。同日,大连万达集团向四川、甘肃、陕西、天津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0万册《慈善读本》,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今后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

     以我们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看,《慈善读本》进校园活动动机是好的,但是动机和效果从来就不是一回事,惟此我们才有了许许多多好心办错事、好心办坏事的例子。

     慈善美德该怎样进校园呢?我以为至少应该是这样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大人和所有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们必须率先垂范,做出真慈善的榜样让孩子们学,润物细无声地潜进孩子们心田。当下我们有一个不正确的思维定势,一提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好像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全部内涵。其实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当下最薄弱的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很难想象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差的情况下让学校教育一花独放,这怎么可能。学校教育承载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使命。慈善是一种熏陶和影响,社会有了真慈善的环境和大人真慈善了,慈善之类美德学生不用学读本自然就懂慈善了。试想大人们,甚至本身从事慈善事业的人,如河南宋基会公然将宋庆龄雕像说是黄河女儿,让孩子们怎么想啊,老师又怎么教啊?一句话,在这个层面说,慈善之类美德更多是要靠社会营造的良好氛围。

     另一个层面就是学校教育层面。教学活动尤其是课程教学活动是经过科学研究并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教育实践检验确定的,也就是说不是谁高兴、重视什么就开他一门课、印几本书、找几个人教就算教育了。我认为重视什么就要增加一门课程或搞一个读本的做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随意可以添加的想法,今天重视慈善,就把慈善读本进校园,明天重视国防,就把国防读本进校园,后天重视风土人情,就把文化读本进入校园的现象,是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很值得商榷。

     在我看来,慈善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不能以单纯的读本形式出现,而应该加入到学校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比如语文、思想品德,活动课等等都应该体现出慈善的内容,导入慈善的理念。虽然据报道,此次发行的《慈善读本》每册有6~7个活动单元,每个活动单元有2~4个慈善活动课的参考内容,注意到了感染和熏陶慈善文化,有爱心序曲、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剧场等单元,但总的来说仍然是知识传授的模式。说到这里,我特别希望慈善美德熏陶能以电影、动画片或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进入校园,回忆起当时与学生一起看《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动、流泪,多好的道德教育啊。可惜,现在没有了!

     慈善美德该怎样进校园,在教育层面上看,推动者显然对中国国情、教情不太了解。目前国情和教情是,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说近些年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下发了几十个,但毋庸讳言,目前孩子的课业负担还是重。虽然读本不是教科书,但有了读本以后,老师就会要求学生看,有可能老师还要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有可能老师还要留几道题目,学生们因此有可能又要沉重了,那还会对慈善有好感?

     我不反对培养学生的慈善感,但反对用灌输的方式和传授知识的方式。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依靠读本灌输学生慈善知识和理念,不仅贻笑大方,而且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让学生收获一个字:烦。须知:人类许多先进理念和丰富情感,都不是靠学校教育和知识传授获取的,很多人没有读过慈善读本却成为了对社会贡献极大的慈善人物。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